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2021届八上语文期末调研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市2021届八上语文期末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
1.下面对课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石拱桥》一文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B.《梦回繁华》一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C.《苏州园林》一文采用空间顺序来介绍苏州园林,脉络清晰。
D.《蝉》使用了大量的文学笔法,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很像小故事,其实它是一篇说明文。
2.与课文原句一致的一项是()
A.怀民亦未寝,相于步于中廷 B.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清林翠竹,四时具备
3.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雄跨跋涉擅长自出新裁
B.蔓延喧嚣翰林长虹卧波
C.题跋田畴到悬俯仰生姿
D.料俏鱼鳍斟酌无动于衷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泄.气(xiè)业.已(yè)溃.退(kuì)锐不可当.(dǎng)
B.颁.发(bān)横.渡(héng)督.战(dū)摧枯拉朽.(xǐu)
C.翘.首(qiáo)悄.然(qiǎo)屏.息(pǐng)震耳欲聋.(lóng)
D.挪.威(nu6)巨额.(é)仲裁.(cái)一丝不苟.(gǒu)
5.下列关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二、名句默写
6.古诗文默写。
(10分,每空1分)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②,悠然见南山。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
④烽火连三月,。
⑤,蜡炬成灰泪始干。
⑥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晏殊《浣溪沙》中的:“,。
”被赞为“情致缠绵,音调协婉,对仗工整,宛如天成”。
三、字词书写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颁.发(_________)遗嘱.(__________)建.树(__________)
巨额.(_________)仲.裁(__________)拨.款(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题。
峡口①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
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和。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虽乘奔御风(2)属引凄异
3)文章第1段描写群峰占据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见日月光辉。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
(2分)
5)春冬之时,三峡清奇秀脱,深幽隽逸,趣味良多,请从第3段中找出一处描写“趣景”的句子,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3分)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1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实是/欲界之仙都
B、蝉/则千转不穷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水/皆缥碧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
(1)、猛浪若奔.()(2)、窥谷忘反.()
(3)、实是.欲界之仙都()(4)、晓雾将歇.()
4)甲文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乙文统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
(2分)
5)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1)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之情。
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的“”即可看出。
(3分)
六、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结合语境,解释第①段中加点的“败笔”一词的意思。
2)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
