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水平测试】
1.(2010年湖南湘潭模拟)“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是汉武帝为
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

对这一措施的叙述正确的应是()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C.置三公,互相牵制D.行“推恩令”,弱化王国势力
2.(2010年北京朝阳区模拟)改变唐末以来“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现象的有力措施是()
A.设立郡县B.推恩削藩C.整顿禁军D.派驻通判
3.(2009年海南高考卷,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

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4.《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实行()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分封制
5.(2010年浙江金华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
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6.(2010年江苏高考卷,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
僚。

地势使之
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廷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十七《官制总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1及所学的知识,概括秦朝中央行政系统中皇帝和丞相的关系。

(2)概述图2所示唐朝中枢权力机构的基本运做程序及主要作用。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时期宰相职权发生的具体变化。

【素能提高】
1.(2010年东北师大附中模拟)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2.(2009年江苏徐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水平测试】
1. 解析:A
2.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改变唐末”可以先排除A 和B,再根据唐朝军事政策是守外需内,所以宋朝在军事上的政策是强干弱枝,因此是整顿禁军,所以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3.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答案:B
4. 解析:元代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推行了行省制。

A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B项出现在西汉初期,D项普遍实行于西周。

答案:C
5. 解析:钱穆的观点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①④体现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符合
题意思。

②是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③是宋太祖削弱藩镇措施,因此②③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答案:B
6. 解析:本题以诗歌引入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旨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材料信息的的理解能力。

材料提供的信息是注重门第高低,而不看中才能,所以应排除A、B和D。

所以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7. 答案:(1)丞相由皇帝直接任命,对皇帝负责;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2)程序:皇帝的诏令经中书省草拟后,送交门下省审核,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审核通过后,转达尚书省,由其各部具体执行。

作用:三省六部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宰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管军事,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政权。

【素能提高】
1.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要注意一定要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答案:C
2.解析:第(1)问读懂材料是解答关键。

材料一强调的的是门第、血缘。

第(2)问从察举制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

第(3)问是九品中正制,弊端为世家大族把持。

第(4)问材料对科举制持肯定态度,因此从科举制积极影响来回答。

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考生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