甘肃历史地方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历史》地方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课程标题:《甘肃历史》
教学材料: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编写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授课教师:七年级历史教师
授课时间:每两周一课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二、课程目标
《甘肃历史》是对《中国历史》的补充和丰富,是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有关“省、市、自治区可自编乡土教材”的要求编写的。

《甘肃历史》旨在让学生了解灿烂的甘肃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甘肃、建设家乡的热情。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提高历史中考成绩,有利于彰显学校“人本”特色的原则。

把学生在课内的学习同课外的生活以及求知的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合作性、合作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
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国远古人类的主要聚居地和古代农业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追溯到史前时期,甘肃气候还是比较温暖、湿润,草木茂盛,河流纵横。

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有先民曾在甘肃活动,如今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在甘肃已有千处以上。

西周时期,秦人先祖定居于现在的甘肃天水一带,后又向关中发展;秦统一全国后,遂设立了陇西郡,筑起西起临洮、东北至陕北的秦长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迭起,以河西走廊为中心的青海、宁夏、新疆、内蒙等广大地区,经历了前凉、后凉、西凉等“五凉”政权。

隋唐时期是陆上中西贸易丝绸之路繁荣的顶峰,也是甘肃历史上政治、军事、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政治家李渊、牛僧孺及著名诗人李益、传奇作家李公佐等;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创建于东晋,历经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基本上形成了今日的规模。

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设甘肃行中书省,治所设张掖,除辖今日甘肃大部分地区外,兼领今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明清时期,陆上中西交通贸易有所恢复,中原同边疆的交流日益繁荣。

但随着千百年来国家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和海上交通的发展,甘肃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文化发展已比不上过去。

在建置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又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将治所从巩昌(今陇西)移至兰州,奠定今日甘肃省的格局。

1949年8月甘肃解放以后,即成立甘肃行政公署,辖 ll个分区(专区、市),73个县(区)。

1950一1957年,先后成立天祝、东乡、肃北、张家川等一批民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自治县)。

1958一1965年,全面调整
区划,大规模并县,直至1984年底,又做了个别调整。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全省设7个行政公署、2个自治州、5个省辖市,下设6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ll个市辖区、7个地辖市。

本课程共为三大部分,21课。

古代部分
第1课甘肃境内的缘故居民
第2课周和亲的兴起
第3课两汉多名族国家在甘肃地区的开拓与发展
第4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甘肃经济的继续发展与民族融合
第5课隋唐时期甘肃地区的昌盛和繁荣
第6课宋元对甘肃的经营及与西夏的关系
第7课明清时期的甘肃
第8课古代甘肃文化(一)
第9课古代甘肃文化(二)
近代部分
第10课晚晴时期的甘肃
第11课从辛亥革命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甘肃
第12课中共领导下甘肃革命力量的发展
第13课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甘肃和甘肃的解放
第14课近代甘肃的教育、科技和文化
现代部分
第15课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第16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一)
第17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二)
第18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三)
第19课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第20课改革开放时期的甘肃
第21课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四、课程实施建议
1.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新的课程开发政策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占70—80%,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占20—30%。

目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刚刚起步,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往往挤掉这20—30%的课时数。

因此,学校、教师要创设学生参与者学习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并加强学法设计和学习指导,以利开好、学好地方课程。

2.树立开放课程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的内容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的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的实效性。

3.树立平等的学生观。

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创造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积极性。

4.注重培养学生对甘肃历史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5.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如图片、录像、网络、软件、文化馆、博物馆以及游览历史上胜地等等,使校内外资源相结合。

五、课程评价
1.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以教师是否营造有益于学生学习课堂气氛为主。

因为对学生创新素质最重要的影响是课堂上所形成的有益于学习和探究的气氛。

这种气氛能影响学生的人生目标和他们的素质培养。

事实上学生上课时的心境对他们的学习和表现都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的言语、动作、思想对学生的行为方式均产生很大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深远而持久。

教师培养师生之间良好关系是决定教室内有益于培养科技创新和探究能力气氛的主要因素。

2.对学生体现多元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

教学中要注重收集各种资料和成果数据,分数折合为等第记入学生素质报告册:优(85——100)、良(70——84)、及格(60——70)、需努力(60分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