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生物转运共59页文档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a7dd7ea00b1c59eef9c7b4b1.png)
膜动转运(cytosis)
胞吞(endocytosis),胞饮(pinocytosis) 胞吐(exocytosis)
二.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被动转运
滤过(filtration)
(pass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排泄(Excretion)
生物转化
研究ADME的意义
1、了解毒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2、为中毒机理研究提供线索 3、为解救和治疗措施提供参考 4、提供接触生物学标志和中毒诊断指标
相关概念: (1)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 (2)生物转化:化学毒物的代谢变化过程。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ADME过程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吸收
分布
生物膜与 生物转运
排泄
excretion
metabolism
转化
1.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过程(ADME过程):
吸收(Absorption) ADME 分布(Distribution) 生物转运 过程 代谢(Metabolism )
1.气态化学物的吸收: (1)水溶性大:上呼吸道吸收(如:二氧化
硫、氯气等) (2)水溶性差:肺泡吸收(如:O2, CO2 等)
(2)水溶性差:肺泡吸收 ①经简单扩散透过呼吸膜而进入血液。 ②影响肺泡吸收速率的因素:
(i)肺泡和血液中物质的浓度(分压)差 (ii)血/气分配系数
血/气分配系数越高,经肺吸收速率越快。 如: O2 、 CO2 、乙醇
② 运动时释放,可使血中浓度突然升高而 引起中毒。 不宜快速减肥
食品毒理学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
![食品毒理学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https://img.taocdn.com/s3/m/155898bf1a37f111f1855b3f.png)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外源化学物的固有毒性和接触量;②外源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效率。
一、外源化学物的体内动态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排泄Absorption → Distribution → Metabolism → Excretion二、生物转运1.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脂质双分子层基架,分子数超过蛋白质分子数100倍以上。
(稳定性和流动性)蛋白质镶嵌或贯穿于脂质双分子层中,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
糖类多为短糖链,与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
有的可作为膜受体的识别部分,特异性地和激素或递质分子相结合;有的则作为抗原物质,表达某种免疫信息液态/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
3.意义生物膜这种液态/流动镶嵌结构与外源性化学物转运密切相关。
膜的流动性1. 使膜可以承受较大的张力和外形变化而不致破裂,即使发生较小的断裂,也可以自动融合修复;2. 使细胞具有变形能力生物膜与细胞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息息相关。
4.生物膜的功能5.生物膜的生物转运方式6.影响生物转运的因素外源化学物本身的结构、分子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的大小、带电性、与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等。
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生物膜的浓度梯度、厚度、面积、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等。
脂/水分配系数 (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度比值。
第二节吸收吸收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染毒首过效应除口腔和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到局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首过效应积极的保护作用(肝脏非靶器官)在吸收部位发生代谢后再进入体循环的现象都称为首过效应一、经消化道吸收消化道是水和食物中外源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从口腔到直肠的各个部位都可吸收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主要在小肠内进行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1.吸收机制:简单扩散膜孔过滤载体中介吞噬或胞饮等脂溶性的非解离型的有机化学物分子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层到达粘膜的血液外源化学物经膜孔(直径为0.4nm)滤过主要是较小(分子量小于200)的水溶性分子一些金属类可以经特异的转运载体机制吸收,如铬和锰可以通过铁转运机制吸收,铅可以利用钙转运机制吸收等一些颗粒物质如偶氮染料和聚苯乙烯乳胶可通过吞噬或胞饮作用进入小肠上皮细胞2.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固体物质且在胃肠中溶解度较低者,吸收差;脂溶性物质较水溶性物质易被吸收;同一种固体物质,分散度越大,与胃肠道上皮细胞接触面积越大,吸收越容易;解离状态的物质不能借助简单扩散透过胃肠粘膜而被吸收或吸收速度极慢。
