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复习- 议论文重难点题型阅读—上海市-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部编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一模复习-议论文重难点题型阅读议论文重难点题型及应答技巧
例题
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张凡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
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
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③《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谚’通‘修’,粗俗,鲁莽)。
”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
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
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
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础。
④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
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⑤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③④段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一)不逾矩的自由
①一个周末,几个朋友聚在一起看一个流行音乐的选秀节目。
舞台上,一位歌手正在用爵士乐的风格演绎一首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一个朋友幽幽地插了一句:“他这么唱就是创新,我这么唱就是跑调,凭什么啊?”我们相视大笑,之后却都因为这个问题而沉默。
是啊,所有翻唱老歌的歌手,都不会与原唱一模一样,或多或少总会有些区别,有的甚至与原版大相径庭,怎么他们就算创作,我们就是跑调呢?
②这样的问题还不局限于唱歌,书法、绘画、对弈、文学等无不如此。
书画大家可以不拘成法,信手挥毫,一
幅幅都是_________;棋艺高手可以不循棋谱,排兵布阵,一着着都是_________;文学宗师可以突发奇想,自出机杼,一篇篇也都是_________……看来,打破常规是高手的一种特权,也是他们不同于常人的一个显著标志。
③同样是打破常规,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不同,是高手与常人的最大差别。
歌手翻唱作品不按原谱,那是因为他们经过反复训练,对音乐的规律有了深刻认识,超越了单纯模仿的层次,他们看似“从心所欲”的各种发挥,都是建立在对音乐创作规律、和谐美感的严格遵循之上的,与寻常人找不着调的“发挥”岂能同日而语。
④孔子在叙述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时有这么一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最佳诠释。
“从心所欲”不难,但如果缺少对自身言谈举止的反复检点与不断修正,那换来的只能是一句“没教养”的评价。
“从心所欲”的同时还能“不逾矩”,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至圣先师“十有五而志于学”,用了五十多年才达到这个境界,可见“从心所欲”不是那么容易,没有一番滴水穿石、艰苦漫长的努力决计无法达到。
⑤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不必艳羡那些高手们“从心所欲”的率性和潇洒。
从现在做起,从“循规蹈矩”做起,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不断反复实践与揣摩,总有一天,你也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从心所欲”,挥洒自如。
1.依次填入第②段横线上的词语应是()(2分)
A.字字珠玑攻守兼备妙趣天成
B.笔底生花妙趣天成攻守兼备
C.妙趣天成攻守兼备笔底生花
D.攻守兼备妙趣天成字字珠玑
2.文章标题中的“矩”在文中的意思____________,而“自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联系第③④两段思考,第⑤段中的“这个道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第①段由“朋友看音乐节目时提问而众人沉默”这件事写起,其作用是:(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5分)
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那是诗人娴熟掌握了诗歌创作的规律,深刻把握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锤字炼句之后的呈现,和一个人随便把生活中的大白话写到纸上完全是两码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会赏识
①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
赏识,是为人之道,不懂赏识,不愿赏识,人与人之间往往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
于是乎就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着的“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以致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
②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威廉.杰姆斯语)。
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
你的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语,可以为他人驱散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为他人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前进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可以为他人诱发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
③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生长在亲切平视的目光中。
赏识弃绝“祖师爷”和“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纯彻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作灵光。
④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
于人于物,其正面或许并非那样靓丽可人,其侧面则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或者其外表还是稚嫩、丑陋、拙笨、顽劣的壳,其内部蕴含的却是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核,我们何妨换个角度看一看,何妨拐个弯子想一想?
