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论文】实景演艺_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业态创新_以桂林阳朔_印象_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经济]
实景演艺:文化与旅游
产业融合的业态创新———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
刘艳兰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摘 要]在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论证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然性及融合过程。
通过对国内外著名的演出项目和文化产业项目———阳朔《印象·刘三姐》的实证分析,得出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识;发掘文化产业,凸显文化创意;
政府积极主导,形成发展合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关键词]产业融合;文化产业;旅游业;印象·刘三姐
[中图分类号]F59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09)08-0105-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对文化的消费越来越大,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不管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两个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的行业,在发展中产生了产业融合。
实景演艺正是这两者融合的产物。
继《印象·刘三姐》成功以来,国内旅游界掀起了一股实景演艺之风。
实景演艺近年来成为旅游业的新宠,成为旅游者追捧的对象。
本文尝试从产业融合的一般理论出发,运用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必然性及融合过程,通过对《印象·刘三姐》进行分析,希望能得出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
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变革,但没有对产业融合进行明确的定义。
笔者认为产业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使原有产业边界模糊或消失的经济现象。
从文化的角度看,实景演艺是传统文艺演出与旅游演出结合的新型演出形式。
从旅游业的角度说,实景演艺是旅游城市和景区(点)深化的旅游促销产品。
实景演艺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看作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的一个产品。
本文从这一角度对其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融合进行探讨。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然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本质上具有很多的共性。
文化产业,主要是为消费者提供满足其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
旅游、文化是其属性,旅游是其功能,而文化又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业和文化业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消费需求的改变以及技术和企业管理的创新,两者逐步走向融合,并发展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文化旅游业。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透过产业融合这一中介传导机制,两大产业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1产业融合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与外延
(1)文化产业项目为旅游“造景”、“增点”,增加新的旅游产品
传统的旅游景点多是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资源或人文古迹加以修缮和保护,予以静态的展示,缺少吸引游客的文化内涵或互动参与的活动项目。
成功演出了《芙蓉国粹》的成都艺术剧院院长贾磊说:“优秀的旅游演出为城市旅游注入了更多的文化成分”。
实景演艺发展为旅游业发展增加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同时为景区“造景”、
“增点”,是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2)文化产业项目增添新的旅游项目,改变了旅游目的地传统的游览方式
实景演艺被编入旅游行程,看旅游演出成为丰富游客晚间生活的一项内容。
让观众在白天观看实景后,晚上体验不同的韵味。
改变了传统的旅游方式。
(3)实景演艺的开发淡化了旅游目的地旅游的淡旺季
很多旅游目的地受当地的气候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
桂林主要开发观光旅游产品,季节性非常的明显。
一般在3~10月份为旅游旺季,一到秋季,桂林的旅游就进入了淡季。
而文化产业产品一年四季都可以开发利用,没有明显的季节之分。
比如现在的《印象·刘三姐》拥有春夏秋冬四季以及雨天晴天等不同的版本,而针对漓江水流、水位的变化,也设计了相应的调整措施。
21产业融合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1)旅游业的发展,客观上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创作源泉
旅游的发展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文化不只是高雅的艺术,而是来源于民间,走向民众。
旅游业的发展,为
—
5
1
—
2009年第8期总第182期
黑龙江对外经贸
H LJ F 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T rade
N o18,2009
Serial N o1182
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作源泉。
同时艺术家在景区获
得了巨大的灵感与创意,以景区为舞台,使艺术获得了升华。
如谭盾创作的《禅宗·少林》正是汲取大自然的精华,沐浴嵩山少林的禅宗文化,创新艺术的“超级大秀”。
(2)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扩大文化产业市场空间
旅游城市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旅游者到来,这在客观上给实景演艺的发展提供了受众。