第3章 生物转运和转化
![第3章 生物转运和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e4bbeb86fab069dc51220154.png)
空气
肺吸入
胃肠吸收
胃肠吸收
水
机体
食物
皮肤接触
胃肠吸收 皮肤接触
土壤
一、经消化道吸收
口腔:吸收少,原形,作用时间长 胃:酸性物质; 小肠:长,表面积大,主要的吸收
器官 吸收方式: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通
过细胞膜,还可以通过滤过、胞饮 或吞噬、主动转运系统、淋巴管吸 收(如苯并芘,DDT)。
1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胃肠道的酸碱度 外源化学物的分子结构及理化
性质 胃肠道的蠕动情况 胃肠道的内容物、酶及及菌群
(约有60种细菌对毒物有转化 作用)
2 肝脏的首过作用(First pass effect)
又称首过消除或第一关卡 效应,指内服化合物从胃肠 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 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 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 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量减 少的现象。
双重意义:
• 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在靶器官中的化学毒 物的量
• 可能成为一种游离型化学毒物的来源,具有潜在的危害
体内的主要储存库
(1) 血浆蛋白储存库;(可逆) (2) 肝、肾贮存库(如:金属离子、有机酸); (3) 脂肪组织贮存库(如脂溶性有机物) (4) 骨骼组织贮存库(氟、铅,四环素,喹诺酮药物)
Liver
Bile duct
Portal vein
Gut
Feces excretion
毒理学意义:导致排泄速度减 慢、延长生物半减期延长、毒 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三、经肺随呼出气排泄
其排泄速度与血/气分配系数成反比,即血气分配 系数越大,排泄越慢
与吸收速度相反
四、其他排泄途径
第3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第3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16fa694202768e9950e7382d.png)
一些水溶性大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 核苷酸等。
(二)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化学物由浓度低--转运→ 浓度高
一侧,引起能量消耗。特点: (1)需有载体参加 (2)载体有一定容量,可饱和 (3)特殊选择性 (4)两种结构相近物质可出现竞争抑制 (5)需消耗一定能量 (6)外源化学物可逆浓度梯度转运
血气分配系数低的气态外源化学 物经肺吸收速率主要取决于经肺血流量 (灌注限制性),在血液和气相之间达 到平衡时间约为8-21min。
血气分配系数高的气态外源化学 物经肺吸收速率主要取决于呼吸的频率 和深度(通气限制性),在血液和气相 之间达到平衡的时间至少为1h。
B.取决于气态物在血液中的溶解度 溶解度越大,越易被吸收。 一般水溶性大的物质在血液中的溶
2. 一些特殊的结合蛋白,与毒物的亲和 力很强。如金属硫蛋白(meta1lothionein) 能与镉、汞、锌及铅结合;肝细胞中的γ 蛋白能和胆红素、有机酸、有机阴离子结 合。Z蛋白能和有机酸或金属离子结合。
1、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又称顺流转运。
简单扩散方式的条件是: ①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 ②外源化学物必须有脂溶性;
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是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的 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 的比值。一般来说,外源化学物的脂/水分配 系数越大,经膜扩散转运的速率较快。
(三)经皮(skin)吸收
皮肤是一个十分紧密的屏障。经皮 吸收是外来化学物透过完整皮肤进入 血液的过程。
1、经皮吸收的途径
(1) 表皮脂质屏障:需通过紧密排 列的角质层(限速屏障),再经多层细 胞达到真皮,最后进入血液。
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4c44bf0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a.png)
五、膜动转运
胞吞:液体或固体外来化合物被伸出的生物膜包围,然后将被 包围的液滴或较大颗粒并入细胞内,达到转运的目的,前者称 为胞饮,后者称为吞噬。入侵的细菌、病毒、死亡的细菌、组 织碎片、铁蛋白等可通过吞噬作用被细胞清除。
胞吐:某些颗粒物液态大分子物质可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如腺
离解情况与胃内不同。例如,弱有机碱类在小肠主要呈非离解状态,因此 易被吸收。
17 17 现在是17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经特殊转运系统吸收
小肠中载体介导的特殊转运系统吸收营养素和电解质。
18 18