⑤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厚非,但苛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
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标准去审度他人,赏识便会失去家园。
只要我们降低一些标准去看待他人,值得赏识的东西便会扑面而来:闪光的道德、妙异的智慧、纯美的人情……
⑥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而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赏识不是谀词满口的鄙俗奉承,而是对事物固有魅力力的真诚接纳。
⑦学会赏识吧,这样,你的胸襟才更显得博大,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拥有赏识吧,这样,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有删改)
1.(1)根据文章写作思路
...的一项是()(2分)
....。
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最恰当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请简析①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和第④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他们大胆启用盲人,提高了工作效率,并给公众留下了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印象,一批高水平专业人才争先恐后到柯达公司效力。
以上文字适合放在第__________段充当事实论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以下对文本的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
B.本文主要采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C.结尾段在文中起到发出号召并总结全文的作用。
D.文中“诊断”“渴望”“祖师爷”引号的作用相同。
(三)破坏式治污是一种环境形象工程
①使用挖掘机或高压水枪疏浚底泥;一味滥用“生态挡墙”,采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固化河岸;将景观与生态混为一谈;控污截污管网难以充分发挥效率,将各种高耗能的污水处理设施建到河畔……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体治污措施,被一些专家定义为“破坏式治污”。
近日,媒体刊发文章,认为“破坏式治污”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加速衰退,正酿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②昔日臭气熏天、水体浑浊的河道,经过一番“整治”以后,河岸两侧甚至河底被用水泥硬化。
在城市地区,人们对如此治污措施见怪不怪。
这样的治污工程,看起来“效果显著”,河道两岸齐齐整整,工程验收时各种摆拍。
但是,治污工程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让原本水体与环境隔绝开来。
河道水体本来的自我净化功能,也因为跟环境、生物无法产生互动而逐步消失。
长此以往,“生态挡墙”塑造了一汪死水,充其量就是一个毫无环境美感的大游泳池,与消除黑臭水体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③环境治理理应秉持久久为功的心态。
很多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深挖根源,从源头上治理,堵住环境污染的漏泂。
采取“破坏式治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掩耳盗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非但不能排除污染源,还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二次破坏。
而且,诸如河岸固化等措施一旦实施以后,几乎不能逆转,纠正的代价和成本难以想象。
④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被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各地对环境治理不可谓不重视,对治污效果不可谓不期待。
然而,一些地方为了尽快出成绩,在开展环境治理方面过于急功近利,因此产生了新的矛盾。
甚至,在有的地方,为了环保政绩的好看,出现了在环境治理上大拆大建的新的形象工程。
表面上成绩显著,实际上让生态功能丧失殆尽。
⑤多年积累的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复合性、难度大的特点,解决起来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治理大气、水体、土壤等各类污染时,也应避免大跃进思维,真正造福千秋万代,对子孙后代负责。
⑥如果把握科学规律,开展符合生态需求的治理,未必需要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奥地利的穆尔河,曾是欧洲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经过拆除泥凝土护岸等措施,底栖动物恢复到2000多种,鱼类恢复到200多种,鸟类恢复到50多种。
被外国专家批评“没有一条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河流”的上海,也在最近的规划中提出,护岸工程建设应减少对河岸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坚持自然植被、生态方式为主。
⑦科学治理环境的目标,不是将治理对象与生态环境隔离开来,不能人为地制造某些外表光鲜的“生态怪胎”。
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归根结底是要恢复那个物种多样、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自然状态。
如果河水里没有鱼,河岸边没有植被,天空中没有飞鸟的环境再“好看”、再“干净”,也不符合打造理想人居环境的需求,而只是虚有其表的自欺欺人。
1.文中第①段的作用是
(2分)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3.文中第⑥段使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4分)
4.阅读全文,我们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具有、、的特点。
治理的措施有:
①;②深挖根源,从源头治理,堵住环境污染的漏洞;
③;④把握科学规律,开展符合生态需求的治理。
(7分)
5.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为( ) (3分)
A.破坏式治污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加速衰退,已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B.环境治理应秉持久久为功的心态,破坏式治污见效快,不会给城市环境造成二次破坏。
C.环境治理上的大拆大建,成绩显著,让生态系统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D.创造美好的环境,就是要恢复物种的多样性以及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自然状态。
(四)要不要设立中华母亲节
①五月的第二周的周日是母亲节。
母亲节是“洋节”,既然是“洋节”,就一定会有人抵制,而抵制的方法就是“设立中国人自己的某某节”。
②设立“中华母亲节”的话题由来已久。
早在2004年,就有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提案: 中华民族有重视人伦亲情的优秀传统,呼吁尽快确立“中华母亲节”,建议以“中华第一贤母”孟母为形象代表。
近年来,每到五月,关于中国是否应设立自己的母亲节,都会成为坊间热议的内容。
③在讨论是否应设“中华母亲节”之前,有必要先厘清几个问题。
④首先,尊孝感恩是否一定拘泥于某种形式?把五月第二个周日作为“母亲节”,是美国等国家的做法,属于不折不扣的泊来品。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其传入中国之前,我们就不懂得尊孝感恩了?显然不是,中华民族素有重视人伦亲情的优秀传统,古有孟母三迁广为流传,今有“90后”女生孟佩杰背着母亲去上学的故事感动中国。
其实,节日只是一种形式,每个常回家看看的日子都可以是母亲节。
只要心中有爱、懂得感恩,尊孝感恩无须拘泥于
节日的形式。
⑤其次,中西方节日是否水火不容。
①用七夕节抵御西方情人节,用中华母亲节反对美国母亲节,这种态度看似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捍卫,实则透露出狭隘的文化理念。
②在全世界化时代,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世界有着若干的关联。
中西方文化完全可以互补共存。
③现在,许多外国人也开始过春节,有的国家和地区干脆将春节定为公众假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是综合性的,缺少突出单项人伦主题的节日,西方的母亲节、情人节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迎合了现代社会表达感情的需要。
④我们可能不知道五月母亲节的由来,但它却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这就足够了。
⑥此外,设立中华母亲节的意义何在?近年来,为了传承文化,我们将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设为法定节日,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节日当天,我们看到的多是商家不遗余力的叫卖、景区摩肩接踵的游客,却很难感受到文化所在。
更值得担忧的是,成立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力推孟母生孟子的农历四月初二为中华母亲节的背后,恰恰是孟子故里在不遗余力地鼓吹。
在节日过度商业化的当下,如果多了一个中华母亲节,仅仅是给商家一个促销活动的载体、给地方一个经济唱戏的舞台,这样的节日有必要专门设立吗?