3)第②段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除了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段中“池沼”的设计原则。
5)下面是描写苏州园林的两首诗,请分别从选文中摘选与它们意思最相近的一句话。
(1)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2)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
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描摹父亲
李红霞
①忽然发觉已许久未见到父亲了。
脑海中如投影般闪回着父亲的形象,竟然很是模糊;似乎从未刻意端
详过他。
于是,在遥远的异乡,凭着记忆和想象,开始用文字为我假想的模特——父亲,构图、“描摹”。
②古老而简朴的院落。
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作背景,火红的月季花、繁密的葡萄架作陪衬,一只趴在墙角假寐的小狗作点缀。
父亲定格在画面中央:端坐凳子上,拉起二胡,调剂着农忙的空闲;温馨而亲切,感慨而伤怀。
③微风吹起了父亲的头发,花白稀疏、风中打卷,隐隐露出头皮,如被生活的大手无情薅过一般,心疼却又无奈。
发黄的老照片中,父亲的头发油黑而浓密,梳着标准的中分,俨然经过精心的打理,帅气英俊。
记得我们兄妹,曾在父亲鼾声如雷的熟睡中,调皮地揪起父亲的头发,密密麻麻地扎了满头小辫,招得父亲一通幸福的嗔怪。
真想再次操起木梳为父亲整理头发,可又怎忍看到华发垂落。
④皱纹爬上额头、刻在眼角、陷入脸颊、堆在脖颈,岁月的刻刀,刀刀重落,毫无怜惜,父亲只能默默忍受,任其在身上慢慢刻蚀。
皱纹里,读到了艰辛:父亲幼年丧母、童年丧父,无兄弟姐妹,灰色的生活让父亲性情坚忍,却又暗隐脆弱。
皱纹里,看到了甜蜜:与母亲和和睦睦,拉扯我们兄妹三人成家立业、成为依靠;看着孙辈绕膝,笑不拢嘴。
皱纹,如道道磁条,刻录着父亲的岁月留影。
⑤曾经身影挺拔的父亲,如今已然微驼,前倾。
握起二胡,已无当年跟着戏班奔走乡里、陶醉操琴的精气神儿。
听母亲说,台上的父亲正襟端坐,上身挺直,摇头晃脑,颇显气派。
可我明白,为了养育我们,父亲曾下过煤窑,在阴暗狭窄的巷道里蜗行;干过工地,扛起沉重的钢筋水泥挪行;常年打柴,背着如山的木柴在深山里穿行。
生活的重压,让本就单薄的父亲,渐渐弯下了腰,成了一张弓;但也撑起了家,托起一片天。
⑥那双操着琴杆、按着琴弦的手,枯瘦无力、青筋暴突,淡淡的老年斑,看一眼便让我眼窝湿热。
这还是那双曾在我成绩下降、调皮犯错时,高高扬起,重重落下,敲打我成长的厚重有力的大手吗?这还是那双曾做过木工玩具、打过床铺橱柜,挥起锄头便下地、拿起铲子便下厨的灵活能干的巧手吗?那次扶父亲过马路,他用瘦瘦的手指紧紧扣着我的手,无力且无助,似要将他交给我。
那双手,握过了岁月,经历了流年,留给我们的是财富一笔。
⑦还是那件藏蓝色上衣、灰黑色裤子、淡黄色的胶鞋,这俨然成了父亲的标准装扮,多年未变。
⑧只不过衣服已发白打褶,鞋上沾了泥。
曾给父亲添过衣服,可他一直以勤俭持家、不讲穿戴的训话回我,穿着几件旧衣,甚至是我们剩下的校服度日。
见过父亲在灯下拿起针线补袜子,见过晾晒的秋衣布满洞,见过给他买的衣服整齐叠在柜里。
想给父亲买身衣服,一时竟忘了尺寸,不禁心感不孝和自责。
⑨干裂的嘴唇,没了当年的红润;浑浊的双眼,没了当年的英气;羸弱的身板,没了当年的健硕。
点点回忆,忆不尽父亲72个春秋的苦辣酸甜;细细描摹,描不出父亲藏于内心的愁痛喜乐。
“描摹”父亲,父亲的形象逐渐清晰,但却感觉一如天下所有的父亲。
想来,真该回家看父亲了!
1)说说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④段交代父亲的艰辛,为何又说“皱纹里,看到了甜蜜”?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3)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记得我们兄妹,曾在父亲鼾声如雷的熟睡中,调皮地揪起父亲的头发,密密麻麻地扎了满头小辫,招得父亲一通幸福的嗔怪。
4)文中的父亲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本文结尾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七、语言表达
13.填空。
《背影》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散文家、诗人、学者。
八、作文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未来的精彩永远生长在不断努力的枝干上。
前方究竟是贫瘠的荒漠,还是葱郁的原野,取决于
每一阶段的努力。
有的人下定决心,在不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有的人做好打算,在书香中找寻更好的自己……不想在未来留下遗憾,就必须不断刷新自我。
请以“刷新自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如出现请用XX低代替;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C
4.D
5.B
二、名句默写
6.①窈窕淑女②采菊东篱下③燕然未勒归无计④家书抵万金⑤春蚕到死丝方尽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⑦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三、字词书写