现在是18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一些外源性化学物的结构或者性质与机体的营养素相似时,可以借 助这些相同的特殊转运系统而吸收。
2.影响外源性化学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 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 ② 器官或组织与外源性物质的亲和力。
29 29
现在是29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① 在外源性化学物的初始分布阶段主要取决于器官或组织和灌注 速率,因此在初始分布阶段,灌注好的器官中毒物的浓度高。 灌注速率高的器官有肺肾肝心脑等,灌注速率低的器官组织有 皮肤、骨胳肌、脂肪等。
水分子外,有些无机离子和有机离子等外源化学物,亦可滤过。
9
现在是9页\一共有79页\编辑于星期三
四、主动转运
1、主动转运的概念 外来化合物透过生物膜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对于已吸收的化学物在体内的不均匀分布和排泄具有重
要意义。如: 许多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物经由肾脏和肝脏排出; 机体需要的某些营养物质如某些糖类、氨基酸、核酸和无机盐等
➢ 钴、锰可以利用铁的转运系统;
毒理学课件: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毒理学课件: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89b8caaca8114431b80dd86e.png)
2. 特殊转运
外源化学物借助于载体或特殊转运系 统而发生的跨膜运动。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和胞饮作用 (pinocytosis)
20
(1)主动转运
1)定义
外源化学物在载体的参与下, 逆浓 度梯度通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
22
表 细胞膜对外源化学物主动转运系统
名称 ATP-结合盒(ABC)转运蛋白 多药耐受蛋白(P-糖蛋白)
多耐受药物蛋白 乳腺癌耐受蛋白
以溶质为主转运蛋白(SLC)
缩写
mdr mrp Bcrp
功能
减少胃肠道吸收,血-脑屏障,胆 汁分泌,胎盘屏障 尿排泄,胆汁排泄 将化学毒物代谢后的硫酸结合物 排出细胞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 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 肽类转运蛋白
oatp 肝摄取 oat 肾摄取 pept 胃肠道吸收
Kir6.1/K-ATP通道:帕金森病神经保护的新靶标,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 胡刚, 240万, 2010, 批准号:81030060 23
(2)易化扩散
第一节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第二节 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第三节 毒物动力学
5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 二、吸收 三、分布 四、排泄
6
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
(一) 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组成
磷脂双分子层 ——脂质
镶嵌蛋白 ——受体、 酶、载
体、离子通道等
特点 功能
膜孔 ——生物膜上水通道
9
1. 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 2)对象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9330b02b852458fb760b564c.png)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环境生物学》第二次研讨课程论文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院系:生命科学学院班级:2015级生物科学1班组号:5组员: 葛鹏冲高海霞高文慧联系电话:教师:陈福龙2016-2017第一学期2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摘要: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这些过程都有类似的机理,即环境污染物在被机体吸收、分布和排泄的每一过程都需要通过细胞的膜结构细胞膜包括细胞外层的细胞膜(质膜)、细胞内的内质网膜、线粒体膜和核膜等,这些膜也称为生物膜。
这些膜也就成为了生物转运的必经之路,也是生物转运转化的研究对象。
关键字:生物转运生物转化细胞膜载体蛋白正文:污染物到达生物体之后,通过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发生作用。
其中进入生物体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管的吸收以及少部分的皮肤吸收,进去人体首先生物转运就发挥作用。
3生物转运:接触机体的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两种形式。
①被动转运。
其特点是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
这种转运形式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两种方式。
简单扩散过程是环境污染物由生物膜的高浓度一侧,透过生物膜向低浓度一侧转运,这是脂溶性有机化合物的主要转运方式。
滤过过程是环境污染物通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转运过程,亲水性孔道由生物膜中蛋白质分子的亲水性氨基酸组成,直径小的约为4埃(如肠道上皮细胞),直径大的为40埃(如肾小球和毛细血管上皮细胞)。
