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会同一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会同一中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图示为真核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链为编码链,转录时RNA聚合酶与启动部位结合后沿整条DNA长链运行
B.合成的RNA要在细胞溶胶中加工成熟后才能通过核孔
C.④tRNA、⑥多肽、组成⑤的rRNA和蛋白质都是基因表达的产物
D.翻译时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③从左向右移动直至遇到终止密码子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醋酸菌的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B.大肠杆菌的核糖体是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场所
C.蓝藻的细胞壁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水解
D.洋葱的中心体可参与细胞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
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的合成和分泌需要多种细胞结构参与 B.核膜与细胞膜可以通过高尔基体直接相连
C.垂体细胞膜表面具有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真核细胞具有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
4.对HIV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得到如图所示组成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a与a之间通过“-NH-CO-”相连接
B.甲、乙的合成主要由HIV的线粒体供能
C.乙彻底水解可产生磷酸、核糖和A、G、T、C四种碱基
D.HIV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大分子甲中
5.在栽培二倍体水稻(2N)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单体植株(2N-1),例如有一种单体植株就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5号染色体,称为5号单体植株。

利用5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杂交亲本实验结果
子代中单体占25%,正常二倍体占
5号单体(雌)×正常二倍体(雄)
75%
5号单体(雄)×正常二倍体(雌)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
A.5号单体植株可以由花粉粒直接发育而来
B.5号单体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C.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分析得出N-1型配子的雄配子育性较低
D.实验中产生的子代单体可能原因是其亲本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6.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群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
B.女性患者体细胞内最多含有两个致病基因
C.在一个患病家族中,每一代都有人患病
D.男性患者的精子中,至少带1个致病基因
7.下图表示利用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西瓜甲和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西瓜乙培育无子西瓜的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秋水仙索的作用是抑制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B.图中三倍体西瓜植株的基因型为AAaBbb
C.三倍体西瓜无子的原因是三倍体植株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没有形成生殖细胞
D.为避免每年都要制种的麻烦,可对三倍体西瓜进行无性繁殖
8.(10分)在人体细胞的细胞核内,甲状腺激素受体与DNA上的某些片段结合,抑制A蛋白基因(指导合成A蛋白)的表达。

当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后,会解除该受体对A蛋白基因表达的抑制。

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的量增加之后,会发生的生理过程有()
A.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活动的抑制作用减弱
B.TSH作为信号分子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C.TSH对下丘脑分泌活动的抑制作用加强
D.体内TSH含量与A蛋白的含量成反比
二、非选择题
9.(10分)下图甲表示某豆科植物叶肉细胞中C3的相对含量在夏季某天24h内(有一段时间乌云遮蔽)的变化趋势,图乙表示该豆科植物种子吸水萌发过程中CO2释放速率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以葡萄糖为底物)。

据图回答问题:
(1)该豆科植物生成C3的场所是______。

图甲中AB段C3相对含量不变的原因是_________,CD段C3相对含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FG段C3相对含量减少加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与G点相比,H 点[H]含量较__________(填“高”或“低”)。

(2)图乙中,12h时O2的吸收速率:CO2的释放速率=3:8,则此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值为
___________。

(3)胚根长出后,CO2释放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4分)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因2019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属于________生物(填“细胞”或“非细胞”),只有侵入人体活细胞内才具有生命特征,它可以通过__________这一可遗传变异产生新品种。

将其核酸进行初步水解,得到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

(2)当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通过_________免疫的作用阻止病毒的散播感染,当病毒进入肺细胞后,________能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并与之________;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产生的________所凝集,使之失去侵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已被治愈的患者短期内不容易再次被冠状病毒感染,这是由于他们体内产生了________,当再次接触冠状病毒抗原时可以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更强更快的免疫效应。