7.bān zhǔjiànézhòng bō
四、诗歌鉴赏
8.1)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每空1分,季节写成“时间”也算对,作用写出一点即可。
)
2)惜别。
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
(“惜别”1分,写“依依不舍”等也算对。
“感情”2分,“惆怅伤感”答出一词即可,写成“悲苦”,“愁苦”等也算对;“乐观旷达”答出一词即可。
)
五、文言文阅读
9.1)郦道元(1分)
2)(1)飞奔的马 (2)延长(共2分,每小题1分)
3)围绕“侧面描写及其作用”回答即可。
(共2分,侧面描写手法1分;作用1分,答出一点即可)示例: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侧面烘托出三峡山高(岭连、山多、峡窄)的特点。
4)围绕“三峡夏季水大(急、凶险、迅疾等);秋季水枯(寒、凄凉、凄寒等)即可(共2分.每方面1分) 5)找出原文语句,适当描写即可。
(共3分。
原文语句1分,描写2分)示例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看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树木的影子,真是美极了。
示例2:绝生怪柏。
怪柏把根扎在悬崖螭壁上,倾斜着躯干,真是情态百出。
示倒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那些挂在山崖上的大大小
小的瀑布,正带着欢的笑声,从高处飞冲而下。
10.2)C
3)(1)奔马(2)通返返回(3)、这(4)、消散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1)山水自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六、现代文阅读
11.1)园林设计上的欠缺之处。
2)不好;改后的句子缺少了三个“讲究”,所以也就缺少了对苏州园林设计者与匠师们审美追求的强调。
3)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追求自然之趣的特点。
4)苏州园林中池沼的设计追求自然和入画。
5)(1)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2)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2.1)开篇点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引出下文对父亲的“描摹”。
2)不矛盾。
因为父亲与母亲和和睦睦,拉扯“我们”兄妹三人成家立业、成为依靠;看着孙辈绕膝,笑不拢嘴。
3)运用动作描写,用“揪”“扎”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我们”趁着父亲熟睡时给父亲扎小辫的情景,表现了“我们”的顽皮以及父亲对“我们”的爱。
4)性情坚韧、吃苦耐劳、爱自己的孩子、有家庭责任感。
5)结构上,总结全文,与题目、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上,点明中心,表达对父亲的热爱之情,升华文章的主题。
七、语言表达
13.朱自清全集朱自清佩弦
八、作文
14.符合题意即可。
范文:
刷新自我
也许某天,我们会登上领奖台,听见掌声雷动,百感交集,幸福满溢。
曾经的我,寻寻觅觅。
满天漆黑,星辰隐逸,苦苦思索的难题正张牙舞爪向我袭来。
闪烁的手机屏幕中,学霸们互道晚安,正要结束一天的战斗,一句句轻松愉快的话语刺破那枯荒的心。
“啪”,一声脆响,我睁开朦胧的双眼,发现笔落在了地上。
“怎么又在睡觉?成绩差就更不用听课?”想起老师白天的冷嘲热讽,内心如回涌的潮水,激起阵阵酸痛。
怀着懵懂的信念,一直寻觅奋发前行的路,即使碰壁跌得遍体鳞伤也永不放弃,深夜苦苦熬战,却终脱不出一个“差”字。
放下书,不去理会那满是“血迹”的试卷,迷惘的我不禁握拳对自己的额头狠狠一击。
拿着成绩单,我在内心低吼:“长风破浪会有时,一点挫折又何妨!鼓起精神,奋发向上,创造新的自我!”
晨曦开启崭新的一天。
我猛地一拉被子,蹿出身来,未待刺骨的寒气包袭过来,便将衣服穿好,跑去洗手间,打开水龙头,任冷水在脸上肆虐。
迅速洗刷,化作小旋风,“咔嚓”一声便熄灯跑去房间。
欣喜地捶了捶胸脯,推开窗户,寒气带着有氧的小精灵雀跃、奔涌而来。
“手执一本书,天地任我游。
”密密麻麻的英语单词让人目眩。
突然书中一张黄色的小纸条映入眼帘,“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是啊,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迷失的歧路中返回!于是我不再犹豫,捧起书,放声诵读。
晚自习后,同样疲倦的老师捧着书本正欲出门。
“喂,老师!”我起身叫道。
英语老师诧异地瞟了我一
眼。
“给我讲道题好吗?”我大声地问。
老师迟疑了一下,笑了,目光中流露出欣喜和鼓励。
看着老师为我打开的智慧宝箱,我笑了:“即便旅途布满艰辛,步履蹒跚,也要打造新的自我!”
奔跑中的我,笃定信念,勇往直前。
深夜的挑战我再不会退缩,战胜内心的懦弱,奔跑在认定的路上,毫不停憩。
即使那困难啊,稠密得像秋天里的落叶,像怒海中的浪涛,可重整旗鼓,我终会冲向高处的琼楼!奔跑中的我敢于吼出:“刷新自我,改变自我,重铸新生!”
在熔炉般的磨炼中刷新自己,做自己的强者,天宽地阔,谁与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