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走向世界的瑞昌铜岭青铜遗址(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世界的瑞昌铜岭青铜遗址
文/记者张会梅俊一个意外发现,改写了中国青铜文化历史,将我国采铜史前推了300多年;一堆木辘护,表明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将木制器械用于矿山开采;一个地下矿场,向全世界昭示了我国古人独领风骚的原始采矿技术。
而这些“光环”都属于坐落在瑞昌市夏畈镇幕阜山东北角的铜岭铜矿遗址。
瑞昌铜岭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大型采铜遗址,自1988年3月,被当地村民修路降坡时无意中发现以后,受到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1989年即被确定为瑞昌县(今为瑞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和二十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00年,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正式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录;2011年被纳入国家“十二五”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
今年以来,随着铜岭青铜文化生态主题园建设拉开帷幕,瑞昌铜岭铜矿遗址终于为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一步。
令人瞩目的重大发现
1988年3月,铜岭山上的铜花草开得格外茂盛,铜岭村村民们正投入繁忙的降坡修路之中。
在降坡1—2米时,挖出了少量烂木头,当时谁也没在意。
随着降坡深度增加,村民发现的烂木也越来越多,并挖出了许多木铲、木辘轳,此时也没有引起村民注意,一些村民竟然还把这些烂木头收集起来,带回家当柴烧。
当时负责修路的铜岭钢铁厂副厂长周明节在察看降坡情况的时候发现了村民挖出的斧、凿,感觉到似乎是古代文物,就讨要了5件,送到了瑞昌市博物馆。
当时正在江西师大文博班学习的瑞昌市博物馆馆长刘礼纯刚从北京、西安等地实习回来,他看到这些斧、凿后,初步确认为是青铜器,他马上意识到了这很可能是重要的文物,于是马上到南昌向考古专家、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彭适凡先生和省文物局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
随后,省文物考古队前往现场进行勘察,初步确认这是一处古代大型采铜遗址。
省文物局领导觉得这一发现非同小可,马上上报了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指示立即进行抢救性发掘。
1988年秋天,国家文物局铜岭考古发掘队进入现场。
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重要的发掘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尘封三千多年的国宝,也逐渐显露在人们的面前。
多次令历史改写的铜矿遗址
在历时五年发掘过程中,总共揭露的铜岭遗址面积达3000平方米,其中采矿区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发现古代竖井103口,古巷道19条,露采坑7处,工棚5处,选矿场1处。
冶炼区揭露面积1200平方米,储水井18口;并出土木、石、铜、竹、陶等制作的选矿工具与生活用具600多件。
其中最具科学价值的是井巷结构和木支护方式。
木支护方式在世界同类遗址中为最早采用,木辘轳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早木制机械,比原来发现的汉代实物早1000多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木斧、木锄、木溜槽等也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木制实物,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铜岭铜矿遗址出土文物经取样后,先后送达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室与西安黄土第四季研究室、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内外权威机构进行C14年代测定。
结果表明:这是一处大型商周采铜遗址,始采于商代中期,发展于西周,盛采于春秋,延于战国,前后连续开采达一千多年,始采年代比此前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湖北铜绿山采铜遗址还要早300多年,进一步证实了我国铜矿开采的历史距今已有3300多年,在世界早期采矿遗址中也十分罕见。
瑞昌市铜岭铜矿遗址管理处主任张绪来向记者介绍到,铜岭铜矿遗址的发现,还为研究
和了解早期铜矿的开采方法、选矿技术提供了实物论证,对于研究中国冶金史和青铜文明史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价值。
她的发现,还解答了长期困扰历史考古学家们的青铜时代青铜原料的来源问题,并纠正了所谓“青铜文明不过长江”的错误论断。
他告诉记者:“传统的观念认为,在夏、商、周时代,长江以南是一片蛮荒之地,没有青铜文明的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位于赣江中游的吴城遗址的发现,是殷墟文化过长江的第一枝报喜花。
与铜岭遗址几乎同时期被发现的江西新干商代青铜器群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将这三者联系起来,充分证明了在商周时代,南方地区与中原一样有着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铜岭铜矿正是中原和南方这些光彩夺目的青铜器原料基地之一。
