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属于脂质的分子结构一般差异很小
B.核酸分子总是携带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C.糖类分子可作为动物细胞的结构物质
D.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数总是比氨基酸数少一个
2.下图SARS-CoV-2病毒感染能引起人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该病毒由RNA、蛋白质外壳和囊膜组成,囊膜主要来自寄主细胞膜,也含有一些病毒自身的糖蛋白。
下列有关SARS-CoV-2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囊膜表面的糖蛋白与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有关
B.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C.可以用咽拭子和PCR方法来检测疑似患者是否携带病毒
D.现在发现该病毒仅通过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染
3.下列动物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不是由单层膜的细胞器完成的是()
A.合成磷脂B.对蛋白质进行分拣
C.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D.消化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
4.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清除破伤风杆菌外毒素(抗原)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1中的溶酶体能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
B.图中①②③过程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C.细胞2和细胞3中所含的遗传物质不同
D.进行二次免疫时细胞5可快速产生大量的物质a
5.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组成结构③的物质中含有甘油基团
B.结构②不可能起着生物催化剂的作用
C.结构③也具有选择透性
D.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中,结构①可能会识别抗原-MHC复合体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不都有蛋白质的参与
B.氨基酸的跨膜运输和被转运到核糖体上都离不开载体蛋白
C.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生物中的核酸只分布在细胞内
D.原核细胞的细胞器中只含有RNA,不含有DNA
7.新型冠状病毒入侵到机体后,吞噬细胞与T细胞结合,并引起T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1能刺激T 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2能促进效应T细胞的生成。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与T细胞结合时,将病毒已暴露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能识别并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上述过程属于细胞免疫,机体清除该病毒还需要体液免疫的参与
D.白细胞介素2是一种抗体,能识别并清除入侵的新型冠状病毒
8.(10分)如图为某森林在遭受大火烧毁前和烧毁后群落演替恢复过程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0~t1阶段,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
B.t1~t2阶段,群落中的营养结构较容易发生改变
C.t1~t4阶段,群落发生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顶极群落
D.t3~t4阶段,总初级生产量与植物呼吸消耗量相等
二、非选择题
9.(10分)某学习小组对一块弃耕小麦田做调查,发现田里的生物种类比较丰富:零星的小麦;杂草中有狗尾草、狼尾草、车前草以及很多不知名的单子叶植物;还观察到有一些食草昆虫、青蛙、老鼠和蛇类等动物。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弃耕前,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小麦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部分和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外,其它的流向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可釆取的措施是:禁捕甚至适当放养次级消费者;用喷洒农药等人工方法来减少初级消费者。
请简述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小麦和杂草等植物生长旺盛的时候,“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
这体现了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若干年后该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树林,我们把这样的演替类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被优势种群的演替,主要体现了植被对___________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10.(14分)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危害之一,图甲所示为研究者对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1)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狭翅雏蝗密度在_________(头/m2)时,对牧草产量增长最有利。
(2)若图乙是对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则该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由图乙可知,农业工作者分别在图中________点进行了农药防治。
e点与a点相比,种群是否________发生变化。
(3)图中e点时引人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生物防治除引入天敌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答两点)。
(4)g点之后蝗虫数量重新达到新的动态坏平衡,处于K值(即环境容纳量)。
K值是指________。
11.(14分)许多物质在逆浓度进出细胞时都依赖于载体蛋白,且需要消耗能量,这种运输方式叫主动运输。
其中,由ATP直接供能的方式为原发性主动运输,不由ATP直接供能的方式为继发性主动运输。
下图为人的小肠上皮细胞与肠腔、组织液之间的部分物质交示意图,标号①~③表示不同的载体蛋白。
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载体③运输Na+的方式为____,载体③运输葡萄糖的方式具体为____(填“原发性主动运输”或“继发性主动运输”),该运输方式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_________
(2)若载体②受蛋白抑制剂的影响而功能减弱,会造成小肠上皮细胞内Na+浓度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由图可知,载体②的功能包括物质运输和_________
(3)若小肠上皮细胞因O2浓度降低造成细胞呼吸速率下降,结合图中胞内的变化过程判断葡萄糖进入该细胞的速率是否会受影响?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
12.某二倍体植物茎的高矮有高茎、中等高茎、矮茎三种情况,由基因A 和 a 控制,a 基因能表达某种物质抑制赤霉素合成,基因型中有一个a 表现为中等高茎,有两个及以上 a 表现为矮茎。
该植物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三种,其花色合成途径如下图,其中 B 基因的存在能够抑制b 基因的表达:
(1)选取某纯合白花和纯合紫花植株杂交,F1花色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1自交,若F2代表现型有两种,则亲代白花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若F2代表现型有三种,其表现型及比值为
_________________。
(2)某纯合紫花高茎植株与纯合红花矮茎植株杂交,F1中出现了矮茎植株,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该植株A 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②外界环境影响导致性状发生了改变③该植株可能是Aaa 的三体,为了确定该植株
形成的原因,使该植株与亲代纯合红花矮茎植株杂交:
若F2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植株可能是基因突变引起;若F2代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植株可能是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若F2代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植株可能是Aaa 的三体。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C
