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8课 财政与税收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财政与税收
一、选择题
1.(2016·湖北黄冈中学质检)当前,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发展高速铁路,加大力度发展航空航天事业,加大力度推行“宽带中国”战略。

国家加大力度实施这些措施是着眼于运用财政( )
①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④增强国有经济活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D。

国家财政没有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作用,①错误;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发展高速铁路,加大力度发展航天事业,加大力度推行“宽带中国”战略,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国有经济的问题,而是国民经济的发展问题,故排除。

答案选D。

2.(2016·甘肃甘谷一中检测)财政投资乘数效应是指政府财政投资支出的每1元,通过市场可以形成大于1元的对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

下图是财政投资乘数效应的过程示意图。

根据所学经济知识,图中a、b、c处依次应该填入( )
①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②企业增加投资,居民消费增长③企业生产扩大,就业增加
A.③—②—①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
解析:选A。

①应放在c位置,生产、消费的扩大会使得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

②应放在b位置,企业利润和劳动者收入的增加会使得企业增加投资,居民消费增长,从而使生产、消费进一步扩大。

③应放在a位置,政府财政投资形成新的需求会使企业生产扩大,就业增加。

3.(2016·浙江温州十校联考)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2015年上半年将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下列属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是( )
①加大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②缩减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③保持货币
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④实施结构性减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的措施进行,①④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②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题意不符;③是货币政策,不是财政政策。

该题选C。

4.(2016·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模拟)转移支付是再分配中用以实现分配公平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

下列各项属于转移支付的有( )
①政府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②政府向公民收取的证件工本费③政府发给农民的良种补贴④农民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A。

②属于收入,不属于支出;④属于农民自身的收入,而不是来自财政的转移支付。

5.(2016·安庆市模拟) 2015年入春以来,某市各级财政部门迅速行动,采取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解决农户购置化肥、地膜、农药和良种等春耕物资的资金问题,全力支持春耕生产。

这表明( )
A.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
B.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C.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D.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解析:选C。

各级财政部门解决农户购置化肥、地膜、农药和良种等春耕物资的资金问题,全力支持春耕生产,这表明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C正确;其余选项材料未体现。

6.(2016·福建四地六校月考)漫画《幸福少不得“这一点”》的寓意是( )
①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②要积极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③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总是一致的④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

公民要积极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这样国家职能的履行才能有物质保障,国家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国家职能的发挥少不了税收;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为人民谋福利,保障人民的幸福,①②说法正确;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并不总是一致的,③说法错误;④与题意无关;答案A正确。

7.(2016·宁德模拟)为保持经济活动在合理区间,2014年我国拟安排财政赤字13 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 500亿元,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经济总量扩大而增加,赤字率稳定在2.1%。

这表明我国( )
A.当前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促进发展
B.国债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财政收支平衡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
D.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控经济运行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科学的宏观调控和财政的作用。

材料中财政赤字和国债都属于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由此直接排除A项;B表述有误,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国债;财政收入与支出相等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而财政收支平衡是存在的,C 表述有误;依据材料信息,答案D正确。

8.当前我国农业补贴的重心已由流通环节向生产环节、由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初步形成了支持价格、直接补贴和一般服务支持相结合的农业补贴模式。

我国农业补贴重心转变的目的在于( )
①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②优化农产品需求结构③缩小农产品供需缺口④稳定农产品市场供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农业补贴从流通环节向生产环节转变,会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入,①正确。

②与题意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需求结构。

缩小农产品供需缺口不是农业补贴重心转变的目的,③错误。

增加农业生产环节补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市场供给,故④正确。

9.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这是因为( )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②税收是国家财政支出的基础③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④税收具有无偿性和固定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①③符合题意。

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基础,故②错误。

④与题意无关。

10.(2016·惠州调研)“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
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这项改革的目的在于( )
A.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实现共同富裕
B.发挥财政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C.发挥财政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中的作用,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
D.通过增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解析:选B。

调整消费税是为了调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的生产,属于发挥财政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1.(2016·湛江调研)假定某国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测定收入
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系数大则收入差距较大)和经济增长率处在右图
中的X点,如果增强对落后地区社会保障支出转移支付力度,一般来说,
该点长期内可能趋向( )
A.X1B.X2
C.X3D.X4
解析:选D。

增强对落后地区社会保障支出转移支付力度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率增加),缩小收入差距(即基尼系数减少)。

12.下列关于税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活中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纳税发生着联系
B.生活中每个公民都是实际的负税人
C.在实际生活中,有的纳税人并不就是负税人,有的负税人也不是纳税人
D.所谓偷税,就是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既可耻又违法
解析:选D。

D项属于骗税;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美国个人所得税占整个税收的66%,美国联邦各州、县税务局每年都对纳税人进行抽查,尽管这种抽查率只占所有纳税人的1%,然而一旦被查出,哪怕偷税数量很少,也会被罚得倾家荡产。

材料二某明星因大量偷税,被国家机关依法制裁。

目前,我国的一些企业和个人存在偷税漏税的行为,国家将加大打击的力度,惩治违反税法的行为。

材料给你的启示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答案:①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国家职能,依靠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国家要实现职能,
发挥管理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必然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②税收的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任何国家的公民都要纳税,为国家的存在提供起码的物质条件。

③如果公民有违反税法的行为,就会损害国家利益,国家的职能难以实现,无法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

对任何国家来说,只有加大对违反税法的惩治力度,才
能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只有保证税收的稳步增长,国家才能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我国广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有责任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一切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

14.(2016·安徽六校高三联考)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安徽省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12~2014年安徽省33项民生工程投入
义。

解析:审读设问,设问角度是经济意义,围绕主题是财政资金向民生倾斜,审读材料并联系教材知识财政的三条作用、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回答即可。

答案:①收入公平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财政资金向民生倾斜,有利于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②财政通过再分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有利于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

③财政资金向民生倾斜,有利于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④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