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以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轴承专业设置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以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轴承专业设置为例
张永春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以辽宁瓦房店及周边地区有代表性的轴承及相关行业企业的经济发展现状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为依据,归纳总结轴承专业依托区域行业、服务当地经济的实施情况,并对轴承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适应性、吻合度进行可行性分析,探索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办学特色的专业设置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
%A im ing at the m ain problem s of disharm ony betw een m ajor offering and regional econom ic developm 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m ajor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econom ic developm ent situ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m ent trend of bearing and related industries in W afangdian, L iaoning province, it sum m arizes the im plem entation of relying on regional industries and serving local econom y of bearing m ajor, analyses the coincidence of bearing offering and local econom ic developm ent, and explores the m ajor schem e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m ode suitable for regional econom ic developm ent.
【期刊名称】《辽宁高职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2
【总页数】3页(P29-30,48)
【关键词】高职教育;轴承专业;区域经济;吻合度
【作者】张永春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0
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1]。
教学规划不可千校一面、整齐划一,应当合理分工,在各自层次上的培养模式亦应各具特色[2]。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需要考虑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行业企业分布情况,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形成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高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本文以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轴承专业设置为例展开探讨。
1.核心概念的界定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3]。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
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吻合度是在统计学中被观察的抽样在总体中的分布与已知的或理论上的分布相一致的程度。
这种比较是通过检验统计显著度进行的。
由前述的概念当中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物质资源,但更离不开人才资源和技术支持这两大关键要素。
区域经济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区域特殊性,体现的是区
域特点,而非共性。
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高职专业设置能够结合地域优势,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突出专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有利于专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专业发展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充分融合。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一些经济较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新专业的设置上不是消极地等待国民经济发展的召唤,而是以一种超前的眼光,正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尽可能地做到组织一种超前的专业培训,从而主动地引导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奠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
如欧盟大多数国家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制定了预测未来的技术要求方案并正加以实施。
欧盟一些国家企业主、社会合作者、行会及专业团体直接参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决策[4],提出意见。
在德国,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使得社会职业岗位的总体结构发生了变动,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相关的职业岗位,继续建设新的专业。
从国内外情况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专业建设已取得了部分的成就,但随着“十二五”规划的不断加深,目前的状态已不能进一步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对经济活跃地区在人才建设上的更高需求。
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数是大众化的、通用型的专业人才,缺乏对具体的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研究,忽略了专业发展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的融合。
因此,应该综合考虑地区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特点,充分调研,在吸取以往办学经验教训和继承优良成果的基础上,来设置高职专业,深入推进专业的内涵建设,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5]。
针对辽宁省瓦房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就要分析我院轴承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和地区支柱产业的匹配情况,综合考虑地域需求、沿海战略
需求、新兴产业建设等因素,以轴承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在总结办学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区域经济建设与特色专业配置的关系,有效、合理地利用当地的办学资源,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相吻合。
同时可随时保证与当地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进行开发与研究,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随着具有地域和行业特点的轴承专业办学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的紧密融合,在总结办学特色和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轴承专业的建设与改革研究,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为未来高职院校建设品牌专业群,建设骨干专业,培育特色专业,优化专业设置等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真正实现为行业企业输送专业对口的高技能应用人才,使学生与工作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1.轴承专业设置背景分析
我国轴承行业现有2000多家企业,数量堪称世界第一,仅在瓦房店地区就有300多家轴承企业。
作为全国百强县的中国轴承之都——瓦房店市,居于东北地区县
域经济首位,有着雄厚的轴承工业基础。
中国轴承产业的领军企业——瓦轴集团
就坐落于此,它拥有全国最大的轴承试验检测中心、国家级的轴承研发中心,到“十二五”期末,瓦轴集团计划进入世界轴承企业前六强。
瓦房店地区形成了以瓦轴集团为龙头,各大、中型民营轴承企业为依托的轴承产业集群。
面对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瓦房店地区轴承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轴承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均不足,研发及制造水平未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国内只有河南科技大学开设了本科轴承专业方向,每年仅提供60名本科生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是缺乏一线应用岗位的技能型轴承专业人才。
为了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我院作为本地唯一一所开办高职专业的高等院校,在2004年开办了全国首个高职轴承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轴承加工方向)专业。
2.专业与地方经济吻合度分析
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主要体现,是职业院校与社会的主要接口[6]。
根据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理论上,探索处于沿海经济区域
的瓦房店市在发展中所面对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及两者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实践上,从骨干专业建设入手,整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骨干专业需要来选择不同的实习、实训内容,来解决本地区正在逐渐面临的用工荒、技工荒问题。
根据企业轴承专业学生状况,以及学生所创造经济效益等整体状况,开展问卷调查,调研了毕业生在本地轴承企业的工作情况,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情况,且做了简要分析。
具体调研单位包括瓦房店及周边地区中大型轴承企业,如光阳轴承集团、瓦房店冶金轴承集团、瓦轴集团等。
以上三家企业自轴承专业第一届毕业生开始,便通过来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或直接洽谈的形式招聘轴承专业学生。
此外,轴承专业部分学生以课程互换的方式提前到上述三家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结合企业产品开展毕业设计。
除以上大中型轴承企业外,也对一些中小型轴承企业,如金海轴承、RKB轴承、金立轴承等企业,就毕业生需求、岗位设置等方面开展调研,进行轴承专业毕业生情况及岗位要求方面的调研。
结果显示:轴承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习安排上基本符合企业的需要,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支持。
我们通过调研分析,不断地调整轴承专业的办学思路,使之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1.本研究的主要特色
在明确了轴承企业各部门对高职轴承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多年来创办轴承专业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根据在各类型轴承企业的调研成果与数据,确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探索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实现轴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中轴承职业标准对接,构建轴承专业课程新体系,使产业链、技术链、产品链融入专业链、课程链、教学链之中,探索独具特色的符合地方区域建设的专业建设新思路。
2.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瓦房店市的区域经济特点是以轴承产业集群为基础,结合本院开办轴承专业的经验成果,深入挖掘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连带关系,重点解决高职专业开设盲目性、粗放性、随意性等问题,助力高职毕业生就业,提高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质量。
第二,以瓦房店地区有代表性的轴承及相关行业企业的经济发展现状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为依据,分析学院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和地区支柱产业的匹配情况,并针对瓦房店地区轴承产业所面临的人才建设中存在的短板效应,深入研究轴承专业建设方案。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策略:以区域需求为依据,打造品牌专业群;以新兴产业建设为依据,培育新专业;以加强校企合作为契机,优化专业设置等发展。
总之,通过本研究,探索构建以轴承设计与制造为核心,针对本地区轴承企业的专业吻合度建设,更加合理地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轴承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深化对本地经济发展所需求的轴承专业理论和实践改革,构建更加科学的轴承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轴承专业人才和本地区所需求的人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献】
[1]邓光,杨晓燕.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规模的区域性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79-80.
[2]周彦伟,夏新涛,马伟,等.从轴承专业方向论高校的办学特色[J].轴承,2005(5):38-40.
[3]侯婧.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市的发展定位[J].中国商贸,2012(2):226-227.
[4]张绍颂.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云南电大学报,2010(6):41-44.
[5]万伟平,李森,王贵兰.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衔接与融合[J].广东技术师范学
院学报,2009(1):61-64.
[6]董英辉,童秀英,刘炳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职业
教育研究,201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