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作文共九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送
目送(一)
我一直在目送着她。
我知道这听起来荒谬:目送着母亲?这似乎不合常理又不合母女情分,但于我而言,这正是我与母亲相处的现状。
我幼时母亲忙于工作,我基本就是在奶奶家中长大。
而母亲又好强,总对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严格要求,而这间接导致令我与母亲的关系疏远而紧张。
我童年时的记忆关乎母亲的大部分都是她匆匆离去的背影,我追不上,也没想过要追——母亲一早就告诉过我,她的人生,不仅仅是用来给我做母亲的——后来我大些时读到龙应台的《目送》,哭到不能自已,我小时候从来不觉得我与母亲的关系有什么问题,但当我走出那段时光,再回过头来看时,觉得那段本来应该最亲密的时光,就这样被母亲的匆忙,我的茫然浪费掉了。
那时我已上了初中,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和思想,开始回过头来从新审视这段关系。
人说百年修得同船渡,我与母亲能得来这一世的相伴,不知是多少年的祈求所换来。
即使她对我不甚完美,我对她也有不少微词,但我想走过去,让她永远匆匆的脚步停一停,让她听一听的我说话,不说什么大道理,只是日常琐碎。
我想告诉她每当她为姥姥的事而烦心的时候,我表面上看似冷漠,但心里却总想帮帮她做哪怕一点点。
我想让她在我肩头靠一靠。
我想让她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想的陪我坐一会儿。
我想向她倾诉那些我一直不懂却从未敢向她诉说的问题。
我想让她知道我并没有她想的那么不完美。
我想,我想不让我这一生都只能望着她的背影。
我想做她可以承欢膝下的女儿。
我想的不过如此。
我与母亲也有相处愉快的时光:在她有时的温和,在她不会对我的每一句话加以指责的时候,虽然这样的时光并不长,但足够令我念念不忘。
我知道没有一位母亲能在一夜之间成长为真正的合格的母亲,我未知的人生也同样是她所未知的。
我也知道没有任何人能做到完全体谅和懂得他人,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关系,都有亲疏,但我是她的女儿,是名义上的更是实际上的女儿,所以我应该做的比她更好,我应该学会主动走上前去,去握住她的手,我应该阻止她与姥姥的关系重蹈在我和她身上——我应该如此,不,我义不容辞。
当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并开始付之行动的时候,我已然15岁了,与母亲可以相伴的时光至少有1/4已悄然逝去,我并不觉得可惜——如果我所付出的这么漫长的时光足以换回我所期望的母慈子孝,那就是值得的。
即使母亲可能终其一生都将走在我的前面,让我默默地看着她的背影,令我只得目送她而去,我也想尽全力追一追她,就算到最后只是随着她的脚步走了一世,到底不负此生母女相识一场。
我并不知我今日的对人对事淡漠的态度与母亲有多大关系,但我从未回头想过什么如果。
现在我们都在彼此身旁,
她还能等一等,我还能追一追,已是最好,最好的我们。
目送(二)
目送_读龙应台《目送》有感1200字
假期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书中写尽了作为女儿、母亲、姐妹的她与自己的父亲,儿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离合。
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浓淡,一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巨变。
新学期伊始,我和爸爸离开了我们一直生活的营口,来到了大连。
爸爸来这里工作,而我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
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突然的离别让我感到兴奋和恐惧,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摆脱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恐惧的是我面临的陌生环境常常让我感到离开了母亲的孤独。
曾几何时,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长不大的小小鸟,可是现在我要一个人来面对以前从来不用费心的日常生活,尽管还有爸爸,可他是个工作狂,忙的时候常常自己的顾不得吃饭。
临行前妈妈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该带走的东西,但我们踏上月台,例行挥挥手的一刹那,满载着行将远行的兴奋的我突然发现母亲眼角的泪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还是我太不在意了,我还没有能力去体会她此时此刻的感受。
