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要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要素分析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从体制上根本解决科技进步在科技系統与经济系统内缺乏交汇、难以紧密结合问题的重大举措,本文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三大要素。
标签:创新要素分析创新体系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sis Schumpeter)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
他所说的“创新”是一种从内部改变经济循环流转过程的变革性力量,本质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新的组合。
由此,企业的技术创新包含如图1中的5条途径。
图1 企业创新的途径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它包括新产品及市场的开发、工艺技术优化、科研组织结构改进、技术资源整合及科研开发模式转变等。
技术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体系。
我国推动产学研结合已有多年,但明确提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样的高度,是在2006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第一次提出的。
企业技术创新成功与否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其关键的要素分析如下。
一、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急需政府管理创新
我国各级政府在建设产学研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规则制定和执行有较大随意性;对创新资源投入方向的目的性不强;经费申请和管理缺乏严格监管,使用效率不够高,浪费严重;为创新而创新,追求眼前利益,热衷搞创新形象工程等。
多头、分散的科技管理体制影响了创新效率的提高。
与许多国家比,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比较分散。
这种分散已严重影响了重大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组织,削弱了国家科技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
因此,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要发挥更大作用,须进行管理创新,特别是涉及企业的相关体制和制度创新。
健全各项制度,降低企业创新的制度风险,增强创新动力;加强科研经费的分配和管理,探索支持自主创新的经费投入方式,提高经费利用效率;加强相关部门间和部门内部的协调,创新科学管理机制,提高创新效率。
完善的体制催生创新动力,健全的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体制的创新应为技术创新搭建制度平台,成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
在当前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产学研转轨还不到位的情况下,政府应强化搭台、组织和服务等功能(图2)。
政府在组织方面的功能是指政府通过投资和计划项目,组织产学研联合研发
重点产业、行业、企业发展所需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发展战略产业、新兴产业所需的前沿技术、高新技术;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为产业技术升级、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保障和支撑;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市场环境、制度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组织政府部门采购、定购创新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政府在服务方面的功能是指政府转变职能,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各种优质、高效的服务。
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上紧锣密鼓地优先制定的相关政策措施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公共财政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
上世纪后半叶,日、韩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1:5~1:8。
2006年,我国的这个比例仅及1:0.25。
事实上,韩国三星、LG、现代、浦项;我国台湾省台塑、台基电、世大半导体、华硕电子、远东航空等,都是通过引进技术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成功事例。
二、技术创新需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
世界发达国家研发经费分配和人员配置都是以企业为主体,研发成果转化率较高,一般在60%~70%,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该观念可用图3的架构表达。
也就是说,企业缘于自身利益推动和生存发展需要,会主动地吸纳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投资造就新人才,开展研发活动,并引领产业发展先导技术。
企业是工业产权的主要拥有者,是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是先进管理模式的开拓者。
技术创新首先是一个经济活动过程,是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各方面创新的有机结合。
企业熟悉市场需求,有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可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形成创新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可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真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因此,抓住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突破口,就抓住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就可形成科技发展新的战略安排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框架,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体制和政策问题就有可能理顺、并得到解决。
深圳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值得推崇。
其最大特点乃是企业主体,集中体现为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形成机制。
美国苹果公司2005年~2007年连续3年在《商业周刊》评出的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25家巨型公司中蝉联榜首,其iPod已成为创新的代名词,几乎具有创新的所有重要特性——设计的优势、对用户体验的重视,以及体系的巨大能量。
位居美国《商业周刊》推出的2007年全球最具创新活力企业排行榜前25位的企业所取得成功的共性是:构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组织机构。
从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问卷调查中得到的企业对技术创新成功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如表1,从表中可见,内部因素中人才因素作用更大,因此重视并
发挥个人因素的意义重大;外部因素中消费者/供应者、政府的支持因素最重要,而互惠合作因素居次。
表1企业技术创新成功因素排序
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其创新活动要给予特别关注。
即使在大企业林立的美国,83%的技术创新成果来自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市场嗅觉灵敏、勇于冒险,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而中小企业是企业群体中的弱者,很多科技企业创业者有创意、有知识,缺乏资金和商业运作经验,因此,合作创新是常用的、也是选择明智的创新形式。
企业创新能力由完成创新活动的复杂程度、困难程度、正确程度和完成的速度来衡量,最终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资源投入、转化能力和从企业的创新产出中获利的能力(表2)。
表2 创新资源投入、转化能力构成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需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动力机制
有效的动力机制是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长期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该动力机制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一般地,企业参与创新活动的动力取决于创新活动净收益的大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参与方,也需要符合自身发展目标的激励条件,如完善大学评价制度,以及政府对大学的管理,通过调整现行资助、评价及奖励政策,引导和激励高校强化服务社会意识,为其参与产学研活动提供持久动力。
产学研合作以技术创新为目的,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既需要制度和公共政策层面的合理安排,也需要参与方提高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合作能力。
由于技术进步存在巨大的正外部性,产学研合作涉及知识转移和技术转移,其成果的交易或转移过程具很大的不确定性(高风险、高收益)。
产学研活动的各参与方,既有基于各自资源、能力特点形成的比较优势,有利促进合作,同时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及文化、目标差异等不利于合作的因素。
加之促进合作所需的社会信用体系及有利创新行为的创新文化仍在培育之中,要消除不利产学研合作的因素,需政府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有必要通过公共政策对其加以促进,消除市场失灵现象。
这也是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做法。
历史经验表明,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动员社会资源解决某些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问题是有效率的。
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带有公共物品特点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由政府组织产学研联合研发是必要的,但对于带有显著私人物品特点的技术研发项目,政府过度介入将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甚至滋生腐败。
即: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引导、完善政策、创造条件、优化环境,但不可越俎代庖,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当前,各级政府为促进新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鼓励、推动大学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全面合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广东、山东等地都收到了一定成效。
2006年,广东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
达3287项,各级政府财政投入10.5亿,企业投资165亿,分别比2005年增长25.6%、94.4%和41%。
部属高校和广东的合作项目数量迅速增长,清华大学与广东的横向科技合作经费接近每年1亿元;浙大与广东签订实施了100多个技术合同,合同交易金额超过3200万;电子科技大学和广东27家企业签订了32项合作项目,累计科技经费1557万,还与东莞、珠海等市政府或企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总投资超过3亿。
“大功率不间断电源”是广东产学研结合的成功案例之一。
该专利获2007年广东专利金奖。
2001年3月,拥有此专利的广东志诚冠军集团和华中科技大共同组建电源研究院,共同研发大功率产品,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使电源的单台功率从120kV A提高到320kV A,通过并联创造了国产大功率不间断电源功率达到1500kV A的奇迹。
过去我国的这项技术落后世界先进水平20年,现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该公司以大功率不间断电源为主导产品,销售业绩每年攀升40%以上,不间断电源和蓄电池双双成为“产品质量国家免检”。
2001年该公司只有7 300万产值,250万利润;到2006年,公司净利润达2 736万,出口1 225万美元。
通过产学研结合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和回报。
参考文献:
[1]徐冠华: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N].科技日报,2006-9-30 (1,3,4)
[2]陈清泰:企业自主创新的再思考[N].科技日报,2006-9-7(1, 3)
[3]金炬:重视创新敬佩创新奖励创新-美国国家创新体制漫谈[N].科技日报,2006-8-31(2)
[4]左朝胜刘传书:广东全面推广深圳自主创新经验[N].科技日报,2006-9-13 (1)
[5]周道生等:现代企业技术创新[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6]翁淑贤: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联合攻关广东着力推进三转变[N/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人民日报,200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