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节研究课想到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一节研究课想到的
前不久,我做了一节研究课,是《声音的产生》。

当接到这个任务时,我满心欢喜,因为这是一个很难得的锻炼机会。

为了上好这节课,自己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重构。

从“以知识学习为主线”变后来的“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主线”。

将知识重点转为能力重点,在学生对声音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以后,引导学生自选学具,自己研究声音的产生,最后将声音的产生带回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新知完成重构。

在这种构思下,完成了这次课的教学,但回味起来总觉得存在缺憾。

于是带着疑虑,我第一次看了这节课的实录。

整节课下来感觉这个班的学生发挥的不够理想,自己课前准备很充分,而且这个班的学生比较聪明,思维也一直很活跃。

这节课的环节设置也很适合这个班,但他们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这让我感觉有些意外,为了弄清原因,我反复看了课堂实录,最终发现问题并没有出在学生身上,而是出在了我的身上。

从一开始,我的表现就很紧张,从而也带动学生紧张了起来,最终影响了整体的发挥。

通观整个授课过程,我都在反复提醒学生不要紧张,现在看来,即使学生不紧张,经过我的反复提醒,反倒紧张了,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这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和和学习了有关理论后,明白了,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的自身素质起决定作用。

继续用传统的教学思维,不在适应新世纪的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也要具有新世纪的素质。

21世纪将是一个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变为能力才有用,能力作用于知识才有力量。

能力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支配和操纵社会与人发展的主导力量,人们只有依靠能力才能实现其价值。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突出了能力对知识的重要意义,而在努力营造一个能力社会。

在这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未来的教育应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

在这个立体工程中,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材的基础,是这个立体工程的根基。

而对学生的培养必须贯穿于这个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

要求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个人素质,较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创新素质,从而着力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种形势下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教育观念。

不断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实践能力。

一、要轻“教”重“学”
一直以来“教学”一词的含义,既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在这个含义里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教。

教师的教是一种主动行为,而学生却一直充当的是没有思维的接受所教内容的容器。

在现代教学中我们要推翻这种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课堂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叶圣陶曾说过:“一节课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

”显然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绕着老师转,已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因此在自然课当中,要注重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究。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积极主观的对有关事物去干预。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

而是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自主的发现了知识的真谛。

掌握的其中的规律。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体现出生生之间的互动,既合作学习。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要见证并参与同伴相互之间
的思维活动,在其中,学生接触到同伴清晰的和令人信服的思维过程,也接触到他人曲折的粗心大意的思考过程。

这样便达到了一种思维上的相互碰撞、相互启发,使得自主学习更具实效性,学的过程更有意义,为今后终身学习也奠定了基础。

二、要轻“同一”重“个性”
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并不是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如果备课用同一种模式,上课用同一种方法。

考试用同一把尺子。

评价用同一个标准。

这样就会象“加工厂”一样,出来的学生都是没棱没角一个样,也就谈不上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正如世界上找不到完全雷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也同样找不到完全一样的两个学生。

也不会找到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法。

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创造更多条件,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展示他们敏捷的思维,独到的见解,不同的认识等等。

总之,要创造出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师教学的学生。

三、要轻“权威”重“平等”
一直以来教师总是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也已经适应了唯师至上。

老师说的一切都是真理,学生没有半个不字,而无条件的接受老师的一切灌输。

这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不平等。

在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而功半。

对现代教学而言,在呼唤一种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

因为只有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意识的养成。

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师生之间的交往。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

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的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做到以上几种关系的转换,教师才能不做知识的传声筒,而做引导学生参与的组织者;不做南辕北辙的拔苗助长者,而做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不是逼着学生前进,而是当好助跑器,帮学生发力冲刺;不总是领跑,更多的应是指路,让学生自己去披荆斩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