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散文阅读第4讲语言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
第4讲语言赏析
【考点解读】
品味赏析语言,在散文阅读中一个重要考点,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分值在5分左右。

【知识梳理】
品味语言,就是看看文中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情色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

该考点可能会就重要语句或精彩语句在结构、作用、内容、表达、特点等方面设置考题,能力层级为D。

②赏析文章中某句话。

③本文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
鉴赏语言的角度
(1)词语的锤炼: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句式的选择: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

(3)辞格的选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

(4)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

【考点突破】
考点一:【赏析语句】
例1:(2016东城一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6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①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

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
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②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

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

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③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④“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

以“和”为□,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
唐使踏浪而来。

“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⑤孔子是人类的慧根。

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

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

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

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

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⑥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⑦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⑧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⑨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亲睐,孔子也只是因为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

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⑩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

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⑪两千多年来,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⑫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⑬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

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

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

⑭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

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

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

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⑮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

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

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
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

文.过饰非
...与吹毛求疵
....,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⑯青史不泯,经典不老。

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

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⑰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

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1】。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注释:【1】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5. 本文语言富于表现力,请对文中画线的语句加以赏析。

(5分)
①“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
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②他只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考点二:【赏析语句】
例2:(2016西城一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西川的沉静
像西川这样的村落,必然是沉静的。

在沉静中,它正渐渐地老去。

事实上,西川已经衰老,露出满脸的皱纹,静寂地趴在山坳里,更显得老态龙钟。

而因为衰落,沉静的味道就越发浓烈地弥漫出来,直沁我心。

西川距县城二十七公里,海拔八百六十米,因村西有一条河而得名。

据记载,明朝天顺元年,一张姓先生寻访到此,认定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购地建屋定居下来。

随后,陈姓、吴姓相继入住。

整个村落因山势而布,错落有致,高低谐和。

过去从未见过这种全是黄泥筑成的民屋,层层叠叠,那么有层次地布排着。

黄泥墙厚实,碎小的石子镶在其间。

似乎少有草筋,泥土成为屹立的支柱。

依旧平整的泥墙,墙壁上已分化出一棱棱的粗犷线条,令人想象出充满泥浆味儿的《打墙歌》,一堵堵的泥墙就在这般的
孤独质感的颜色,如此沉寂地映衬在山坳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

即使是断壁残垣,也顽强地默然支撑着,静静地展示一种岁月的痕迹。

远眺整个村落时,会分明地感觉到,村庄环境是那么幽静,幽静出一种偏僻的感受。

在雄峻险要的大山脚下,土地极其贫瘠,不难想象村落里人们生活的艰辛:地少,仅有山坡上所开垦的一块块梯田;水远,虽有西川的水,却远离着村,得引水而入;交通不方便,过去只有五条古道可以通向村外。

惟有一点给我的感觉是如此的深切,那便是村落沉静在高山之际。

这一深山里的村落,即使曾经居住过八九百人,一栋栋的土屋拔地而起,一缕缕的炊烟高高飘升,却终究难掩其沉静的本色。

沉静是它骨子里的特质,悄无声息地演绎着。

至今,这种沉静渐渐地剥落了出来,越来越深。

现在的村庄只有四五十人居住,以上了年纪的为主。

这些人,要么是恋土,不愿外出;要么年老体弱,无法外出;要么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外出也无依无靠。