因为仅靠本地的观众难以创造出规模巨大的客源市场,而旅游者中很大一部分有文化消费的需求。
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的需求,是拉动演艺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项目的技术升级《印象·刘三姐》通过高新技术对其传统的舞台背景、灯光等进行创新改造,以增强其美学效果。
在剧目演出和山水剧场的建设方面,引进了现代科技手段,投入巨资建造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视觉及烟雾效果工程。
在演出售票方面,较好利用了旅游的营销机制和营销网络。
三、《印象·刘三姐》的实证分析《印象·刘三姐》是一台融真山真水和民歌于一体的超大型演出。
她运用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在阳朔11654平方公里水域上,以12座著名山峰为背景,以流淌的漓江为舞台,600多位演员在漓江中划着竹排,举着渔火,唱着原生态的民歌。
11《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与桂林旅游产业的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广的工程,其模式为一个立体同心圆结构,可分为三个层面:资源层面、市场层面、机制层面。
(1)《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与桂林旅游产业的资源融合
《印象·刘三姐》的文化产业发掘,利用了“刘三姐“文化品牌的效应及吸纳广西壮、侗、苗、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还利用了桂林阳朔的山水文化,漓江的秀丽风景及其在旅游界的影响力。
《印象·刘三姐》主题公园整合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资源,在建设初期,加大了开发的含金量,提升了土地的价格。
(2)《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与桂林旅游产业的市场融合
《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作为公益事业,其市场主要面向桂林市及周边地区的民众。
其场面宏大,员工众多,如果仅依赖于桂林的民众,最终还是会跟以往的剧团一样经营不善。
桂林作为国际旅游名城,每年都吸引上百万的游客前来。
但很多游客凭印象,认为来桂林就是看山水,来阳朔就是看漓江和西街。
《印象·刘三姐》与旅游产业融合,其市场会更广,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而且《印象·刘三姐》利用了旅行社的销售机制和网上订票等,改变了传统的市场销售模式。
这些保证了稳定的客源和收入。
(3)《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与桂林旅游产业的机制融合
《印象·刘三姐》构建了政府扶持、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新机制,坚持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的原则。
如除了文
化厅为业主申请了自治区政府20万元前期启动经费外,
其余投资由企业运作。
这改变了传统的演艺产品完全依赖于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的俗套。
但在营造环境和优质服务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演出售票方面,充分利用了旅游的营销机制和网络,保障了固定客源和收入。
在运作方面大致分为:旅游及文化部门的充分合作;国内顶级艺术家的参与;演出本身的水准、规模及影响力;宣传机构的全面开动及炒作;品牌的建立;主体项目附加值的提升;配套项目的连带开发等。
21《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拓展了产业链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促进了两者的发展,同时拉长了产业链,衍生出一些相关产品,从而取得更广的经济效益。
两者融合所带来的额外利润,即一次投资多处收益。
《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拓展了两者的产业链,涵盖了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制作业、艺术教育业。
少数民族服装制造业、酒店住宿业、餐饮业、旅游交通业、旅游工艺品制造及销售业、会展旅游业、灯光制造业、房地产业、服装制造业等。
四、《印象·刘三姐》的启示《印象·刘三姐》自开演以来持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之后诞生了“印象”系列,也实现了“走出去”的战略,引来了越南下龙湾、柬埔寨的吴哥向桂林《印象·刘三姐》“取经”。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对今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很多的借鉴和启示。
(一)提高认识,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识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逐渐增加。
不管是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产业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不但为各自的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且会衍生新的产业。
各有关利益方必须认识到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会给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带来广泛的发展机会,从而把握机会,积极促进两者融合发展。
11发掘当地富有特色及内涵的文化产业,凸显文化创意
实景演艺通过该旅游地文化内涵的发掘,文化主题的提炼和文化形象的展现,形成强而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整合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迎合市场的需求。
21文化理念、科技手段及市场机制三者完美结合,创造出文旅结合的良好环境
《印象·刘三姐》依赖于文化理念的发掘和创新。
经过67位中外艺术家参与,历经5年零5个月的创作、经过109次不断的修改、经过100场公开演出,现在《印象·刘三姐》主题面貌才基本确定。
其次《印象·刘三姐》通过科技手段,创造出一场令人震撼的演出。
再次,采用了有效的市场机制实现了文化创意与资本的有效结合。
资本与文化产业结合,一方面实现了文化理念的物化。
另一方面产生出经营和管理机制,最终文化产业走向市场,走向大众化。
《印象·刘三姐》项目,政府出少部分资金,营造
(下转第111页)—
