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当代价值-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先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胡先?作为一位大学校长和教育家,既具共性,又有特殊性。

他先后接受了传统私塾教育、新式学堂教育以及留学教育,拥有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和国际学术视野。

胡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家学者,而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他对现实问题始终持有深切的关怀,有着宏大的政治抱负。

他文理兼通,在植物学领域享有国际声誉,且文学造诣亦极高。

作为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胡先?对中国近代教育问题有着系统、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被称为“学衡派中思考中国教育改革最具系统思想的人”[1]。

然而遗憾的是,作为一位跨越时代而选择留在大陆的国民党籍科学、文化名人,胡先?长期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其教育贡献未能得到应有的肯定。

一、教育背景及其影响
胡先?(1894-1968),字步曾,号忏庵,江西新建人。

“世为江西望族,幼慧,秉母教”[2]94,幼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陶冶。

1897年始在“培英书屋”接受启蒙教育,习诵《四书》、《诗经》等儒家典籍[3],进一步强化了传统儒家文化对其的影响。

1905年应童子试,入邑庠,为清季大儒沈增值所特识。

科举废除后,1906年入南昌府洪都中学堂,开始接受新式学堂教育。

1909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1912年参加江
西省官费留学考试并被录取。

1913年负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UC Berkeley)修习植物学,以高第卒业。

学成归国后,于1918年受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林专修科植物学教授,开始在国内植物学界崭露头角。

1922年任国立东南大学植物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4],逐步将其发展成为当时国内生物学研究重镇,培养了一大批植物学、生物学领域的杰出人才。

同年,与梅光迪、吴宓等人共同创刊《学衡》杂志,提倡人文主义,坚守传统文化阵地,以与当时学术界狂澜相抗衡,“崭然树立东南学风”。

[2]94
1923年秋,胡先?再度赴美,入哈佛大学,专研中国植物学。

[5]101此间蒙好友吴宓引荐,受新人文主义代表性人物白壁德(Irving Babbitt)的思想影响颇深。

1925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旋即回国,仍任国立东南大学植物学教授。

胡先?在美国修完高等教育学位,两次赴美留学的教育经历深刻影响了其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

1928年胡先?与秉志等人在北京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专事植物学研究工作并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植物学教授。

1935年起受聘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二届评议会评议员。

抗战爆发后,于1938年创立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并兼任所长。

[6]胡先?在这一时期的教学科研活动,为我国植物学领域的研究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1940年9月,在时任教育部长陈立夫、国民党中央XX部长朱家骅的介绍下,胡先?加入国民党。

[5]281从此开始由超然派
转变成三民主义的信仰者。

1940年10月,胡先?接受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出任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

这是江西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以“政教合作”为宗旨,政治色彩十分浓郁。

胡先?长校期间,开基建校,广延名师,在国内高校普遍内迁的情况下,惨淡经营,在短期内使之成为“我国东南半壁一所朝气蓬勃的高等学府”[7],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批适应抗战和建国需要的人才。

1944年3月,胡先?以病告辞,仍任国立中正大学教授。

1948年当选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充分体现了他在当时国内学界的声望和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前夕,胡先?放弃追随国民党赴台机会,毅然选择留在大陆,以利于继续从事其所热爱的植物学研究工作。

1952年以后,胡先?不再担任任何大学教职,转而专事植物学领域的研究与写作。

然而,“作为一位早已远离政治,成就卓著的植物学家,政治并没有放过他”[8]。

195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所著的《植物分类学简编》一书。

由于在书中批评了前苏联专家李森科(T.D.Lysenko)关于生物学种的新见解,从而引起一场针对他的大批判。

“文革”甫兴,胡先?再次成为被批斗的对象,1968年在北京寓所猝然离世。

特殊的背景与独特的经历使其在“文革”中尚无法逃离那个时代中国精英知识分子被批判
的命运。

二、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
胡先?对现实始终有着深切的关怀,在教学、研究与工作之
余,“尝究心于中国教育问题”[9]9,撰写并发表了《说今日教育之危机》、《留学问题与吾国高等教育之方针》、《师范大学制平议》、《东南大学与政党》、《致熊纯如先生论改革赣省教育书》、《论博士考试》、《政治改造与教育改造》等有关高等教育的论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遗产。

胡天佑张亚群:胡先?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当代价值(一)“培养高尚人格”的教育观
胡先?在考察西方教育之流弊基础上,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治事、治学”与“修身”两义,且两者不可偏废。

在《说今日教育之危机》一文中,他痛陈中国教育流弊并认为随着西学涌入,“物质科学”受到极大的尊奉,而“人文学问”则受到严重忽略[10]4。

这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实际上无可挽回地导致了“道”与“术”的分离[11]。

国内官僚腐败,国民道德堕落,“人欲横行,廉耻道丧,已至于极点”[10]8,皆赖功利主义的功劳。

胡先?
认为教育在发挥人才培养功能时,应当包含两个不可偏废的方面,即“治事治学”与“修身”[10]3:
夫教育之陶冶人才,尝有二义。

一为养成其治事治学之能力。

一为养成其修身之志趣与习惯。

如昔时所谓之六艺与文章政事。

今日之学术技艺,属于后者。

至所以造成人格,能使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者,则属于后者。

二者缺一则为畸形之发达。

胡先?认为西方教育“治事治学”与“修身”两者并未偏废,因为西方人将道德与基督教义视为一物,基督教义已成全体社会之习
尚,圣经与一切学问同时相授于孩童。

而在其学校教育方面,“除有物质科学外,人文学问亦极重视”[10]5,因此他断定西方教育实为“修身之教育”。

然而中国教育在全面向西方学习时,逐步摒弃了原有的修身教育,朝着过于重视“物质科学”的方面发展了。

在此情境下,若想挽救当时中国教育危机,唯有重拾“修身”教育,社会领袖在器重物质科学之外,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精神修养的重要性。

