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彝族自治县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2 古诗三首 3 已亥杂诗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深入诗的意境,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技巧.
⒉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一、初读本诗,划出你认为难理解或者重点的字词.(结合
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解决)
二、再读本诗,划分节奏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诗题《己亥杂诗》的意思:
九州生气恃风雷:
重点词语解释:九州()生气()
恃()风雷()诗句的意思:
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万马齐喑究可哀:
重点词语解释:喑()究( ) 哀( )诗句的意思:
你对诗句的理解
我劝天公重抖擞
重点词语解释:天公( ) 重( )
抖擞( )
诗句的意思:
你对诗句的理解:
不拘一格降人才
重点词语解释:不拘一格
诗句的意思:
你对诗句的理解:
四、方法总结,拓展提升
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结合方法,自学下面这首古诗:
少年虽亦薄汤武,不薄秦皇与汉武。

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
3 冬不拉
《冬不拉》这篇文章是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一只瞎熊经常伤害人和牲畜,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他勇敢地和瞎熊进行激烈的搏斗,最后与瞎熊同归于尽。

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

为了纪念了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自读自悟,整体感知文本
我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语,然后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自己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学习,了解文章的内容。

然后以“琴声"所蕴含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读书。

此教学环节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到描写“琴声”内容的段落,反复朗读,从课文中标出对应的故事情节。

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深刻的情节去朗读,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

最后,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深入交流。

在学生交流基础上,适时进行感情朗读,及时进行评价。

特别是文章第十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琴声所表达的含义。

二、以“琴声”所蕴含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读书
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时,方法还过于单一化,主要是学生朗读后,找学生评价,然后再朗读.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指导方法,比如:师生赛读、对比朗读、教师示范、同桌赛读、男女比赛等,让学生的感情朗读不再单调。

动物二章
一、选择题。

(共20题)
1.“鹚”字的读音是( )。

A.chì
B.cì
C.cí
2。

“lù sī”的汉字是()。

A.鹭丝 B。

露鸶 C.鹭鸶
3.“章"字共有()笔笔画。

A.10 B。

11 C。

12
4.“喉"字共有()笔笔画。

A.10 B。

11 C.12
5.“吞”字属于( )结构。

A.上下 B。

左右 C。

半包围
6。

“匣”字属于( )结构。

A。

左右 B.半包围 C。

全包围
7.《鸬鹚》是一篇()。

A。

写景散文 B.纪实散文 C.写物散文
8。

《鹭鸶》是围绕下列哪句话写的?( )
A。

鹭鸶实在是一首诗
B。

然而鹭鸶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C.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
9。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的像一面镜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

夸张
10。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的像一面镜子",这句话运用了下列哪种写作手法?( )
A.夸张
B.列数据C。

环境描写
11。

“十来只灰黑色的鹭鸶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这句话中,作者将鹭鸶比作了( )。

A。

命令 B.士兵 C。

队形
12。

在《鸬鹚》的第二段中,为什么作者用“一抹"而不用“一扫”?()
A。

“一抹"表现了渔民动作的娴熟
B。

“一抹”一词表现出对鸬鹚的珍爱
C.两者都对
13.从《鸬鹚》第三段的“钻出”、“扑着"、“跳上”等词中可以看出().
A.鸬鹚捕鱼的动作笨重
B.鸬鹚是会飞的
C。

鸬鹚捕鱼本领高超
14。

渔人为什么在最后会捡小鱼给鸬鹚吃?()
A。

鸬鹚应得的
B.渔人对鸬鹚是关心、爱护的
C.鸬鹚吃大鱼会噎着
15。

《鸬鹚》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是( )。

A.重点描写当时的景色
B。

蕴含渔人劳动后的喜悦
C.表达了对黄昏时期的景色的喜爱
16.《鹭鸶》第五段的段落内容是( )。

A.对鹭鸶的外形进行描写
B。

鹭鸶是常见的
C。

没有实际意义
17.《鹭鸶》第六段的段落内容是()。

A.鹭鸶捕鱼的场景很美
B。

鹭鸶在清水田里捕鱼的情形
C。

田是鹭鸶演出的舞台
18。

《鹭鸶》第八段中的“更”字说明().
A.鹭鸶低飞是很偶然的事件
B.养鹭鸶能带来好运
C.作者对鹭鸶是非常喜爱的
19。

有些人认为鹭鸶美中不足,是因为鹭鸶( )。

A。

不能唱歌 B。

不能家养 C.太吵
20。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对《鹭鸶》最后一部分的叙述不正确?( )
A。

作者认为鹭鸶本身就是一首歌
B.蕴含了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
C。

鹭鸶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惠
二、填空题。

(共10题)
1。

《鸬鹚》共有 7 段自然段。

(请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2。

《鹭鸶》共有 10 段自然段.(请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3。

《鸬鹚》可以划分为 3 个部分.(请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4。

《鹭鸶》可以划分为 4 个部分。

(请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5.《鸬鹚》的作者是郑振铎。

6。

《鹭鸶》的作者是郭沫若。

7。

“摇晃”在文中的反义词是安稳。

8. “十全十美”在文中对应的反义词是美中不足。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10。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三、判断题。