11.(14分)同学们利用葡萄汁进行发酵实验时,发现有一瓶葡萄醋的风味非常独特,猜测里面可能有一种特殊的醋酸菌,为分离出该菌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葡萄压榨成葡萄汁密封后会产生酒味,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该发酵过程要注意进行排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向发酵液中滴加___________________,会观察到灰绿色。
(2)同学们为了将这种特殊的醋酸菌分离出来,使用________________法将发酵液接种在培养基上,得到比较纯净的菌落。接种过程中,操作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根据培养出来的菌落的发酵效果选出合适的菌种。为了反复使用这些菌种进行发酵,同学们使用
______________法对细胞进行固定化,该方法常用的载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种)等。
12.图1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代谢活动图解,其中①~⑤表示代谢过程,A~F表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图2为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该植物叶肉细胞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物质A是____,物质C是_____,①~⑤过程中,产生ATP的有______(填数字序号),图中的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过程只能发生在生物膜上。

(2)图2中,O→t1段,该植物中C6H12O6的含量_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若在t1时刻增加光照,短期内该细胞中C3含量将___________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t3→t4段,图1中①的变化是__________(选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3)据图分析,如何有效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提出两条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C
【解析】
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

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

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进行,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相对应的RNA分子。

翻译过程是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每个mRNA携带由遗传密码编码的蛋白质合成信息即三联体。

图中①为模板链,②为编码链,③为mRNA,④为tRNA,⑤为核糖体,⑥为多肽链。

【详解】
A、②链为编码链,转录时RNA聚合酶与启动部位结合后并不是沿整条DNA长链运行,A错误;
B、合成的RNA要在细胞核中加工成熟后才能通过核孔,B错误;
C、基因形成RNA产物以及mRNA被翻译为蛋白质的过程都称为基因表达,④tRNA、⑥多肽、组成⑤的rRNA和蛋白质都是基因表达的产物,C正确;
D、翻译时有氢键的形成(mRNA的密码子和tRNA的反密码子的配对)和断裂(tRNA离开时),⑤沿着③从左向右移动直至遇到终止密码子,D错误。

故选C。

2、B
【解析】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主要差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或者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原核生物仅有的细胞器为核糖体。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存在于拟核区。

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等,植物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植物有细胞壁、叶绿体,高等植物没有中心体等。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细胞质中的DNA上。

【详解】
A、醋酸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A错误;
B、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独立的新陈代谢能力,必须借助于宿主细胞大肠杆菌的核糖体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B
正确;
C、蓝藻的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只能水解植物的细胞壁(纤维素和果胶),C错误;
D、洋葱为高等植物,没有中心体,D错误。

故选B。

3、B
【解析】
抗体为分泌蛋白,其合成和分泌需要多种细胞器的协调配合;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详解】
A、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分工合作,这些是在细胞核的控制下完成的,故其合成和分泌需要多种细胞结构参与,A正确;
B、核膜与细胞膜通过内质网膜相连,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负反馈作用对垂体进行调节,故垂体细胞膜表面有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受体,C正确;
D、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能保持细胞形态,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较为综合,熟记细胞的结构及相关物质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A
【解析】
HIV病毒是RNA病毒,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RNA;因此图中的大分子甲是蛋白质,小分子a是氨基酸,大分子乙是RNA,小分子b是核糖核苷酸,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由以上分析知,a物质为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CO-NH-)连接,A正确;
B、HIV是病毒中的一种,不具有细胞结构,其体内没有线粒体,B错误;
C、RNA中含有碱基U,不含有碱基T,因此RNA彻底水的产物是磷酸、核糖和A、G、U、C四种碱基,C错误;
D、HIV是RNA病毒,遗传信息存在于RNA中,即图中的乙物质,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结合对HIV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组成关系图,考查核酸和蛋白质的知识,考生识记蛋白质的构成,明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掌握核酸的种类、组成和分布是解题的关键。

5、C
【解析】
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染色体数
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单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的N-1型配子多于N型配子;N-1型配子对外界环境敏感,尤其是其中的雄配子育性很低。