他们与土屋相依为伴,依然是一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奏。

一位面呈褐黄色、皱纹满面的老汉,佝着背坐在门口的竹椅上,静静地看着我们,目光里是那么的淡然。

一位妇人坐在小小的道地上,织着毛衣。

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站在她身边,睁着圆圆的眼珠,呆呆抑或好奇地看着我们。

待我们走近,妇人笑笑说,这里可穷啦,能出去的都出去啦。

我问这小孩怎么在这里。

妇人叹了口气说,她上不起幼儿园,就让我带着啦。

走了一段路,回头望望,妇人与小孩依旧在道地上,像一幅剪影定格在那里。

在村子的另一边,一位近六十的老婆婆站在高岗墩的平地上,见我们走近,笑笑,问来游玩呀?接着就说其实没什么可看的,也就这么些老旧房子。

顿了顿,又说,你们多来游玩也好,那样村里也才热闹一点;人气一旺,我们也才充实一些。

她是这么说的,却不知当游人都回去后,她的心里会不会失落。

可能会是一声叹息,一种无奈吧。

在这样的叹息与无奈中,村落也仿佛更趋沉静。

村边有一片古树群,下面是一小方平地,像沟壕里平整出来似的,一垄垄排列。

一位戴着竹笠穿着浅红衣裳的妇女蹲着身子,不知在插种什么作物。

平地的下方就是一块块细长的梯田,一层一层地次第延开,绿油油的秧苗清瘦般地映在澄亮的水里,给梯田点缀出一脉清新,一种生机。

令人想象早先的西川人是怎样挥着锄头在贫瘠的山坡上开垦的情景,又是如何在沿山势筑成的梯田上种植着庄稼,在清苦、艰辛的场景中,栽种出四季景色不同的风情。

可是如今,多处梯田已荒芜,芦苇在曾经的土地上摇曳。

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寡淡地沉静着,让人好一阵叹为观止。

西川古道像被遗弃似的,早已少有人问津。

当水泥路连通到村里的时候,古道的静默便越来越浓。

这条全程约五公里的古道,由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

褐黄的树叶落满古道,
沙沙作响,回应出一种原始的质朴,仿佛自垒成以来就一直处于幽深之中。

古道上筑有两座凉亭,就像遮阳避雨的大树,古道穿亭而过,更透出一种古朴和自然。

上一道坡,转一个弯,沉静的韵意便沿着古道一路相随。

如同一个独守沉静并害怕沉静被打破和侵入的人,西川默默地承载了几百年风雨,咀嚼着自己的命运。

值得欣慰的是,它终于为世人所认识。

然而,当我回望西川古村的时候,一个问题倏地冒了出来:当西川成为一个景点时,这样的沉静还会存在吗?或许,夜深人静时,西川会在重重的喘气声后,歇上一会,固守它沉静的模样;但是,那还是“西川的沉静”吗?
我想,人声嘈杂的西川,车水马龙的西川,饭店林立的西川,古道上游人如织的西川,一定不是西川的本意,也不是西川所向往的。

(取材于复达的同名散文)21.结合文意,赏析第四段中的画线语句。

(5分)
考点三:【语言风格赏析】
例3:(2016通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6—21题。

卖书记
老九
许多年以后,我也不会忘记2001年深秋的那天下午,天空中飘满了无奈的泪水和衰老的树叶。

在我悲怆的视线和迷乱的思绪中,两辆左摇右摆的小拖拉机,满载着大小不一的脏脏的编织袋渐行渐远。

车轮下的道路越变越细,后来干脆成了一条踌躇的绳索,晃晃悠悠地抽打着我的灵魂。

我的大约8000册藏书,被一袋袋地拖走,它们无奈地横七竖八地躺在许多袋子里,呼吸困难,倍受折磨,开始了离开温暖之家的流浪和哭喊。

书是有生命的,同样也有一生的经历。

从此,我和我可怜、可爱、可敬的书们,已远如星辰,万里相隔。

我伫立如桩,失魂落魄,一任泪水飞窜,直到妻在楼上重复地呼喊,才恍如梦醒,颤抖不已,蹒跚着爬上楼梯。

我住在4层小楼的第3层,是上世纪70年代初始建的砖混结构老楼。

妻用盒尺认真丈量过,实用面积为42平米,只有一间半屋,没有客厅,有容一人转身的厕所,阳台是后来从外面硬加上去的,东侧作为简易的厨房,西侧摆放了一张折叠桌,4张折叠小凳,权作餐厅。