【解析】
1、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2、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3、核酸
【详解】
A、不同脂质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差别很大,A错误;
B、核酸包括DNA和RNA,其中DNA分子一般为双链结构,若为链状双链则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若为双链环状DNA则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RNA分子一般为单链结构,含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错误;
C、糖类分子可作为动物细胞的结构物质,如细胞膜上的受体——成分是糖蛋白,C正确;
D、环状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分子中,肽键数等于氨基酸数;多肽链中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数,因此如果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多条肽链,则肽键数比氨基酸数少多个,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要求考生识记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D
【解析】
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详解】
A、囊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与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有关,A正确;
B、病毒不含核糖体,其蛋白质外壳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B正确;
C、可以用咽拭子和PCR方法来检测疑似患者,以检测是否携带该病毒,C正确;
D、目前普遍认为新冠病毒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呼吸道飞沫或直接亲密接触进行传播,D错误。
故选D。
3、C
【解析】
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
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详解】
A、光面内质网中合成磷脂,内质网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A错误;
B、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分拣,高尔基体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错误;
C、中心体无膜结构,能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C正确;
D、溶酶体消化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溶酶体是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内的多种细胞器,意在考查对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掌握。
4、B
【解析】
图为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①进入血液,细胞1吞噬细胞②呈递给细胞2——T细胞,T细胞将抗原③传递给细胞3——B 细胞,细胞4为浆细胞,细胞5为记忆细胞,物质a为抗体。
【详解】
A、细胞1为吞噬细胞,其中的溶酶体中的酸性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A错误;
B、图中①②③过程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有关,而受体的本质为蛋白质,B正确;
C、细胞2和细胞3中的遗传物质都相同,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了性状表现不同细胞,C错误;
D、进行二次免疫吋细胞记忆细胞5可快速增殖分化产生细胞4浆细胞,由细胞4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物质a抗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
答题关键在于根据示意图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并与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分化有关知识建立联系。
5、B
【解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结构①表示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结构②表示蛋白质,其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结构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详解】
A、结构③是磷脂双分子层,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而磷脂分子含有甘油基团,A正确;
B、结构②是膜蛋白,可能是酶,因此可能起着生物催化剂的作用,B错误;
C、结构③是磷脂双分子层,也具有选择透性,C正确;
D、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中,结构①糖蛋白可能会识别抗原-MHC复合体,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准确识别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回忆各个结构的功能,明确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
6、D
【解析】
1、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有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拟核。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含有DNA或者RNA一种核酸。
【详解】
A、真核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需要酶的催化,而这些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都有蛋白质的参与,A错误;
B、氨基酸的跨膜运输离不开载体蛋白,但是氨基酸被转运到核糖体上是由tRNA转运的,B错误;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也有核酸,C错误;
D、原核细胞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以核酸为中心综合考查原核细胞的结构,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知识跨度较大,需要学生综合几本教材进行识记。
7、D
【解析】
依题文可知,白细胞介素2是一种淋巴因子,其作用是促进效应T细胞的生成。
【详解】
A. 吞噬细胞先会识别处理抗原,所以当吞噬细胞与T细胞结合时,将病毒已暴露的抗原会传递给T细胞。
A正确。
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能识别并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B正确。
C. 上述过程属于细胞免疫,机体清除该病毒还需要体液免疫的参与。
C正确。
D. 白细胞介素2是一种淋巴因子,不能识别并清除入侵的新型冠状病毒,其作用是能促进效应T细胞的生成。
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文重在识记免疫细胞、免疫物质的种类及作用。
8、D
【解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直到达到顶极群落才会终止。
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演替也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
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
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复杂也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
演替所达到的这个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
【详解】
A、t0~t1阶段为遭受大火烧毁前的状态,此时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A正确;
B、t1~t2阶段指烧毁后的初始状态,此时群落中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稳定性差,故较容易发生改变,B正确;
C、t1~t4阶段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逐渐演替形成森林顶极群落,C正确;
D、t3~t4阶段达到稳定阶段即顶级群落,此时总初级生产量与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量相等,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9、自身的呼吸作用和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次生演替阳光