【详解】
A、该单体植株就比正常植株缺少一条5号染色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仍属于二倍体,A错误;
B、该单体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是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变化,B错误;
C、在杂交亲本5号单体(♂)×正常二倍体(♀)的后代中,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说明N-1型配子的雄配子育性很低,C正确;
D、实验中产生的子代单体的亲本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和染色体变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两种类型,再结合表格数据准确分析判断。

6、A
【解析】
伴性遗传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

自然界中由性染色体决定生物性别的类型,主要有XY型和ZW型,XY型在雌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在雄性的体细胞内,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假设由A基因控制,则女性中基因型为X A X A、X A X a、X a X a,男性基因型为X A Y、X a Y。

【详解】
A、人群中女性患者(X A X a、X A X A)明显多于男性患者(X A Y),A正确;
B、女性患者体细胞内最多含有四个致病基因,如X A X A细胞内的基因复制后即有四个,B错误;
C、在一个患病家族中,不一定每一代都有人患病,如X a X a、X A Y,后代若生儿子即正常,C错误;
D、男性患者的精子中,至少带0个致病基因,如含Y的精子,D错误。

故选A。

7、A
【解析】
多倍体育种是指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多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并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畸变。

【详解】
A、①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秋水仙索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错误;
B、图中四倍体的基因型为AAAAbbbb,和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西瓜乙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植株的基因型为AAaBbb,B正确;
C、三倍体西瓜无子的原因是三倍体植株无法正常配对,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没有形成生殖细胞,C正确;
D、三倍体无子西瓜没有种子,为避免每年都要制种的麻烦,可对三倍体西瓜进行无性繁殖,D正确。

故选A。

8、B
【解析】
据题干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与DNA上的某些片段结合时抑制A蛋白基因的表达,当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不与DNA 上的某些片段结合时会解除对A蛋白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据此答题。

【详解】
A、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的量增加之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反过来对垂体分泌活动的抑制作用增强,A错误;
B、TSH激素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与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结合,进而调控A蛋白基因的表达,B正确;
C、激素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和靶细胞,TSH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是甲状腺,不作用与下丘脑,C错误;
D、TSH含量增多,A蛋白基因的表达也增加,二者之间是呈正比,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9、叶绿体基质AB段没有光照,不进行光合作用乌云遮蔽,光照减弱,[H]和ATP合成减少,C3还原减弱,而CO2固定正常进行温度较高,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CO2固定减弱,而C3还原正常进行低1:5 胚根冲破种皮,O2供应增多,有氧呼吸速率加快(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图甲: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由于该图表示夏季的某天,因此影响该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为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由于题干中提出“有一段时间乌云遮蔽”,这会导致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减弱,将抑制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而二氧化碳固定仍在进行,因此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将上升,对应曲线中的CD段。

分析图乙:种子萌发过程中,当胚根未长出时,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进行细胞呼吸作用,消耗细胞中的有机物,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和营养,有机物的总量下降。

当胚根长出后,种子可以从土壤中获取营养物质。

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量等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

根据图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量的变化,可以判断
12h~24h,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胚根长出后,种子的有氧呼吸速率明显增大。

【详解】
(1)CO2固定形成C3,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B段没有光照,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C3合成与还原,故相对含量不变。

CD段,上午8时左右,C3相对含量增加,可能是乌云遮蔽,光照减弱,[H]和ATP合成减少,C3还原减弱,而CO2固定正常进行,导致C3相对含量增加。

FG段,13时左右,C3相对含量减少加快,可能是温度较高,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CO2固定减弱,而C3还原正常进行。

与G点相比,H点气孔已打开,C3形成增多,还原C3时[H]消耗增加,且H点光照弱,光反应弱,[H]含量较低,所以与G点相比,H点[H]含量较低。

(2)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对应关系:C6H12O6~6O2~6CO2,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对应关系:C6H12O6~2CO2,12h时
O2的吸收速率∶CO2的释放速率=3∶8,可判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为3/6∶5/2=1∶5。

(3)胚根长出后,O2供应增加,有氧呼吸速率加快,CO2释放速率加快。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及意义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能根据曲线图中信息准确判断相关问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非细胞基因突变4种核糖核苷酸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抗体
记忆细胞
【解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 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悔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故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烈。

