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湛江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联考试
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极具权威性的美国科学杂志《今日心理学》近日刊登了一篇惊人的文章,文章指出,原先人们认为海产品对大脑最有益,多吃海产品可以提高人的智力,但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

研究发现,森林中的野果比如红莓苔子、黑莓果等对大脑的益处远远超过海产品,排在第一位;占据第二位的是蔬菜,其次才是鱼等海产品。

研究人员发现,红莓苔子之所以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能与自由氧离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的存在几乎破坏了对血管和心脏有极大破坏性的胆醇激素。

黑莓果里面含有的抗氧化剂要相对少一些,但含有对视力和听力非常有益的成分。

大叶子的红甜菜和圆白菜含有一种能把发展成帕金森氏综合症的酶破坏掉的物质。

菠菜能够延缓神经系统的衰老,还可以防止认知能力出现问题。

相比之下,鱼的作用就小多了,只有鲑鳟鱼、金枪鱼、沙丁鱼和鲱鱼含有能分解有害酶的脂肪酸,此外,这些鱼中还有大量大脑所需的磷。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食品研究所教授波波夫也持这样的观点。

他认为,野果不仅对大脑有益,对心脏也有好处。

他们的研究发现,许多含有大量维生C和蔗糖的蔬菜,对大脑的活动也特别有益。

但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如果认为只要吃了上述食品你就变得聪明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样的食品结构会引起营养的失衡,食品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巧克力可以提高智力。

的确,巧克力中含有一些对大脑有益的物质。

研究发现,每天吃50克巧克力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但这里所指的是黑色的苦巧克力。

那些非常甜的、含有奶制品的巧克力含有大量糖,过多食用这样的巧克力会产生许多不良问题,如糖尿病、肥胖症等。

食品专家指出,在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习惯,每餐不能吃得太饱。

饱满的午餐会降低大脑的活动能力,出现所谓的“食困”现象,但紧张的工作与低能量的饮食也是不相容的。

因此,最合理的方法是多吃一些蔬菜、豆制品和液体,但不是啤酒和浓茶。

科学研究还发现,其实大脑最好的营养成分是葡萄糖,大脑细胞需要大量的葡萄糖。

葡萄糖通常存在于谷物上、土豆和豆角中,桃子、香蕉和梨中也含有丰富的葡萄糖。

研究人员指出,食品本身并不能提高智力。

含有维生素B的食品,比如肉、鱼、花生等,可以帮助促进大脑思维的过程,消除疲劳。

早晨吃上一个橙子可以一整天精神饱满。

如果你不能利用这些食品恢复体质,还可以用合成维生素补充。

但是要想开发智力。

最好的方法是不断学习、读好书,与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交流。

(摘自《科技日报》)
6.下列对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的结果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蔬菜之所以排在鱼等海产品之前,是因为蔬菜比鱼等海产品含有更多的营养。

B.因为含有大量能与氧离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抗氧化剂,所以红莓苔子对大脑的益处远远超过海产品。

C.黑莓果对心脏和血管的益处不及红莓苔子。

D.多吃大叶子的红甜菜和圆白菜,就能预防帕金森氏综合症的发生。

7.文中提到多种食品均对大脑有益,下列表述不能准确说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红莓苔子、黑莓果都含有能破坏胆醇激素的抗氧化剂。

B.蔬菜中含有一种能把发展成帕金森氏综合症的酶破坏掉的物质。

C.鲑鳟鱼、金枪鱼、沙丁鱼和鲱鱼含有能分解有害酶的脂肪酸,此外,这些鱼中还有大量大脑所需的磷。

D.桃子、香蕉和梨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

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巧克力中含有不少对大脑有益的物质。

每天吃50克巧克力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

B.根据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多吃野果不仅对大脑有益,对心脏也有好处。

C.每餐不能吃得太饱,多吃低能量的食物,是日常饮食的良好习惯。

D.要想开发智力,关键还是要多吃野果之类的食物。

参考答案:
6.C 分析:A项偷换概念,“是因为蔬菜比鱼等海产品含有更多的营养”错误,应为“蔬菜比鱼等海产品含有更多对大脑有益的物质”,“营养”并不等同于“对大脑有益的物质”;B项也是偷换概念,“因为含有大量能与氧离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抗氧化剂”中的“氧离子”应为“自由氧离子”;D项太绝对,原文只说“大叶子的红甜菜和圆白菜含有一种能把发展成帕金森氏综合症的酶破坏掉的物质”,并未说“就能预防帕金森氏综合症的发生”。

7.B 分析:B项以偏概全,原文只说“大叶子的红甜菜和圆白菜”含有一种能把发展成帕金森氏综合症的酶破坏掉的物质。

8.B 分析:A项偷换概念,原文中说“但这里所指的是黑色的苦巧克力”;C项颠倒是非,原文说“但紧张的工作与低能量的饮食也不相容的”,可见要适应紧张的工作不能只吃低能量的饮食;D项颠倒是非,原文说“食品本身并不能提高智力”,“但是要想开发智力,最好的方法是不断学习、读好书,与有文化知识的人交流”可见提高智力的关键是“不断学习、读好书,与有文化知识的人交流”。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杭州巷10号
夏阳
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

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

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

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

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

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

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

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墙头瓦楞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

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

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

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

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

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爱好用镜头来捕捉历史。

老太太把我迎进院内。

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花草。

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五彩缤纷,白如雪,粉似霞,而黄的,则黄得热闹,亦黄得伤感。

院内飞檐斗角,回廊石阶,曲径通幽。

难以置信,在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大厦脚下,竟然藏着这样的深居大院。

老太太说自己有八十高龄,有个留学海外的儿子,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明年也将花甲之年了……老太太说她姓李,从十八岁结婚那年起,已经在这院子里生活了六十多年。