601—刘艳兰:实景演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业态创新———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
按照合同规定应先履行义务的一方。
确立这一制度的意图是,在另一方明显缺乏履行能力的情况下,避免应先履行一方做出履约行为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然而,假如先履行义务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履约能力和信用有错误判断,中止履行其本应先履行的义务,就可能构成自己的实际违约,将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卖方违约对买方的补救方法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卖方违约的情况通常包括以下几种主要情况:不交货;交付的货物与合同的规定不符,包括不及时交付货运单据或交付的货运单据不符合合同的规定等情况;交付的货物违反卖方对货物权利的担保条件等等。
除了上述第(一)点所列的违约救济方法外,买方还可采取其他救济方法。
11要求卖方交付替代物
《公约》第46条第2款规定,如果卖方交付的货物不符合合同并构成根本违约,买方可以要求交付替代物,此项要求应于提出货物与合同不符的通知同时提出,或在发出通知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提出。
可以认为,交付替代物的本质仍然是实际履行。
21要求减价
《公约》第50条规定,如果卖方交付的货物与合同不符,无论买方是否已支付了货款,买方都可以要求减价,减价应按照实际交货时的货物价值与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在当时的价值两者之间的比例计算。
但是,买方在下列情况下不可要求减价:如果卖方对其交货不符合合同规定的行为采取了实际履行合同的补救措施;买方拒绝卖方实际履行合同义务的请求。
31给予额外时间保证卖方履行义务
如果卖方不履行其合同以及《公约》所规定的义务,买方可以给予卖方一段合理的额外时间,让卖方履行义务。
当买方给予卖方宽限期后,除非卖方通知买方称其将不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义务,否则,买方在此期限内不得对违约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但买方并不因此而丧失对卖方延迟履行义务而享受的要求损害赔偿的义务。
其实,该项救济方法的本质仍应归纳为实际履行。
(三)买方违约对卖方的救济方法
买方违约行为主要是不按合同规定支付货款,不按合同规定接受货物。
在买方违约时,卖方有权采取上文第(一)项列举的各种救济措施,此处就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陈笑影.国际贸易法[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3.
[2]张丽英.国际贸易法专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刘想树.国际私法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赵承壁.进出口合同的履行与违约救济[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
[5]李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卖方违约买方补救法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法学硕士论文,2006.
[6]赵小壁.对损害赔偿规定的比较与理解[M]ΠΠ沈四宝主编.国际经济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1: 312.
[7]陈治东.国际经济法[M].法律出版社,1999:23.
(责任编辑:陈鸿鹏)
(上接第106页)
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资本的进入。
文化理念、科技手段及市场机制三者完美结合,创造出有利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良好环境。
(二)政府积极主导,形成发展合力
在中国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需要“助推器”。
《印象·刘三姐》从创意、立项、投资、论证、演出、推广,始终发挥着政府的前瞻性引导和超前的促进功效作用。
这使政府的引导作用与市场的推动力相结合,大大加快了项目的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是完全的政府包办,而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把企业、艺术家、当地村民、非政府组织等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三)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印象·刘三姐》成功出演,使实景演出成为时尚新潮。
由广西维尼纶集团、河南省兆腾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天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嵩山少林寺联合投资组建,具体负责《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项目开发经营,自2007年试演以来取得了良好效应。
2006年9月,《关于在越南广宁省下龙湾地区投资建设山水实景演出剧场并开展商业演出的协议》在南宁签订。
放射性的仿效在国内迅猛展开,形成较大规模的“走出去,引进来”的版权产业交流态势。
[本文为广西2009年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课题]
[参考文献]
[1]诸葛艺婷,崔凤军.我国旅游演出产品精品化策略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5(5):122—123.
[2]汤莉萍,殷瑜,殷俊.世界文化产业案例选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
[3]芮明杰1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旅游科学,2005,19(6):44-51.
[5]张婷婷.壮族文化产业运作模式研究———以《印象·刘三姐》和《走进花山》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6]容小宁.《印象·刘三姐》的产业化运作.中国文化报[N].2005-12-23.
[7]陆军.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以桂林阳朔“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为例[J].旅游学刊,2006(3).
(责任编辑:梁宏伟)
—
1
1
1
—
张建军: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违约与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