⑦诚然,在全世界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一道壁垒,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更应传承、光大民族传统文化。
不过,故意设立中华某某节,并不能凸显中华文化的大不同,完成文化传承的使命。
与其苦心孤诣地另设中华母亲节,倒不如反思端午节、中秋节沦为“粽子节”、“月饼节”的尴尬,丰富现有传统节日的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
1.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以下这段文字放在第⑤段的哪个位置最恰当(3分)()
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我们不应该拒绝洋节,那些外来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3.第⑥段中,“很丰满”的“理想”具体是指,“很骨感”的“现实”指的是【用原文回答,每格一字。
】(4分)
4.第⑦段的划线句能否删掉,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纵观全文,作者对于“设立中华母亲节”持________态度,理由是:(7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保护方言,使用胜于收藏
①日前,通行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广东省东莞市宣布,将用三年时间建立东莞方言档案,保护“行走在消逝中”的乡音。
对于以人为载体的语言来说,存入档案馆就可使之安然无恙了吗?
②语言从来都是越用越活,不便书记
..的方言更不例外。
况且,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某些方言更具只可意会的微妙,只有那一方水土的那一方人才明了。
因此,将方言存档的保护举措显然不足以保全方言。
③方言生于民间,它的格局自然也在民间。
因此,想要保全方言,就要让方言从民间来、回民间去。
口耳相传的方式,能让方言回响在山沟里、流淌在小镇上,再活千百年。
④现在是保护方言最坏的时代。
普通话作为社交“通行证”的力量在壮大,网络用语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甚至,“火星文”都“登陆地球”了。
而舞台的另一端,乡音渐远,一些方言呈现出“退场”姿态。
⑤但现在也是保护方言最好的时代。
广播、电视里播放着方言节目,学者们研究方言并赋予它文化遗产的身份,一些地方办起了方言少儿班,甚至热爱汉语的美国人为中国人制作了“乡音苑”网站和“中国方言地图”……
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语言不是一个死物,它与人的腔调和情感共生并存。
在方言里,一个俏皮的词,一句生动的话,只有真人说出来,才能带来那份人间烟火气息。
⑦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保护地方方言,可以让更多人不忘记家乡的声音,不丢掉与生俱来的地域标签,不失去一方水土的文化。
⑧使用方言,胜于收藏。
念念不忘,才有回响。
只有让缕缕乡音活在民间,以方言为载体的种种地方文化才能薪火相传。
1.在第③段空处填上词语,下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只要就 B.因为所以 C.只有才 D.不仅还
2.第②段中加点词语“书记”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3.第④、⑤两段的内容看似矛盾,其实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开头作者在提出问题之后,依次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别是:
(1)“保护方言,使用胜于收藏”的原因;
(2);
(3)。
(6分)
5.下面一段材料,放在原文哪个段落后面最恰当?请简要阐述理由。
(6分)
或许在电子设备中,方言在万年后都能在世上“发声”,但那时候,若没有方言的传承者在,还会有人想去听、听得懂、有共鸣吗?失去环境与主体的“空话”,又怎能得到回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
嵇绍玉
①书法史上的魏晋时期留下了无尽的辉煌,以清雅、高逸、流美、洒脱为特征的“魏晋风韵”,一直被后期书家苦苦追索。
书法演进有种奇特现象:一种审美风格的形成,从萌动、滋生、繁茂、壮大到成熟,往往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高峰形成后又迅速坍塌。
同样,“魏晋风韵”在隋唐后便跌入低俗,虽也不乏书家踵其前贤而光耀千秋,但水准始终难以接近、持平或超越,只能空发仰慕之思。
②书法特别垂青于魏晋,魏晋书家才情早熟,素养宽博,韵致别具,人才辈出各领风骚。
我们从书家行为与心路历程便可知晓“魏晋风韵”产生的本质和动因。
魏晋时期书家大多放浪形骸,举止超脱,不滞于物,不拘于事。
这种外界表现缘于他们充沛的内在感情。
他们情感丰富,易于动情,对事对物一往情深,执著而痴迷。
而这种情感体认与把握,又缘于他们对生命意识的高度敏感。
一方面,他们哀叹生命之仓促短暂。
王献之《桃叶歌》中的“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对人生短促一唱三叹深感于怀,人生如梦、所欣皆为陈迹的悲凉始终萦绕胸际。
另一方面,他们感受到生命反复无常。