我们夫妻卧室的家具是根据空间大小固定在墙上的,电视柜与床间只容一人下肢通过。

儿子的屋,只能放一张单人床、一张小书桌和我一只巨大的书柜。

那只书柜跟了我许多年,我真怕它离开我或我离开它后,彼此因相思不得而迅速苍老。

我的脚步沉重而滞涩。

楼道里有狼藉的书屑和黑糊糊的纤维碎片,空气中充斥着印刷品被突然撕裂而逸出的油墨芬芳,虽然沁人心脾,却让我从心底感到彻骨的悲哀。

我缓缓地蹭进家门,一屁股瘫坐在瓷砖地上,背靠墙壁,无力动弹。

眼前的一切是那么了无生趣,我的五脏六腑仿佛都被掏干了,左手的那一卷钱币滑落在地板上,而且还滚了两滚。

四个收破烂的小伙儿,刚才乱七八糟地往编织袋里扔书时,异常高兴给力,他们装满了一批,就在我家门口外面用脚一踹,袋子们就一个又一个滚下去,他们又蹿到二楼与三楼的中间平台,如法炮制……起初我制止过,但我的制止在他们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这是书啊!怎么能用脚踹呢?应该这样抱着送下去!”我左手钩住袋子下角,右手攥住袋子的封口,将袋子抱在胸前,从三楼到楼下,完美地示范了一次,颇有榜样的感觉。

“好好,我们也这样!”四个小伙儿答应得挺痛快,可等我在屋里过道处轻轻地装书时,屋外仍旧是一阵接一阵坚定不移的“咕咚咕咚”声。

我想许多年以后,见到锋利闪光的铁钩子,我都会想起那个卖书的下午。

收破烂的几位小伙儿用一杆大秤称书,“咔”的一声,铁钩子刺进装满书的袋子上口,一袋袋地称斤两。

“咔!咔咔!”铁钩子像钩在了我的肋骨,我的肩膀,我的手臂上,我听见书们在喊疼,在挣扎,在躲闪,我觉得我的身体到处在流血,创口深及骨头,内里浅红的肉已翻卷外露,宛如一朵朵盛开的娇艳玫瑰。

我不禁猛然大叫:“算了,你们别一袋袋过秤了,用手掂一掂估估分量就行了!”四个小伙儿彼此对望几眼,嘴角不约而同地飞起了狡黠、讨好和意外的笑意。

我知道我肯定会吃亏,只是不愿再听见钩子的“咔咔”声,我只想尽快结束出卖书籍的过程,结束对我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

生活总是变幻莫测的。

工作的调动和儿子越来越临近的高考,使我和全家的生活轨迹必须要改弦易辙。

现在的房子盛不下我的书,更盛不下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走向;儿子已上高一,2003年就要高考,不能因读我的“闲”书而影响他升大学;我和妻都是企业普通职员,没钱买大房子。

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惟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卖书,卖与我多年亲近的、不可或缺、视作生命一样的书。

那天上午,妻对我斩钉截铁地下指示:把该留的留下,对孩子考学没用的,家里盛不下的统统卖掉!
此后,我马上开始认真挑拣,该卖的码一堆,不该卖的码另一堆。

然而,在我看来都不该卖。

于是,反反复复,从该卖的那堆再拿到不该卖的这堆,后来,不该卖的这堆反而越来越大,该卖的那堆却越来越小……
“你想想孩子要上大学……咱们有钱买大房吗?”
“咱可以往床下放啊!你看看这书,还有我写的许多眉批呢!”我不服,与妻争辩。

“你以为你是金圣叹啊?还百年孤独呢!现在好多人,连一天、一夜的孤独都受不了。

我看你快成‘局外人’了。

再说,你可以上电脑看呀,我这周给你买台电脑!”
“电脑阅读哪有印刷品阅读的质感呀!还有我眉批中的灵感、智慧、思想都找不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妻干脆“唰唰”地跨到两堆书中间,从不该卖的那堆书上,“噼里啪啦”往该卖的那堆上猛扔。