”
矿冶考古专家、冶金史专家、中国社科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华觉明对铜岭遗址进行研究后感到十分惊叹,并做出了定义式的结论:“铜岭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一处大型采铜遗址,它对揭示我国悠久的青铜文明及中国冶金史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铜矿遗址的现状与保护
1993年发掘后,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成熟的技术作保障,一时无法开发利用,在没有更好的保护措施情况下,只好对遗址进行回填保护,使三千多年的远古文明又被无奈地埋在地下。
然而,即使是这样,也没有使其免遭不幸。
遗址上面的树木被砍伐、风化现象严重,人为开采更是使遗址受到一定的破坏。
直至2001年,铜岭铜矿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后,瑞昌市果断地叫停九江冶金总厂在保护区内进行采矿,并进一步加大了对铜岭铜矿遗址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
针对附近部分村民及工人到保护区内偷盗矿石,该市每年组织文化、公安等有关部门进行3—5次集中整治,在各村醒目位置张贴政府公布的《关于加强铜岭铜矿遗址保护管理的通告》,并利用报纸、电视、宣传车等播放保护通告、文物保护法律知识,广泛宣传遗址保护重大意义,增加全民保护意识,严厉打击对盗采遗址的不法行为。
并于2006年6月,成立了铜岭铜矿遗址管理处,安排专人日夜巡逻,尽心尽力“呵护”国宝。
2009年,瑞昌市政府又耗资7000多万元,将遗址重点保护区内的九江冶金总厂进行了整体改制搬迁。
原九江冶金总厂在遗址保护区内开采近三十年,对遗址造成了严重破坏,整体搬迁后将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现代生产对遗址破坏的难题。
2010年,瑞昌市政府又投入300多万元,编制了遗址保护规划、遗址公园规划、遗址矿山公园规划及遗址核心保护区保护项目系列设计方案。
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江西铜岭铜矿遗址保护规划》,于2011年6月正式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
由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编制的《江西铜岭遗址公园考古规划》正在根据国家考古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由江西考古研究所与广州白云文物保护公司等专业机构编制的《遗址发掘区井巷保护设计方案》、《遗址保护围栅与植被恢复方案》、《遗址系统工程设计方案》、《遗址防护围墙、围栏勘察设计方案》等相关保护方案正分批呈送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评审。
今年,为做好遗址公园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瑞昌市政府又投资1亿元,开始修建南阳高速公路出口至遗址的9公里专用公路,并将遗址重点保护区内的159户居民全部进行搬迁安置。
至此,铜岭铜矿遗址保护和发掘,终于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大型青铜文化主题园应运而生
岁月在流逝,大自然对遗址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从根本上实现对遗址的开发与保护,迫在眉睫。
可是由于铜岭铜矿遗址占地面积大、保护难度大,急需投入大量的资金。
如何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探索出一条重点遗址保护与建设的新路?瑞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经过多方研究,瑞昌市政府确定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对遗址核心保护区进行规范化保护,近快建立起遗址保护棚、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充分发掘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通过招商引进有实力的客商,在遗址核心保护区外围建设一批青铜文化演艺项目,丰富遗址公园外延。
于是,一个大型的青铜文化主题园呼之欲出。
据张绪来介绍,该主题园将在3至5年时间内建成,总投资6亿元,在加强对铜岭铜矿遗址文物本体保护的基础上,注重遗址历史风貌的恢复,将遗址着力打造成“以保护为基础,以体验为主线,以青铜为文化。
形成集科考、观光、体验、娱乐、度假为一体的青铜文化主题园”。
此外,还将利用园区内良好的山地森林来设置教育、科普相结合的寻矿特色游径,以延续、拓展遗址文化。
近日,瑞昌市委、市政府又在北京召开了专家座谈会,汇报在铜岭遗址保护与利用中所做的工作,并征求在未来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
铜岭铜矿遗址在各级政府部门的不断关注下,如一颗璀灿的明珠冉冉升起,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目光。
随着铜岭铜矿遗址大型主题园的建设,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铜岭青铜遗址将以其无与伦比的夺目光辉,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成为九江另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