六十多年里,女儿夭折,儿子客死他乡,佣人被遣散,老伴过世,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昔日门庭喧闹的大宅子里,最后只剩下她一个孤老婆子了。

老太太说这话时表情恬淡,似乎是在谈论别人家的事情,看不出有任何的悲伤。

我问:“这巷子为何叫杭州巷,和杭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老太太说:“现在知道这巷子来历的人应该不多了。

说来话长,早在清朝末年,有一批杭商集体迁移来此,他们开茶庄、丝绸店和当铺等。

买卖做大了,赚钱了,在这里扎根,抱团买地置业,于是就有了这杭州巷。

你可别小看这巷子,它可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心窝窝呢。

巷道之所以修得这么窄,就是为了减少闲杂人员的进入。

无论多大的官来访,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就是皇帝来了,也得老老实实从巷子口步行进来。

”说到这里,老太太得意地笑了。

我吃了一惊,没想到杭州巷在当年是如此的尊贵显赫。

望着老太太一脸甜蜜而略带羞涩的回忆神情,我依稀看到了当年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女子,被浩大的迎亲队伍捧进了这杭州巷。

在杭州巷10号,如置身于山野的一处宅院里,都市的喧嚣和车流的嘈杂似乎远去。

空气里,有花的阵阵清香,在明朗的阳光下,微微发酵。

和老太太坐在一块儿喝茶聊天,真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翻阅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我拍了几张照片后,告别老太太,告别杭州巷10号,重新回到巷子里。

我默默退出杭州巷时,一个磨刀师傅正挑着担子站在巷子口,高声叫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他抑扬顿挫的叫喊声跌落在小巷里,溅起一巷子清脆的回音。

磨刀师傅喊了数声,站了片刻,却没有走进小巷。

我回到单位。

主任问我:“老太太同意拆迁了?”
我默默地望着主任难看的脸色。

他的身后,悬挂着这座城市的规划蓝图,上面一条条粗大笔直的线路,纵横交错,气势凌厉。

我向主任建议道:“按照老太太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很难熬过这个冬天的。

要不,我们等到明年开春再说,如何?”
主任沉默不语。

(有删改) 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不复杂,也未设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非常注重营造小说的环境氛围。

B. 杭州巷10号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小说写户主老太太没有搬走,体现了老太太对宅子的眷恋。

C. 小说结尾只有一句话,写主任沉默不语,但主任内心可能并不平静。

结尾意蕴悠长,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 “我”在征求户主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时,非常犹豫,既体现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也体现了“我”对老太太的同情。

5. 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写了关于城市拆迁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参考答案:
4. D
5. ①所描绘的环境幽深、古朴、荒凉,体现了杭州巷浓郁淳厚的古文化气息,引导读者思考有关历史文明与文化传承的问题。

②引发“我”的感慨,为下文揭示老太太是杭州巷唯一的住户做铺垫。

③杭州巷的落寞衬托出下文杭州巷10号的静谧洁雅,能更好地凸显老太太对宅子的深厚情感。

6. 主旨:在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与处理现代文明与历史文明之间的冲突问题,如何保护历史文明和传承传统文化。

情感取向:①对历史文明的敬畏;②对历史文明被冷落的伤感;③对现代文明的发达导致历史文明衰落的无奈;④对处于拆迁中的老太太现状的担忧。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D项考核文章的内容,C项考核结尾,其中D项,“我”没有征求老太太是否同意拆迁,“我”非常犹豫主要是因为“我”对这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也有眷恋。

5.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地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的环境描写是高考常考的题型之一,对环境描写的分析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

环境描写,一方面渲染氛围,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另一方面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说第二自然段对杭州巷的环境进行了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杭州巷荒凉、古朴、幽深的自然特点,这彰显出一种淳厚的文化气息,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为下文揭示老太太是杭州巷唯一的住户做铺垫,同时也表现了老太太对宅子的深厚情感,引人深
思。

点睛:此题考核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在探究文章主旨的时候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如何去传承古老社会给我们留下的精神寄托,这是一种情怀的体现。

文中的老太太之所以不愿意离开,是因为这个地方承载着老太太深厚的情感。

作者写这篇文章实际上也是对历史文明衰落的伤感,作为现代人应该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文明有一种崇敬之情。

KS5U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

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

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

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

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

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
了,那便是犯了王法。

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

这,国法是不能容的。

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

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

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

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

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

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

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

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

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

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

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

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

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
上。

(选自201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B. 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C. 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 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
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5.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4. C
5.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6. 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项,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暗示老太太的苦痛难受的心情。

B项,“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D项,“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据。

故选C。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及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纵观全文内容,划分层次,分别分析概括每个层次的意思等。

小说从第三人称的角度,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老太太的心理活动,展现老太太的性格特征。

另外,小说多采用了语言描写,情节集中,结构紧凑。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多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明确结尾的形式,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四种形式,戛然而止式、欧亨利式、大团圆式、悲剧式,本文应属于戛然而止式的结尾,然后就要确定答题的角度。

一般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情节结构的效果上、主旨的表达上、情感的抒发上分析结尾的作用。

老人“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的行为和前面想帮助儿子逃跑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而在这对照中,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文章以老人的这一动作结束了全篇,给了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老人的这一举动展示了人性的淳朴,从母爱到人性,文章的主旨得以深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12分)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

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

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抉蠹弊,悉除之。

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张雄飞真公辅器。

”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

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

拜参知政事。

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

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

”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

”忽辛遂伏辜。

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

故赦者,不平之政也。

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

朕今从汝。

”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

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曰:“若卿可谓真廉者矣。

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

”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

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