当列车渐行渐远,我依稀能感觉到妈妈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风中,列车,也许是我的身影,像一块吸力巨大磁铁,牵引着她的目光,就那样,她会一直望着远方。
这种经历让我想起《目送》一书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作者的儿子安德烈,他在妈妈的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小对母亲的依赖,“直到学校门口也不肯松开紧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头,与我四目相对,跨越一切。
”可是当他一天天长大,渐渐对母亲不解,不屑,甚至反感,当他终于有一天远赴异国求学,临上飞机之前,“我们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够到他的胸口,很明显,他在极力忍受着这种告别”“在他等待检查护照的过程中,我一直站在那里,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这次,他没有,他没有回头,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动作,自动门咻地关闭了,再开门时,人影全无,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样伫立,静默着……”
仔细想想,我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我没有象安德烈那样对母亲“抵触”,但我以后不会吗?我永远不会吗?我不敢答应自己虽然我现在每天都乐此不疲第和妈妈电话汇报、滔滔不绝讲我的新生活,但我会不会有一天面对着她却默默无言吗?我不敢肯定。
时常想起和妈妈一起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看到我中意的东西,无论多么贵妈妈都会捡到篮子里,而有一次她选了一包自己喜欢的饼干,我竟然说“妈妈,这种口味的饼干最难吃了!快放回去
吧!”在我的印象里,妈妈只对那些被我吃腻了而丢到一边的食品感兴趣,而且那样津津有味。
当年的妈妈身后的跟屁虫现在已经自己单飞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样经历着无数次的彼此的目送,当她过来陪我度过每个周末返回营口,当我每次从营口返回大连,看着列车远去,看着彼此的身影从对方的视线中变小变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她在变老,而我,在长大。
没错,就象龙应台在书中所写:“我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在小路的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处,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
目送(三)
目送,意味着离别,却也让我在一次一次的告别中蜕变与成长。
四年级。
我要离开家乡,去另一个城市学习。
那一天,小小的我心中只有激动和欣喜,早已迫不及待地坐上了父亲的车子,整装待发。
打开天窗,向外张望,一对老人向我走来——是爷爷奶奶。
我向他们挥着手,大喊道:“爷爷奶奶再见!我走了哦!”似是来不及应声,疾步向车子靠近。
这时,我才注意到他们手里提着好几个袋子,远远地飘来了淡淡桂香,勾起我肚中的馋虫和满满的回忆。
“桂花糕!”我惊喜地叫道。
是奶奶做的桂花糕。
他们含着笑点头,将糕点塞进我的怀里,沉甸甸的。
“你到了大地方更要好好学习啊……”爷爷奶奶还在冲着我不停地絮絮叨叨,眼睛里隐约闪烁着一些光芒。
彼时稚嫩的我以为那光里包含着的全是对我的期待,还不知其中隐藏的不舍。
“坚决完成任务!”我信誓旦旦地应答,便回过头去。
可爷爷奶奶仍然紧紧拉着我的手,在我的提醒之下,二老才依依不舍地放开了。
车子开动了,我将头伸出车窗,挥舞着双手,“再见,再见!爷爷奶奶再见!”车子渐行渐远,模糊了他们的脸,那熟悉而哀愁的笑容终于消失在了看不清的地平线。
而我,只给了他们一个无言的背影……
六年级。
我在提前招生中考进了理想的学校。
我急于想与爷爷奶奶分享这个消息。
于是,踏着那条亲切的小路,闻着那醉人的桂花香,又回到了最亲的人身边。
一向对我严格要求的爷爷,听了我的成绩汇报,也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他拍拍我的肩:“嗯不错。
可别骄傲了!好学校优秀的同学会更多,好好学才不掉队呢!”在他看似泼冷水的话语中,我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爷爷心底的那一丝丝自豪。
暑假转瞬即逝,我将又一次离开家乡,去往初中的新征程。
一步,一步向着小路尽头走去,感受到了背后灼热的目光。
一回头,只见爷爷奶奶在原地注视着我。
心,顿时柔软了许多,又好像多了一层无形的铠甲。
七年级,再一次回家乡看望爷爷奶奶。
从村口步行,沿着葡萄架一路向前,我又回到了当年离别的地方,恍惚一切如故。
突然,两位白了头的老人相互搀扶着走出了屋子,努力加快脚步向我走来,我却呆立原地:他们,还是原来的爷爷奶奶吗?两鬓新生的白发,额头多添的皱纹……心脏不由自主地一下抽搐——他们老了啊!
