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优化训练:9.1酝酿中的变革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一酝酿中的变革
变法背景
1.国际局势
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

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

(1)两大变局。

①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②政治上:英美等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2)说明: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2.民族危机
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3.经济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原因。

①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成为有识之士挽救民族危亡共识,掀起实业救国高潮。

②甲午战败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③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4.阶级基础
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
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知识点二新思想的演进
1.新思想的出现
(1) 地主阶级抵抗派。

①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②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影响: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2)地主阶级洋务派。

①代表人物: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

②主张:自强求富、中体西用。

③影响:使中国朝着近代化前进,但未实现独立强国之梦。

2.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 (1)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3)目的:挽救民族危亡。

(4)主张⎩⎪⎨⎪⎧思想:兼采西学,变法自强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进行 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5)影响⎩⎪⎨⎪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对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3.康梁等维新思想 (1)代表人物及维新思想。

①康有为。

A .代表作:《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

B .特点: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学说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C .影响: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②梁启超 。

A .代表作:《变法通议》。

B .观点:民权思想。

C .影响: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③严复。

A .译作:《天演论》《原富》。

B .特点:借西方思想来解释维新变法。

C.影响: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2)主要活动——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

①原因: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了顽固势力的恐慌与仇恨,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②内容。

A.要不要维新变法。

B.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

C.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③性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④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知识点三士人干政
1.公车上书
(1)背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

(2)时间:1895 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领导。

(3)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4)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创办报刊、学会和学堂
(1)报纸:维新派在北京创办了《中外纪闻》,成立了强学会和时务学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学会。

①1895年北京成立强学会(康梁),后来南学会等学会相继成立。

②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预示着维新高潮的即将到来。

(3)学堂: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长沙的时务学堂。

(4)作用:起到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1.下表是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表格反映出(C)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解析:从机械进口数量的增加上可排除A项;“棉布”“金属和矿物”“机械”都属于列强商品输出的范畴,由此可排除B项;棉布进口数量呈减少趋势,反映不出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败没落,由此可排除D项。

2.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是(B)
A.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
B.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没有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学习西方
D.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
解析:郑观应指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学习西方的“体”——政治制度。

3.19世纪末,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这里的“进一步”是指(D)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③
解析:19世纪末维新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有显著发展:理论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实践上则是从著书立说发展到政治运动。

4.光绪帝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咸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

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

”此语说明光绪帝(C)
A.要挽救民族危亡B.要为人民改革政治
C.要向西方学习D.要利用民众的智慧
解析:从材料中的“兼采西法”“补我所未及”等内容可以看出,光绪帝接受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但从《定国是诏》可以看出,光绪帝所学习的内容与维新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所以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并非为人民改革政治。

5.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C)
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思想
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主张就是实行君主立宪。

6.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

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适应了当时哪些社会思潮?(B)
①中体西用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④民主与科学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④两项分别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指导思想。

而严复是维新变法时期的人物。

7.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D)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解析: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开设议院,变法图强”,据此可知D项正确。

A 项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思想,B项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C项为康有为的思想。

8.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由此可见,救亡图存的根本在于(D)
A.培养维新人才B.创办新式学校
C.改革科举制度D.改革政治体制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意为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就必须实行政治制度的改革。

9.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C)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孔子换上西装说明把儒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

10.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正目的是(D)
A.借孔子之名宣传进化论思想
B.斥责孔孟之道的虚伪
C.强化封建教条的统治地位
D.提倡新学,反对儒学思想
解析:任何思想都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

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基础,康有为把封建统治者奉为教条的儒家经典斥责为伪经,实质目的是传播新学,为其维新变法服务。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

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3)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
答案:(1)特点: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2)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

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3)影响: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2.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二反映的事件和图一有什么关系?
(2)有人为图三题诗曰:“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
(3)以上图片信息说明了维新运动首先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解析:第(1)题,注意两幅图的直接因果关系。

同时,注意语言的概括性。

第(2)题,阅读该诗结合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联系“瓜分豆剖”的形势回答。

第(3)题,明确三幅图之间的关系及说明的问题。

在图一、图三所显示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才出现图二的公车上书,所以维新运动首先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1)关系:《马关条约》签订,国内引起反响,康、梁发动公车上书。

(2)反映了爱国者力图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挽救民族危亡。

(3)性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