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应用攻下法治病的经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货应用攻下法治病的经验总结
赵作伟汉古经方今天
我经治的一个急性阑尾炎患者,经输抗生素一周疼痛减轻,却形成了阑尾包裹。
我劝其服中药被婉拒。
十天后见她在干活,询及病情,谓服河南任医生两剂中药好了。
也是我经治的一个中年慢性腹泻患者,屡用健脾止泻、抑肝扶脾、温肾固涩泻终不止,甚感黔驴技穷。
后患者告曰服河南任医生两剂中药不但泻止且多年的痔疮也治好了。
此医其术何其神也!此人是一位民间中医。
趁其2007年8月来绛探亲之际,曾多次登门拜访,探询医理,并邀其来院门诊以便求教。
看其诊病,听其分析病情,析其处方用药均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深感中医学宝库之博大精深,民间亦大有良医在。
现依短时间接触,将其学术思想初步整理如下,难免挂一漏十,以管窥豹吧。
一、辨病证六纲为主,析病性实热居多
在诊病过程中,任师总是用表里、寒热、虚实六纲辨证。
他说:“看了一辈子病就表里、寒热、虚实六个字。
看病首先要认准证。
认准了证,用对了药,病岂有不愈之理?”
当笔者问他中医诊病常用八纲辨证,你为何不提阴阳时。
任师说:“阴阳是六纲的总纲,是对六纲的概括。
因它比较笼统,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而其余六纲则通过分析疾病所处的部位,疾病的性质及邪正盛衰的对比情况,对治疗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况且,有了这六纲,阴阳自然也就在其中了。
”
诊病首辨表里。
认为凡具寒热、头身疼痛脉浮者为表证。
在对外感表证病因病机的探析上十分重视正气的作用。
他引用《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素问·评热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述,认为正气失衡是招致外邪入侵的根本原因。
而正气的失衡则主要表现在内有郁火,认为一切外感都是在内火的前提下发生的。
他一再说:“里不伤则外不感”,“无火不感冒”。
即便是我们常说的表虚、卫阳不固引起的频发感冒及经常发作的过敏性鼻炎,亦认为是“里火不清”,治疗之首务当在泻火。
对于里证的认识,他认为“总的来说,是实证多、虚证少;热证多、寒证少”。
而对于实证、热证的辨识,自有他一套独特的方法:
1 凡身高体胖,红光满面,大腹便便,舌苔厚腻,声高气粗之人均属“有余之体”,所患之证多为实证、热证。
2 凡饮食量大,经常膏粱厚味、嗜酒成性、喜食辛辣者,所患多属实证、热证。
3 对经常头痛、头昏,而不伴心慌气短者,认为属实证。
4 辨识脉律不齐,凡脉数且应指充实有力者属实证。
5 咳嗽声重,痰稠或白或黄,难咯不爽者为实证、热证。
6 对于下痢,他说“积、湿、热三气合而为痢,缺一不痢”,当属实证、热证。
7 他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均是气血之有余”,当属实证、热证。
8 认为反复发作的、剧烈的腹痛属实证。
因为引起的病因“非积即寒”。
9 认为痤疮、痈疽、疥肿的成因乃气滞、血凝、火郁,故其性当属实、属热,甚至为火毒。
10 认为体胖痰郁之人的失眠乃痰火郁滞引起,故属实属热。
二、谈治疗首重攻下,论用药必资大黄
纵观任师之处方,虽也有温里补益,和解调理者,然为数最多的是通里攻下,约占所开处方的十之八九。
他说中医治病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既然临证所见实证多、热证多,那么常用、多用下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为下法既可泻实也可清热泻火。
他常说:“清热去实,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多少剂清热解毒药都不如一剂下药顶事。
”
攻下药中最喜用大黄,几乎每个方子都少不了。
他说:“大黄苦寒,寒能清热,苦能泻下,且其气味重浊,直降下行,其性走而不守,有斩关夺将之力,诚乃清热泄腑之将军也。
”一般均用10g,与药同
煎而不后下。
为加强攻下之力也常加番泻叶10g,同煎。
如遇火毒壅盛,需尽快泻火以截断病情发展时,则常以芒硝10g,甚至20~30g,易番泻叶兑入一次冲服,务求在1个小时内通下。
他蛮有把握地说:“只要泻肚就立效,且泻得越狠,疗效越明显。
”
任师的大多数方子几乎都用当归、川芎、川牛膝、生山楂等活血化瘀药和香附、厚朴、木香、枳壳等理气药。
问其所以,他说气血不和是一切疾病的基本病机。
正如《素问·调经论》云:“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又因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用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疾病自然也就痊愈了。
然在临证中,细心检查患者,有明显血瘀症者绝少。
那么,是否也需要用活血理气药呢?或者反过来说,此时活血理气的治疗是否是治不对证呢?中医理论上有治发机先的说法。
所谓治发机先,就是抢先于病机出现之前即予以治疗,含有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之意,是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
验之临床,杨建屏氏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证恒效,作者亦用此方治愈久咳不愈的患者,便是明证。
任师的治病效果十分显著也是明证。
三、治验举偶
例1:某女,50岁,因急性阑尾炎输抗生素7天,腹痛减轻,但阑尾形成包裹。
患者在电话中向任师索方,任师告曰:此乃热毒蕴结于肠腑而成痈,非寒凉不能清其热,非攻下不可泻其毒,遂处方为:当归20g,川芎15g,川牛膝15g,生山楂20g,大黄10g,芒硝20g(一次冲服),金银花30g,连翘15g,厚朴15g,木香10g,香附20g,败酱草30g。
2剂,煎服,红糖引。
头煎服后十余分钟腹中雷鸣,半小时后泻下硬粪甚多,之后连泻4次,均为稀水样便。
随之腹痛减轻,感觉舒适,剂尽诸症若失,可以干活。
例2 男患,张某,某金店老板,患慢性腹泻3年多,屡服中西药物均未治愈。
任师见其红光满面,大腹便便,谓其乃湿、热、积三气
合而为痢,为其处方:
当归20g,生白芍15g,生山楂20g,大黄10g,黄连10g,厚朴10g,槟榔10g 香附20g,陈皮10g,木香10g,枳实10g,炙甘草3g。
2剂,水煎服,红糖引。
药后不但腹泻止,且多年的痔疮亦愈。
四、感想与体会
1 在与任师的短暂接触中,深感他中医理论根底深厚,《内经》条文、成段的《医宗金鉴》可随口背出。
使我再次体会到只有学好经典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2 询知任师学医是师从当地名医常明五,再向上溯源便不得而知。
金元时期攻下派的一代宗师张子和故里在河南雎州考城,即今河南民权县境内。
他用药主攻,主寒凉,主汗、吐、下三法,起疾救死每每奇效,医名遍及中原江淮大地,也肯定会带出一大批知名、不知名的弟子,他们再代代相传,或带徒私淑,使其医术不断在民间流传下来。
巩义离民权不远,任师也喜用攻下、喜用寒凉,是否可以设想他的学术思想是传承了张子和学术思想的主要部分呢?
3 吐、下可愈病,但毕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使其不愿接受;运用过程似乎也会出一定风险,故医者(尤其是现在的医者)不愿或不敢使用,致使这一“起疾救死每每奇效”的学术流派后继乏人,实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