那几天,我和他们在田间摘菜,在溪边散步,在树下乘凉。
平常的小事却给了我独特的感受,仿佛在空中随风漂泊许久的蒲公英,终于落了地的那一刻的归属与安心。
短短五天很快过去。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那愁煞人的离别再一次无情地落在我,和养育我十多年的老人身上。
如今,我的心情却再不复当年的激动欣喜,开口竟是哽咽:“爷爷奶奶,你们……走吧……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不用操心。
再见了。
”他们不再多言,转身向老屋走去,却一步三回头。
在一次次对视中,我的心,慢慢懂得了什么。
他们,目送着我远去,目送着我慢慢长大,目送着我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而我,目送着他们远去,目送着他们的身形慢慢伛偻,目送着他们一点,一点老去,但是我永远永远追不上他们的步伐。
目送,意味着离别,但不意味着你再也不能和他相见,且行且珍惜,别让自己心中的那份温柔找不到寄托的地方。
目送(四)
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里出生,小小的,被爸爸妈妈抱在襁褓里的小婴儿。
可是,慢慢地在爸爸妈妈的庇护下茁壮成长,被爸爸妈妈的大手牵着,学会了走路,牙牙学语,也学会了叫:爸爸妈妈。
他们看着我们长大,一天一天地懂事。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他们一步步渐渐地放开拉着我们的手,让我们自己独立。
爸爸妈妈的庇护就像避风港,慢慢的长大我们就如一条大船,避风港也会随着我们的长大而渐渐衰老,我们就得保护从我们出生到现在的避风港,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他们总是目送我们上学,他们总是要提醒我们注意安全,放学尽快回来。
我知道,他们目送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他们肯定为我们的成长而感到高兴。
目送(五)
小学时,母亲每天送我上学,每次还没到校门口,唠叨就开始了:“放学以后到图书馆,放学后把手机开起来……”,而我的回答只是单调的:“哦”。
走进了校门,背后还听见一大串的唠叨,似乎有说不完的嘱咐。
本以为她还会看我消失在她的视线里的,但是直到走了很远,回头眯着眼睛寻找母亲的身影时,却已无影无踪,只有别的家长伸着头向里探望着他们的孩子。
中学时,母亲偶尔会送我上学,我在一家小店吃完早餐,见到同学,便匆忙与母亲再见,与同学一路。
上学时少了母亲的唠叨,回家后母亲偶尔会说我几句,“你的同学走路背挺得多直啊,看看你整天驼着背,你挺起来肯定比她高!”原来,她有目送我的背影,只是我没有寻见她的身影。
今天去补习班时,我从车上下来,但见母亲开着车飞快的向前驶去,并且多说几句,在这个傍晚,我竟然有些失落,这次是换我去看她的背影离去。
有时她遇到连续加班,虽然每天都回家,可是彼此都见不到对方,有时母亲会悄悄地放轻脚步走到我床边,看看我睡了没,被子有没有踢掉。
我自然也是母未归,夜未眠,假装睡着,睁开眼时,只能看到黑暗中母亲疲惫的背影蹑手蹑脚地出去。
母女的目送是相互的。
曾经多少次埋怨母亲的唠叨,曾经多少次远望她的背影离开,默默地伴随着孤独。
我慢慢在目送母亲的背影中长大,她渐渐在目送我的背影中年老,彼此目送,只是都不愿被彼此发觉。
目送(六)
表哥就要去美国读书了,而且一年只能回来一次,一次也就十几天。
家人对他都是怀着十分的不舍。
我、表姐和姨夫一起去机场为他送行。
很多很多的人在大厅里等待广播的响起。