(共10题)
1。

“shì yí”的汉字是“适宜”。

(对)
2.作者认为鹭鸶的精巧之处在于每一处都很和谐.(对)
3.鹭鸶在中国是不常见的飞行动物。

(错)
4.鹭鸶的长喙的颜色是血色的。

(错)
5。

从文中可以看出,渔民对鸬鹚的训练是相当有素的。

(对)
6.“一口吞了下去",这句话表明鸬鹚非常的饿。

(错)
7.“鸬鹚吃饱了,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对)
8。

鸬鹚在文中是帮助渔民捕鱼的好帮手。

(对)
9.鸬鹚帮渔民捕鱼是因为渔民给它小鱼吃。

(错)
10。

鸬鹚只有渔民才能饲养。

(错)
四、连线题。

(共10题)
1。

请用直线把搭配合适的词语连接起来。

黑色的炊烟
勇敢的士兵
久违的平静
细长的鸬鹚
袅袅的脖子
2.请用直线把搭配合适的词语连接起来。

完整的恩惠
唯美的嗜好
悠然的神态
难得的画面
天赐的结构
11 *牛郎织女(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
(1)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认识牛郎的形象特点,分析王母娘娘在文中的作用与意义。

3。

情感与价值
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

【教学重点】
通读课文,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悟故事主人公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反复研读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激发对牛郎织女凄惨遭遇的同情。

【教学准备】
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完整复述。

教师:教学课件准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导入激趣
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
么事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牛郎织女的故事.
2。

学习课文之前,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如: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知道后会怎样?民间为什
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
(1)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小结:“美满”是美好圆满的意思.说明他们靠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
得富足,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小朋友们讲述故事时,作者
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烘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

王母娘娘知道后会怎样?
(1)读课文第3~7自然段.
(2)学生汇报:王母娘娘知道后先惩罚了其他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
将察访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说明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
着织女回来后的凄惨命运。

(3)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
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

”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
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
自身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和织女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
人呀!
(4)“织女受了很厉害的惩罚,可是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一块儿过日
子。

”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
人。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
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开门见山,直接入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牛郎织女(二)》这篇课文。

二、品读语言,体悟情感
1.牛郎和织女过着美满的生活,但织女有时候也发愁,她愁什么呢?
2.王母娘娘知道了织女下嫁人间后会怎样?
3.默读第3~5自然段,画出描写王母娘娘举动的句子.
4。

通过王母娘娘的举动,可以看出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心狠手
辣、不讲骨肉亲情。

)
5.有感情地朗读第3~5自然段。

给每个自然段加个小标题。

(1)知道下凡,发誓抓回。

(2)闯入家里,抓走织女。

(3)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

6。

让学生根据上述3个标题说说这部分课文的内容。

7。

指名读第6~8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1)隔河相望,化作星辰。

(2)喜鹊搭桥,一年一见。

8。

牛郎和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七月初七他们在鹊桥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呢?
9.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课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三、总结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按照“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里,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划出天河,牛郎被拦→隔河相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的顺序复述课文。

四、作业
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出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板书设计】
牛郎织女(二)
(生活美满)

(王母娘娘:残暴、专制)

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老牛:病死、剥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

主要讲述的是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

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

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的天河隔开。

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隔河相望,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课前考虑到这则故事对很多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加上课文的内容浅显易懂,语言通俗平实,自学的难度不大。

所以,由易到难,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自主探索与交流活动:
层次一,自主练习复述课文,在与原文的比较品评中学习语言。

在这个环节,设计一个语文活动,由学生借助各段的小标题练习复述课文,并在小组内试讲。

发挥小组成员的合作作用,由组员们把自己的语言与课文原文进行比较,讨论各自的优缺点。

在集体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叶圣陶先生的原文语言朴素、流畅、简洁,而孩子们自己复述的课文则表现出他们独有的语言特色,个性极强。

层次二,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故事中的人物个性鲜明,他们所留给我们的印象总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表现出来的。

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观其言、察其行,在书上画出重点词语、简单做批注,既把握了人物形象,又总结了感知人物形象的方法.在自主交流的环节,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重点介绍,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本节课上,令我没有预想到的是,很多孩子对这一个故事中老牛的形象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我发现,他们的理解真的很独特。

老牛在牛郎和织女的相识、结合,以至后面的牛郎携子女追赶织女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当我们走进老牛的精神世界之后,
会发现它的“感恩"“报恩”行为也在感动着我们。

如果说这个故事中美丽坚贞的爱情、跌宕奇特的故事情节让我们回味无穷,那么老牛的举动则让我们收获了一份别样的感动。

层次三,感知民间故事的写作方法。

[不足之处]课程内容安排不太合理,前期内容较少,在后期学习中内容多,时间比较仓促;对民间故事的情节安排等介绍太少,拓展的内容也不尽如人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