在《政治改造与教育改造》一文中,他将“培养高尚人格”作为一项高等教育要旨[12]25:
个人之人格固基于先天之禀赋,然亦可因训练学习而发达。

教育之重要使命,即在如何发达个人之德性或人格,亦即如何增进个人之人格商。

个人之人格发展,其个人之幸福,与其对社会之价值亦随而增长。

我国古代教育尤为重视人格修养,而今日我国教育“则不知注重人格修养,但知传习知识而已”[12]25。

胡先?认为我国教育完全沿袭欧美,但只得其形式。

欧美教育的主要缺点“在不知重视人格之修养,不适应近代世界公民之生活需要,不能养成伟大之领袖”[12]33。

他普遍考察各国高等教育长短,思考后得出结论:我国高等教育尤宜效仿英国,“以养成人格、提高学术为职志”[13]26,绝对不可陷入美国式的功利主义之中,必须极力提倡我国固有文化,以保持我国特有的道德观念。

(二)“既贵精专,尤贵宏通”的通才观
胡先?认为受美国高等教育“专求应用之学问”[13]22精神
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但求精专,不求广博”[13]23的严重弊端。

他以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为例:多数学生不愿学习与生物学无关的文史等有关陶冶人格的课程以及德文、法文等作为必备学习研究工具的语言类课程。

他们往往只在乎本科目的课程学了多少,对于与本学科关系紧密的相关学科则毫不抱兴趣,以至于发出“治生物学之学生,乃对此种种有关系之学科,皆不欲过问,但求治生物学,焉有大成之望乎?”[13]23的感慨。

他以一系而窥全貌,推测青年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心目中只有‘专家’观念,遂不知即欲造成第一流之专家,亦须有广博之学问矣”[13]23。

他反对学生以求学为谋生工具,认为“但求精专”不仅不能成就第一流的专家,对社会也难有重大贡献[13]23:
彼等求学之宗旨,不在求知,而在得专门知识以为他日谋生之工具与号为专家之旗帜。

学校与学生若以此为高等教育之目的,则不但不能造成有完全人格之学者,且不能造成第一流之专家也。

在《政治改造与教育改造》一文中,胡先?又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改造思想。

在高等教育改造构想部分,他提出了“精专”与“宏通”相结合,更加注重“宏通”的大学教育理念[12]31:
大学教育,既贵精专,尤贵宏通,必使诸生多有自由讲习研求之机会,而不可过于专业化。

今日大学课程之弊,即在课程限
度太严,必修课程太多,使生徒太少选习专业之外课程,而在学生一方面,其弊亦在但知精专,而不博涉。

大学教育在过度专业化积习之下,遂造成无数未受宏通教育之专家。

其专门学问,或尚有可观,而高等常识,一般学术之上修养,则太嫌不足。

尤以学应用科学如农工医商者为甚。

以此等专家领导国家社会,其害有不可胜言者,欧美大学重视“自由教育”即以此也。

针对此种情形,他提出“挽救之道”在于减少专业课程的修习时间,增加自由选课时间,并在此基础之上规定,学生必须在专业课程之外选修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科学、美术等课程。

决然不能养成学生速成之风,对于那些选修多门专业课程的行为,应予以积极鼓励。

(三)注重实践的“政教合作”理念
胡先?认为“政教合一”是中国教育自古以来的传统,“乃无上要义”[12]25。

“国学或太学以及乡州党的各级教育,在我国从来是看作应该由政府职掌的一种极重要的政治事业,由重要的行政官担负起这种责任”[14]4,因而“我国教育的特点就是古来即是政教合一”[14]4。

在《政治改造与教育改造》一文中,他提出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培养学生的政治常识与政治责任[12]28:
在高等教育机关,咸宜养成生徒之政治知识与政治兴味,必须使每一生徒,皆认识国民之政治责任,无论其专精之学业如何,尽人皆须有充分之政治常识,尽人皆不放弃其政治权利,则真正
之民主政治,方能实现。

1940年10月,胡先?出任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这是一所具有特殊使命的大学[15]3:
它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就是信仰三民主义,发扬三民主义和实践三民主义。

第二就是要实验政教合一的理想,使学术与政治连成一气,相互交流,要做到大学为政府的研究部,政府为大学的试验场。

胡先?治下的国立中正大学,“不提倡学术中立和个人绝对自由”[16]165,而提倡“教育计划与政治计划相呼应,学校为政府之研究部,政府为学校之实验场”[16]165。

高等教育要与外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但适应并不等于完全依附于政治。

胡先?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政治抱负及其大学教育实践绑架在国立中正大学这所学校上,也就意味着其自身命运与政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四)“教育自应独立”的发展观
在《留学问题与吾国高等教育之方针》一文中,胡先?阐述了其对当时留学活动、派遣留学政策与方针的见解,认为“在一独立之国家,教育自应独立,不可永远扶墙摸壁,惟皙人马首是瞻”[13]19。

在我国学术幼稚时代[13]18:
国内大学仅足教授普通大学课程,而工科、矿科、医科,在国内尚少学习处,至毕业院之研究,则因图书仪器之不备,教师学识经验之不足,一时难期其有成绩,故尚不可以留学为非。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彼时的留学政策实为“治标之方法”[13]18,但在那样的时代及教育条件下,留学又是必要的。

要而言之,留学政策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不发达的境遇下,国家得采取的治标之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