表哥要先去上海,再转机去美国。
我们一行找了四个空位坐下,开始等待。
“温州到上海的旅客注意了,您乘坐的XXX号航班已开始检票……”广播响起,我们都无言。
但眼神上的对视流露出来我们有多么不舍。
大家缓缓地站起来,来到检票处。
半响,表哥弯下腰,与我拥抱了一下,接着是与表姐和他的父亲拥抱——一个高个、粗犷的男人。
“嘀——”进了廊道,他似乎停了一下,回头望着我们三个人,然后,挥了挥手。
我们也高举着、摇动着双手。
他的眼神与我们对视,那眼神中分明写着深深的不舍和留恋。
四个人就这么对视着。
然后,他猛然一转头,行李箱的轮子在廊道上发出“哗哗”的声音,渐行渐远。
廊道显得多么短小。
就这么看着他,渐渐成为一个小黑点,然后向右一转,倏忽消失在我们眼前。
在大厅里,透过厚厚的玻璃幕墙,我看到了停机场上表哥坐的那架飞机,灯光闪烁着。
又过了一会儿,当广播中响起“即将起飞”时,那飞机的发动机开始隆隆作响,接着是一阵滑行。
尔后,飞机进入跑道,加速,飞向云霄。
我们的眼睛从没离开过它,即使它已经变得很小,终于消失不见。
我慢慢地想到:所谓兄弟姐妹一场,只是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便是看着他渐行渐远。
心里在默默的告诉他:别担心我。
别忘了今天的目送与牵挂。
目送(七)
我拉开车门,背上书包向外走去,父亲在车里拍了一下我的肩膀,问:“冷不冷?”我摇摇头。
走到学校门口铁棚旁边,听得身后喇叭鸣响数声,极像父亲的车喇叭声,我回头,果然是。
只听父亲高声道:“冷了给我打电话,我回家把衣服送给你!”我“哦”了一声,走进校园内。
走地慢慢的,身旁立刻满是学生,在一个拐角处,不经意一回头,见父亲白色的车仍伫立在校门口,在诸多学生身影中,父亲隔着挡风玻璃和铁棚的眼睛是否可以看见女儿消失在路的拐角?我隐约可以感受到父亲担忧的眼神,这就是目送吧。
我走了进去,终于消失在父亲的视线中。
今天很暖和,不冷。
我想或许,是一年前的背影,让我与父亲都分外重视彼此的目送。
记得那是在医院中。
父亲摸着我的手,对我笑笑,我问道:“爸,做手术你不怕么?”父亲轻拍胸脯,声音哑哑地道:“你爸是谁?就做个小手术怕什么?”我笑道:“你不怕?一会儿不许哭哦!”父亲道:“不哭就不哭!”我俩拉钩在手指上盖了印章。
然后四个白衣的护士推走了父亲的床——床下有自动的轮,父亲说他要吃麻药了,会睡觉。
在吃麻药前,爸爸亲了我一下,胡子渣渣刺进了我脸上的皮肤,有点痛,有点痒,带着父亲特有的味道,此时,我发现父亲很久没有理胡子了。
小床在医院的长廊消失了,母亲搂着我,远远看着父亲进入专用手术病人的电梯,电梯门缓缓地合拢,父亲的笑容隐去了。
我站在父亲的病房里,望着放床原来的位置,那儿空空的……刹那,眼睛很模糊,眼睛酸酸的,一股叫眼泪的东西涌上。
……
走到一半,快到教学楼时,我转过头,想看父亲的白色车还在不在那儿,但看见原来位置已经空了,再远看一点,父亲的车却在路口,候着红绿灯,仿佛久久不愿意离去,我站在墙角,看见父亲的车终于在一个绿灯的拐弯处,不见了。
我想告诉爸爸:爸,今天我心里很暖,不冷。
目送(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只是一本记录龙应台和儿子们共同成长的回忆录,合上最后一页才发现,记录的却是她人生的缩影。
目送,远去的那些人和身边被改变了的一切。
慢慢地,慢慢地,她的父母长辈老去的老去,逝去的逝去;她的儿子们渐渐长大,离开温暖的巢追逐着自己的人生;兄弟姐妹各自倾心于自己的家庭,那些曾经说着永远相伴的朋友也一点点散去,不知道落到哪里去了……纵使无奈,也只有以祝福的姿态,从背后目送他们慢慢地、慢慢地离开。
目送,那在你不经意间看似轮回却已无法追随的匆匆时光渐行渐远。