那个时代,谁都可能瞬间抓住偶然的机遇而登朝入室,谁都可能因不测之际而面临灭顶之灾,世事动荡成为人们存活的强大而酷烈的异己力量。
《三国志·钟繇传》中记载:“人当道情,爱我者一何可爱,憎我者一何可憎!”正是社会炎凉极好的写照。
再一方面,他们欷歔生命之虚空无依。
谢安在《与支遁书》中说:“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
”生命随波逐流、风雨飘摇,使得趁时纵欲、及时行乐心态甚嚣尘上。
为此,他们反复叩问生命真谛与意义,在心灵深处自觉地认识到,真正的人生就是要以自己的风度、智慧和思想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用宽广旷达的胸怀深情拥抱这个世间。
③这种自觉的“生命之思”,直接导致“魏晋风韵”的形成和发展。
而与之相比较,后世书家再也没有这种自觉自醒的机缘,失去了原生态感悟的底蕴,有的仅是享受智慧之果的福报,以此唤醒自己的审美意识,“睡他人之榻,被他人唤醒”,正是后期书家无法超越“魏晋风韵”的本质原因。
④从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家来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⑤功利目的和生活体验使智永成为“魏晋风韵”的谢幕者。
作为“二王”后裔的隋朝书家智永书艺过人,但他书写目的十分功利,生活方式也十分怪异,躲进楼阁临摹40年,只望复兴祖上宏业,留芳百代。
强烈的功利心和生活际遇使他无关严冬酷暑,无关春青秋黄,既不闻外界自然风风雨雨,也不见寺内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举止
本身就与“魏晋风韵”难以合辙,使之书法相较王羲之笔法的秀润与圆劲还差一些火候,清健流便稍显不足,欲传承祖上风韵只能徒生望洋之嗟,仅成为这一脉最后一位杰出的传承人。
⑥个性追求和创新理解,使米芾成为“魏晋风韵”信奉者。
北宋的米芾天资高迈,为人狂放,信仰“魏晋风韵”,心慕手追“二王”书迹,《宣和书谱》中记载:“米芾书学羲之,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
”《宋史·文苑传》中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虽然他一生临池不辍,但刻意角逐个人笔法,求其特殊而又设法求变,最突出的是他笔法圆转、竖钩呈现陡起与“蟹爪”,使书作外形过分竦削。
他有“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中和”思想的体验,但又自称书写过程为“刷字”,讲究痛快淋漓,欹纵变幻。
这种人为的色彩和“魏晋风韵”还是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⑦内在情性和自我意念使苏轼成为“魏晋风韵”突出者。
与智永、米芾不同,苏轼有着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见解与思考,这正是其《黄州寒食帖》被世人评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重要原因。
他理解王羲之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价值创造之中,所以有骇世之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他的“生命之思”主要表现在人生不必对流逝的生命作无谓哀叹,不能把生命绝对化,而应多维度去加以体验,顺则“兼治天下”,逆则“独善其身”。
可以看出,他更多的是对王羲之的继承与发展,而且继承大于发展,失却“首创”与“自觉”意义。
他将情性和自我意念举得过高,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书学思想,过分注重书家主观情感作用,格外追求创作心态自由。
情感浓郁甚于王羲之,有其优也有其劣,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认为,在书法的千年历史长河中,苏轼是最接近且具有“魏晋风韵”的卓越书家。
⑧时代审美和承续动机使赵孟頫成为“魏晋风韵”追随者。
元代的赵孟頫直追“魏晋风韵”,耽于“二王”时间最久,潜心研习“二王”功夫最足,明代的王世贞在《彝山堂笔记》中说:“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
”他对书法的最大功绩便是复兴“魏晋风韵”,影响之大在元、明、清三朝中无出其右。
但时殊境迁,世人面对现实已无生命叹喟。
而且在艺术形态上,审美也在发生着变化,彼时总体上艺术审美风格日趋内敛,气度日趋狭小,特别是艺术上“逸笔”成熟,使得时代审美更加精致、典雅、秀媚、甜熟。
同时,在传承动机上也值得深究,也许赵孟頫追溯魏晋,有着恢复传统的民族意识,但更多地为超脱现实环境之需。
所以后世书家批评他“媚”“熟”,如明代董其昌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
”并非尖酸刻薄。
这就是赵孟頫对“魏晋风韵”只能步其后尘,而不会为其增色的原因。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 第⑧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魏晋风韵”为何难以超越?请简要作答。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魏晋书家大多洒脱超然,书风追求自由随性,书作崇尚韵味、清逸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