此时,我竟然想到了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的时刻》,那是一篇“控制”感很好的短篇小说。

“控制”、“妥协”、“无奈”,多么美好的字眼,它们在生活中、家庭中、工作中的位置,原本这么重要啊!何为文学?在我看来,文学是沉潜,是包容,是总和,是柔软,是灵动。

我早期选择了搞文学,我为什么不能“灵动”一些呢?
妥协是生活的核心,生活是妥协的艺术。

接下来,我开始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不厌其烦地按照妻的指令选书。

渐渐的,该卖的书一堆两堆三堆越来越多,该留的书三堆两堆一堆越来越少,后来我的一把鼻涕一把泪洒进了该留的书里,一、二、三、四、五……一本又一本地数起来,总共1856本。

那一夜,儿子回来很晚,独自睡了,累了两三天的我和妻,睡得像死猪一样,一觉天光。

夜色真清凉,只有风在响。

“你咋了?你们家咋了?出啥大事了?那么好的书卖它干吗?”
“市里好多书摊都卖你的书呢。

有你的签名,还有你的狗屁眉批,多可惜呀!早知道卖给我算了,我出高价呀,你神经了吧?”
“你没闹离婚吧?有啥过不去的坎儿,跟哥们儿说说不就完了,真是的……”
“你也太不够哥们儿了,怎么把我签名给你的书都卖了!你缺这点钱啊……”
我支支吾吾,不知从何说起,从哪儿解释,我的情绪一下子坏起来,并且坏了很多天。

许多年以后,当我儿子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我们一家三口谈到了2001年深秋那天卖书的往事,儿子与妻子对视几眼,笑曰:“爸,你当时在家过道堆成的书山,我妈早让我悄悄地卖开了,今天多少本,明天多少本,啥该卖不该卖的?你哪知道实情啊!”
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就嬉笑,就坏笑,就大笑。

然而,笑过之后,我觉得我们的笑声空洞无味,属黑色幽默。

我开始无语、尴尬、心痛,遂马上转向了另一个快乐的话题,似乎把2001年深秋卖书的经历彻底忘却了。

(取材于老九的同名散文)超过200字)(8分)
【精华提炼】
【解题思路】
(1)明确语言类型。

解读关键句,多从作品主题的角度入手;解读修辞句,多从语句的修辞效果入手;解读含蓄句,多从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角度入手;解读言外之意句,多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入手。

“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品味文学语言对文章思想内容或人物形象刻画的表现力为基点,不能漫无边际,信马由缰。

要抓住以下三个要素,即表现手法、语言特征、表达效果。

【答题步骤】
第一、要指出语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第二、要分析该语段的语言特征。

如要点明其语言特征是朴实自然、清新活泼、含蓄深沉还是意味隽永等;
第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分析其表达效果常用的鉴赏术语有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深化主旨等。

在实际考查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与“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在体会了词语、句子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评赏析。

从哪些方面品味语言:
1. 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 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语言风格举隅:
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
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

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

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

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

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 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跟踪训练】
一、【语句赏析】(2015丰台一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1~17 题。

(25分)
木质的村庄
王芸
①溯流而上,大致可以发现,木质的多寡,是判断村庄古老程度的一种标尺,也决定着一座村庄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②南方的传统村庄,多木。

木是结构房屋的主体,构造实用的部分,也镶嵌于修饰的部分。

木的包容、温和质感,渗透于宅屋的角角落落。

我喜欢这样的村庄,除了天然的草本木本植物四处见缝生长,数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栖息在村头村尾、桥边河沿,还有一座座进去就能感觉清凉与妥帖的老宅。

③这样的老宅经过时光的沉淀,墙体泛出斑驳之色,复杂得难以用颜料描述。

木质的部分也无预期地残损了,有人为的破坏,也有岁月随性的手笔。

但它安详,如同村头的老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