滤过是分子直径小于生物膜亲水性孔道直径的水溶性化合物的主要转运方式。
②特殊转运。
其特点是具有特定结构的环境污染物和生物膜中的蛋白质构成的载体形成可逆性复合物进行转运,生物膜有主动选择性。
这种转运形式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第二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精品资料
![第二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精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1ef24e53186bceb19e8bb5b.png)
2020/9/25
11
1、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也称脂溶扩散,化学物从浓度较高的一侧 向浓度较低的一侧经脂质双分子层进行扩 散转运。
此过程的必需条件是:外源化学物在膜两 侧具有浓度梯度、化学物具脂溶性、以非 电离状态存在。
2020/9/25
12
简单扩散(脂溶扩散)
顺浓度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2020/9/25
28
1.经胃肠道吸收
•化学物的吸收可在整个胃肠道进行, 但主要是在小肠,其次是胃。
•吸收方式:主要是简单扩散,也可以 通过滤过、主动转运系统及胞饮、吞噬 作用。
•由于胃液酸度极高(pH 约等于2.0),弱
有机酸类物质多以未解离状态存在,所
以容易吸收;但弱有机碱类物质,在胃
中离解度较高而不易吸收。
2020/9/25
21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也称载体扩散,为某些脂溶性低、分子呈极性的化 学物借助生物膜上的某些载体顺浓度/电荷梯度进行 跨膜转移的过程。
2020/9/25
22
易化扩散
顺浓度差转运 不消耗能量
需要载体 饱和性 竞争性
易化扩散特点
①由于不能逆浓度梯度,不消耗能量; ②由于利用载体,有一定的选择性、饱和 性、竞争抑制性。
2020/9/25
5
毒物动力学研究意义
①明确靶器官; ②揭示化学毒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水平与毒
效应强度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③探讨中毒机制。
2020/9/25
6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一、生物膜与生物转运
生物膜(biomembrane):是细胞 质膜和细胞器膜的总称。
3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3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13063b56a26925c52cc5bfe0.png)
一、生物膜及毒物的跨膜转运 二、毒物的吸收 三、毒物的分布 四、毒物的生物转化 五、毒物的排泄
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合称为生物 转运。
生物转化: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代谢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一、生物膜及毒物的跨膜转运
跨膜转运
(一)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 2.易化扩散 3.滤过(膜孔扩散) (二)主动转运(膜泵转运) (三)膜动转运(胞饮与胞吐)
二、毒物的吸收
二、毒物的吸收
首过效应
由于消化道血液循环的特点,除口腔和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到局部血管的 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由于肝脏具有代谢外源化 学物的功能,未被代谢的原型和代谢产物离开肝脏随体循环分布到全身。这种 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首过效 应阶段的存在就好象第一道关口,一般会使进入体循环中的化学物原型的量低 于入肝之前,但增加了部分代谢产物,另一部分代谢产物不进入体循环而排入 胆汁。如果肝脏是非靶器官,并且经首过效应的化学物活性下降,则首过效应 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其他接触部位(如肺、口腔和皮肤)的吸收,由于解剖学的 原因就不经过肝的首过效应而进入体循环。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肠道吸收处发生 的外源化学物代谢现象都是进入体循环前的代谢和排泄。现在,将在吸收部位 发生代谢后再进入体循环的现象都理解为首过效应。
三、毒物的分布
血脑屏障
四、毒物的生物转化
外
源
氧化还原
化
学
水解
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初 级 产 物
结合
次 级 产 物
排 泄
水解反应是许多有机磷农药在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水解后农药的 毒性降低或消失。
环境毒理学第二讲生物转运和转化
![环境毒理学第二讲生物转运和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5413f5fc51e79b89680226cf.png)
肝细胞胞液中含有单胺氧化酶和双胺氧化 酶,可催化胺类氧化,形成醛类和氨。
污染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第一部分:生物转运
生物机体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转运过程,均需要通过各种生物膜屏障才 能进出细胞、组织和机体。
生物膜 细胞、细胞器和其环境接界的所有膜结构的总称。
真 核 细 胞
生 物 膜