【详解】
(1)新型冠状病毒属于非细胞生物,是专性寄生物,其可遗传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因此,它可以通过基因突变这一可遗传变异产生新品种。

因其遗传物质是RNA,故将其核酸进行初步水解,可得到的产物是4种核糖核苷酸。

(2)由于病毒是胞内寄生物,因此当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需要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将其消灭掉。

首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阻止病毒的散播感染,当病毒进入肺细胞后,效应T细胞能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并与之密切
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再由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所凝集,使之失去侵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已被治愈的患者短期内不容易再次被冠状病毒感染,这是由于他们体内产生了对冠状病毒的记忆,即机体内含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当再次接触冠状病毒抗原时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会分泌大量抗体,进而产生更强更快的免疫效应。

【点睛】
熟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以及二次免疫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病毒的生理特性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11、酵母菌 酵母菌进行发酵(无氧呼吸)的过程会产生CO 2,会使发酵罐的气压过大 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 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平板 酒精灯火焰附近能形成无菌区,防止接种过程中有杂菌污染 包埋 明胶、琼脂糖、海藻酸钠、醋酸纤维素和聚丙烯酰胺
【解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6126222266612C H O H O O CO H O −−→++++酶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612622522C H O CO C H OH −+−→+酶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酶小容易从包埋的材料漏出,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详解】
(1)酒精的产生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CO 2,使发酵罐的气压过大,所以要注意排气;酒精和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灰绿色。

(2)分离菌种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酒精灯火焰附近能形成无菌区,防止接种过程中有杂菌污染,所以接种过程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

(3)对细胞固定化采用包埋法,包埋法的材料有明胶、琼脂糖、海藻酸钠、醋酸纤维素和聚丙烯酰胺。

【点睛】
本题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为材料,考查其原理,同时考查了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固定化细胞,需要考生识记相关知识。

12、ATP 、[H] O 2 ①③④⑤ ①③ 降低 降低 增强 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CO 2浓度
【解析】
光合作用的具体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 .水的光解:2H 2O →光能4[H]+O 2
b .ATP 的生成:ADP+Pi →酶
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 .CO 2的固定:CO 2 +C 5 →酶2C 3
b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 3 →酶(CH 2O )+C 5+H 2O
2.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 6H 12O 6(葡萄糖)→酶2C 3H 4O 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 3H 4O 3(丙酮酸)+6H 2O →酶20[H]+6CO 2+少量能量( 2ATP )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 2→酶12H 2O+大量能量(34ATP )
题图分析:分析图1,①表示光反应,②表示暗反应,⑤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 表示[H]和ATP ,B 表示ADP 和Pi ,C 表示氧气,D 表示二氧化碳,E 表示[H],F 表示丙酮酸;图乙表示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详解】
(1)由分析可知,图1中,①表示光反应,故物质A 表示光反应提供给暗反应的物质,即为[H]和ATP ,物质C 为O 2,①~⑤过程中,产生ATP 的过程有光反应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即①③④⑤,其中只能发生在生物膜上的过程为光反应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即图中的①③。

(2)图2中0→t l 段,细胞处于黑暗中,只能进行呼吸作用,会消耗葡萄糖,所以细胞中C 6H 1206的含量降低;若在t 1时刻增加光照,则植物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 增多,会还原更多的C 3化合物,而C 3化合物的合成速率并未发生改变,故短期内该细胞中C 3含量将降低;t 3时刻,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五碳化合物固定二氧化碳增加,产生的C 3化合物增多,进而会消耗更多的[H]和ATP ,产生更多的ADP 和Pi ,从而提高了光反应的速率,故此推测在t 3→t 4段,图1中的①过程,即光反应增强。

(3)据图可知,适当增加光照和提高二氧化碳供应能够提高光合速率,所以可通过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CO 2浓度来提高植物的光合速率,进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点睛】
熟知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以及有氧呼吸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读图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