【解析】
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生态系统中各级生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
【详解】
(1)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小麦属于第一营养级,其同化量中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另一部分用于小麦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中一部分以残枝落叶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剩下的就是未利用的能量,据此可知小麦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部分和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外,其它的流向就是自身的呼吸作用和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采用禁捕甚至适当放养次级消费者;用喷洒农药等人工方法来减少初级消费者,这样做的目的使更多的能量流向了生产者小麦,也就是说通过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进而提高了小麦产量。
(2)当小麦和杂草等植物生长旺盛的时候,“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小麦和杂草与食草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因此,这一现象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据此可知若干年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该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树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的实质是不同种群间优势地位的取代过程,这主要显示出优势植被对阳光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点睛】
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演替的种类以及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0、牧草产量 5 样方法a、b、c、d 是引入与该生物有利于人们的竞争者、引入该生物的寄生者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
分析图示:图甲示研究者对草原上四种主要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一蝗虫取食量)影响的实验结果,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因变量是牧草产量;图乙为农业部门对某次“亚洲小车蝗”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图中在a、b、c、d点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害虫群体产生了抗药性,防治效果变差;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寄生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因此在图中e点时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了生物防治。
【详解】
(1)由图甲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牧草产量,自变量是蝗虫的种类;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一蝗虫取食量,当狭翅雏蝗密度在5头/m2时,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时,牧草产量会增加,对牧草产量增长最有利。
(2)样方法主要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跳蝻等),故对蝗虫的幼虫跳蝻进行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由于农药防治中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害虫群体产生了抗药性,防治效果变差,故农业工作者分别在图中a、b、c、d 点进行了农药防治;e点与a点相比,种群密度降低,种群中抗药性的基因频率上升,种群是已经发生变化。
(3)生物防治除引入天敌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引入与该生物有利于人们的竞争者、引入该生物的寄生者等。
(4)g点之后蝗虫数量重新达到新的动态坏平衡,处于K值(即环境容纳量)。
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综合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及其适用范围;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以及生物防治的措施等,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11、协助扩散继发性主动运输膜内外Na+浓度差(Na+势能)上升催化作用是细胞有氧呼吸速率下降,载体②由于ATP产生不足而对Na+转运速率下降,导致小肠上皮细胞内和肠腔之间的Na+浓度差减少,不利于载体③逆浓度梯度运输葡萄糖
【解析】
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协助,也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但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既需要载体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
(1)据图分析,Na+运输是顺浓度梯度,且需要蛋白质作载体,但不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载体③运输葡萄糖逆浓度梯度,但并没有看见ATP直接供能,应属于继发性主动运输,该种运输方式所消耗的能量据图观察来自于膜内外Na+浓度差。
(2)若载体②受蛋白抑制剂的影响而功能减弱,使Na+向组织液运输减少,因而会造成小肠上皮细胞内Na+浓度上升。
由图可知,载体②的功能包括协助物质运输,并催化ATP水解。
(3)若上皮细胞中O2浓度下降,产生的能量减少,那么利用②蛋白运输Na+的速率下降,导致Na+浓度差减小,不利于③蛋白逆浓度梯度运输葡萄糖。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与应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
12、白花BBDD 白花:红花:紫花=12∶1∶3 全为矮茎中等高茎∶矮茎=1∶1 中等高茎∶矮茎=1∶5 【解析】
孟德尔在做两对杂交实验的时候,发现F2的分离比为9∶3∶3∶1。
提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F1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四种不同的配子,进而雌雄配子结合得到F2分离比9∶3∶3∶1。
本题花色遗传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式应用,即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同一种性状,如白花(B_D_、B_dd)、紫花(bbD_)、红花(1bbdd)。
生物的表型通常是由基因型决定的,但是也受环境的影响。
鉴定植株的基因型,通常采用测交法,即与隐性植株进行杂交,测交可以检测待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若矮茎植株为aa,则与矮茎植株测交,表现型为矮茎;若矮茎植株为Aa,则说明其受环境因素影响,测交结果为中等高茎∶矮茎=1∶1;若矮茎植株为Aaa,Aaa 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a∶Aa∶a=1∶1∶2∶2,则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中等高茎(Aa)∶矮茎(aa或aaa或Aaa)=1∶5。
【详解】
(1)纯合白花的基因型为BBDD或BBdd,纯合紫花的基因型为bbDD,让白花和紫花植株杂交,F1基因型为BbDD 或BbDd,花色表现为白花。
F1自交,若F1的基因型为BbDD,则后代表现型为白花(B_D_)和紫花(bbDD),共两种表现型;若F1的基因型为BbDd,则后代表现型为12白花(9B_D_、3B_dd)、3紫花(3bbD_)、1红花(1bbdd),共三种表现型。
(2)某纯合紫花高茎植株(AAbbDD)与纯合红花矮茎植(aabbdd)株杂交,杂交后代为AabbDd(中等高茎紫花),但F1中出现了矮茎植株,说明基因组成中含有aa,使该植株与亲代纯合红花矮茎植株(aabbdd)杂交:
若F2代全为矮茎,说明原植株不含A基因,则该植株可能是基因突变引起;
若F2代中等高茎∶矮茎=1∶1,说明原F1植株含有A基因(Aa),则该植株可能是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若F2代中等高茎(Aa)∶矮茎(aa或aaa或Aaa)=1∶5,则该植株可能是Aaa的三体,因为Aaa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a∶Aa∶a=1∶1∶2∶2。
【点睛】
熟练运用自由组合定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外,解答本类题目时,审题是关键,题干中会提供很多可用的信息,如矮茎的三种原因分析也可以为解题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