质膜(细胞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 内膜:各种细胞器的膜 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等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生物转运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第二部分: 生物转化 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可使污染物发生化学结构和性质的改变,转变为新的代谢产物
第三部分:代谢动力学 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代谢过程随 时间变化的规律; 研究毒物代谢的量变的经时过程
3、脂肪 脂溶性外来化合物如有机氯农药、有机汞农药、
PCB等易于贮存于脂肪组织中,并不呈现生物学活性。 只有在脂肪被动用、外来化合物重新成为游离状态时, 才出现生物学作用。
4、骨骼 Pb、Si、Ba可取代骨质中的Ca而蓄积在骨质
中。
有毒物质在体内贮存的生理意义: 1、保护作用;2、可能成为慢性中毒的来源。
RH+NADPH+H++O2→ROH+H2O+NADP+
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ece626c6aa00b52acfc7ca2e.png)
第三节 毒物的分布
分布(distribution)是化学物通过吸 是化学物通过吸 分布 收进入血液或其它体液后, 收进入血液或其它体液后,随血液或淋 巴液的流动分配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 程。 分布的特点: 分布的特点:外来化学物质在体内 的分布属不均匀分布。 的分布属不均匀分布。
影响毒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影响毒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 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
穿透阶段: 穿透阶段: 分子量、脂溶性和角质层厚度等。 分子量、脂溶性和角质层厚度等。 吸收阶段:水溶性 吸收阶段: 水分配系数为1时 脂/水分配系数为 时 ,脂溶性和 水分配系数为 水溶性兼具备, 水溶性兼具备,较易吸收。 此外,环境气温、 此外 , 环境气温 、 气湿以及角质 层的完整性等均可影响皮肤的吸收。 层的完整性等均可影响皮肤的吸收。
排泄的主要途径: 排泄的主要途径: 1.通过肾脏从尿液排出。 通过肾脏从尿液排出。 通过肾脏从尿液排出 2.经肝脏随同胆汁从粪便排出。 经肝脏随同胆汁从粪便排出。 经肝脏随同胆汁从粪便排出 3.经呼吸器官随同呼出气而排出。 经呼吸器官随同呼出气而排出。 经呼吸器官随同呼出气而排出
一、肾脏排泄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细胞的简单扩散 肾小管细胞的简单扩散 3.小管细胞的主动转运 小管细胞的主动转运
外源物质代谢酶的特点
一般都具有较广的底物谱, ① 一般都具有较广的底物谱,底物专一性一般 不是非常严格, 不是非常严格 ,可以催化结构相关甚至并不相 关的许多化合物的同一种或同一类代谢反应。 关的许多化合物的同一种或同一类代谢反应。 ② 编码基因一般都构成家族或超家族,家族内 编码基因一般都构成家族或超家族, 不同成员编码的产物(同工酶) 不同成员编码的产物( 同工酶) ,各有其最适 底物谱,其底物谱之间又互相覆盖。 底物谱,其底物谱之间又互相覆盖。 除了个别基因在体内是以“构成形” ③ 除了个别基因在体内是以“构成形”稳定表 达外,不少是受诱导后才表达的,即遵循“ 达外,不少是受诱导后才表达的 ,即遵循 “需 要才生产” 经济原则” 要才生产”的“经济原则”。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讲义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f72a6bd0b1c59eef9c7b43b.png)
案例:2009年7月 新密 张海超 开胸验肺17
3、经皮肤吸收: 由于经皮吸收的第一阶段是外源化
学物扩散通过角质层。那么角质层较 厚的部位吸收较慢,反之较快。
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 阴囊>腹部>额部>手掌>足底
18
二、分布
分布(distribution)指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 入血液或体液后,随体循环(血液和淋巴液)分 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甘油较难通过,葡萄糖几乎不能通过。
9
5、主动转运: (1)定义:指物质不依赖膜两侧浓度差的转运,
可以由生物膜的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 转运,形成物质在特殊部位的高浓度聚积,因 而,又称为逆浓度梯度转运或上山转运(uphill transport)。
如一些药物和关键离子(如钠、钾、钙离 子)依赖机体特有的载体转运系统(酶或离子 泵)消耗能量进行主动转运。
10
5、主动转运
(2)特点:需要载体参加;化学毒物可逆浓 度梯度转运;需消耗能量;载体往往是生 物膜上的蛋白质,载体对转运的化学毒物 有特异选择性;受载体转运化学物的最大 能力的限制,因而有饱和现象;同一载体 同时转运不同化学物时,有竞争性抑制现 象。
11
5、主动转运
(3)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 物经由肾脏和肝脏排出,主要借助主动转 运。 如:机体需要的某些营养物质:某些 糖类、氨基酸、核酸和无机盐等由肠道吸 收进入血液的过程,必须通过主动转运逆 浓度梯度吸收。
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分布 不均匀。
影响因素:
组织或器官的血流量、对外源化学物的亲合力。
19
二、分布
1、毒物在体内的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