有一天,你发现昨天还声声扬着子规啼的天空寂静了;有一夜,你发现窗外面已不是月光桂影,而是一格格亮着光的窗子悬在空中直冲云霄;有一瞬,你发现回到家乱踢臭球鞋的孩子已经在另一格窗里默默收拾着另一双被踢掉的臭球鞋……
你会发觉不知什么时候起,与曾经的朋友聚会聊天时听到的都是陌生的名字;不知什么时候起,购物时总会想想父母需要什么;不知什么时候起,家乡的马路变得细细窄窄的,爱吃的棉花糖变得甜腻难耐,和外公外婆说话时要一遍遍地重复,一个人的时候总沉沦在记忆里……而我们也只能不舍地一点点送别那些曾闪耀在生命中的日子。
又一春上,又一季花开,又一阵清风携来子规凄鸣……影影绰绰,看似身边的情境与曾经无异,可我们都明白,记忆作祟,时光荏苒,多年前的熟悉,多年后的今天,一切都回不去了,已经变成了或清晰或模糊的回忆。
慢慢的我也了解,人的一生不断地在目送曾经为之感动的人和事的离去。
目送(九)
秋日,阳光正好。
温哥华街头,鸭子们正沐浴在太阳光里。
姿态高雅的身影穿过车流,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这是温暖的一幕,鸭妈妈带着六只憨态可掬的小鸭子行走在街头。
为首的鸭妈妈伸长了脖子,时而频频回头观望,眼神里流露出满满的担心与严肃。
这显然是这群小鸭子的第一次出行。
它们时不时发出“嘎嘎”的叫声,跟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昂首阔步地前行。
这时一辆大卡车迎面飞驰而来,响亮而尖锐的喇叭声吓坏了小鸭子们,它们乌黑的眼睛里显出惊吓之后的无助。
鸭妈妈转头凝望着它的孩子,从一张一合的嘴巴里蹦出的是冷静沉着的“嘎,嘎”这仿佛在告诉她的孩子:“别急不要慌张,跟着妈妈走。
”
小鸭子乖巧听话,虽然十分不安,却仍跟紧了鸭妈妈的步伐。
后面的两只小鸭子就明显掉了队,它们互相扶持着,紧随其后。
这时意外发生了,两只小鸭子偏离了队伍的路线,竟没看见前面的窨井盖,直直地向前跑去,双双掉入了下水道。
凄惨的“嘎嘎”声在下水道里回响。
后知后觉的鸭妈妈正回头清点孩子人数时竟发现,孩子好像少了一两个?果不其然,少了两只在队尾的小鸭子。
它急忙返回走过的地方寻找,在下水道里的不停发出“嘎嘎嘎”的尖叫声:“妈妈,妈妈,快来救救我!”鸭妈妈闻声赶来,看见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鸭妈妈不禁失去了方寸。
它趴在窨井盖旁,厉声叫着,伸长了脖子往里面张望。
眼里满满的绝望像是要溢出来一样。
鸭妈妈一声声绝望的“嘎嘎嘎”引来路人炙热的目光。
几位好心的人往前探头一看,原来几只小鸭子正在污水中苦苦挣扎。
这想必是它的孩子吧。
路人无能为力,只能发出叹息的声音。
鸭妈妈乌黑的眼睛盯着路人发出“嘎嘎”的祈求,泪水仿佛随时会涌出眼眶。
围观的人群中来了位正在维持治安的巡警的巡警,他看着这边人群涌动就匆匆赶来。
这才发现原来是小鸭子掉在下水道里了。
小鸭子危在旦夕,巡警马上实施紧急救援,巡警向人群中一位刚打渔回来的老大爷,借了他手中的渔网,二话不说马上扑向窨井盖旁,伸长了手臂往里面捞小鸭子,他的脸憋得通红。
近了,更近了,靠近水面了!巡警小心翼翼地把一只小鸭子捞了上来。
鸭妈妈看见自己的一个孩子得救了,唏嘘着跑上前,伸出翅膀抱着那只刚上来的小鸭子,向巡警投来感激的目光。
紧接着另一只鸭子也被捞了上来,它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那是危险之后满满的幸福感。
阳光笼罩着温哥华街头,人们纷纷停下了匆忙的脚步,目送着七个姿态高雅的身影离开,它们的脚步将到达城市的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