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0分钟分值:62分)
一、基础巩固(25分,1~5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少长咸.集(都)
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感慨系.之(附着)
不能喻.之于怀(比喻)
B.群贤毕.至(全)
崇.山峻岭(高)
终期.于尽(至、及)
列.坐其次(排列)
C.茂林修.竹(修整)
人之相与.(交好)
修短随化.(变化)
其致.一也(情趣)
D.清流激湍.(急流的水)
暂.得于己(一时)
向.之所欣(一向,向来)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解析:A项,“喻”,明白;C项,“修”,高;“化”,指自然;D 项,“向”,过去,以前。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
..
B.情随事迁,感慨
..系之矣
C.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
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解析:A项,“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C项,“俯仰”,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D项,“其次”,古义,其,代词一,指曲水;攻,旁边。
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
答案:B
3.对下面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学科网ZXXK]
①虽.世殊事异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③所以
..游目骋怀④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解析:①②中的“虽”,都是连词,虽然;③“所以”,用来;④“所以”,……的原因。
答案:A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不能喻之.于怀
B.当其欣于所.遇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这种情感。
B项,都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C项,都是动词,是。
D项,都是介词,因。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一”都作数词的一组是( )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内[来源:学科网ZXXK]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②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解析:B项,①中的“一”为形容词作动词,把……等同起来;C项,①中的“一”是形容词,相同;D项,①中的“一”是副词,相当于“很”。
答案:A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爽人。
(2)等到他们对喜爱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时,感慨也就产生了。
(3)后世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会对这次聚会的诗文有所感触。
二、阅读鉴赏(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来源:学*科*网]
程原迩稿序
张鼐
南京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
刳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
底。
鸣鸟上下,与行人唱和。
境过清,非韵士不能耦.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
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王象斗读书于此。
余偶过其室,瀹茗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
吾尝叹人生于.世,凡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
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事,与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
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
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
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
挟册妇咿唔、仰面看屋梁索解句者,恶足以语此?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
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今而往原迩益勉之矣。
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
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京峰下,松梢乱.云乱:扰乱
B.非韵士不能耦.而居耦:结伴
C.交不奇不王.也王:盛大
D.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沫:水珠[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根据语境的意思,“沫”不能是名词,应为动词,解释为“在水中嬉戏”。
答案:D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其.声潺潺[来源:学科网ZXXK]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B.①出文章数篇读之.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①吾尝叹人生于.世
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①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
②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那。
B项,“之”,都是代词,它。
C项,“于”,都是介词,在。
D项,“为”,①连词,因为,②动词,是。
答案:D
9.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作者赞美程原迩文章优美的一项是(3分)( )
①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②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③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④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⑤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
②是说世间“浓艳之物”,④是说文章与山水之间的关系。
答案:A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来源:学科网ZXXK]
A.文章先写程原迩读书环境的清幽,引出程原迩这位高人,为
下文写其文章的清秀作铺垫。
B.文章第二段写“我”与程原迩的一次交往,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使“我”神魂飞腾,感慨不已。
C.第三段写程原迩的文章“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的原因:借灵于湖山,借助于朋友。
D.结尾仍以山水为引,说明读朋友的文章也需“借灵于湖山”,才能写出“展山水之清音”的序文。
解析:B项,“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不当,原文是“出文章数篇读之”,意思是“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
答案:B
11.断句与翻译。
(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4分)
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
(3分)[来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给文言文断句,要注意语句意思的完整,保持每一个句子成分的搭配恰当。
(2)这两句话的翻译各有侧重点。
第①句是否定判断句;第②句是比喻句,同时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翻译时要翻译出这些语句的特点。
参考答案:(1)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
(2)①不是胸中早有烟霞之梦的人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呈现出他写文章的灵气。
②文章要从湖山借得灵气,就像草色要从酥雨借得光泽。
参考译文:
南京峰下,松树树梢扰乱了流云,翠竹的身影遮蔽了太阳。
剖开竹子,接引泉水,那泉水声从山涧的底部潺潺地传来。
啼鸣的鸟儿上下翻飞,似与山中行人唱和。
然而这环境太清幽了,不是雅士是不可能陪伴它居住的,不是胸中早有烟霞之梦的人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呈现出他写文章的灵气。
我的朋友程原迩来自新安,与王象斗在这里读书。
我偶然间拜访他们的居所,他烹茶燃香,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文章意趣旷远卓越,山涧泉水风中奇松,在他的笔下都好像活灵活现。
我曾经感叹,人生在世,大凡浓艳的东西,能让别人争抢的,我用淡泊的心态面对,它的价值在我这立即消失殆尽。
只有天下著名的山水、雅士趣事以及奇逸的文章逼我而来,我才会领悟其中妙趣,感到神魂飞腾,手舞足蹈。
这大概是因为游历不够奇逸,则胸怀不能旷达;交友不够奇逸,
则灵气不能旺盛吧。
文章要从湖山借得灵气,就像草色要从酥雨借得光泽。
文章要借助于朋友,就像鸟儿飞舞在逆风中,鱼儿游戏在激流间。
那些拿古人书册咿唔吟哦、仰面看屋梁索解句意的家伙,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语呢?程原迩的文章,富有韵味并且情趣超迈,开始处堂堂正正,结束处奇逸不凡。
假如没有得到湖山的帮助,怎么能笔笔生动呢?从今往后,在文章方面程原迩一定会更尽力的。
[来源:学,科,网] 我回到山里,早晨起来看到远处烟云一抹,从玳瑁湖湖面上缓缓升起,九座山峰隐隐约约的,在西楼上可以数得出来,纵目远观,不知不觉间自己也有了南京峰一般的胸怀。
程原迩那时寄给我的新作,让我满饮了几大杯酒,因为他的文章展现了山水的清妙。
三、表达交流(15分)
12.下面是一位老师写的《兰亭集序》教学的开场白,请你在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空缺的地方填上恰当的语句。
(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总共324字,在他的神笔下,个个“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本人也被尊为独步千秋的“书圣”。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大家都知道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历代的书法名家灿若河汉,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是王羲之。
(2)其实这篇书序也是散文佳品,下面我们便来领略其文之美。
13.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
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
超过30字。
(5分)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
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
他对楷书的结构、点划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来源:]
14.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出欧洲有关国家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四点内在原因。
(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
欧洲许多国家国民经济更多依赖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
随着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日渐深入,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逐渐向发达国家看齐,导致政府巨额的预算赤字。
2008年美国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对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这些国家逐渐失去继续借贷的资本。
加上欧元区国家实行统一发行货币政策,每个成员国无权使用货币政策,通过新发债务弥补赤字。
于是,主权债务危机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产业结构单一②巨额财政赤字③失去借贷资本④无权新发债务
附赠材料
教师教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让学生看到自己情绪失控,让学生轻易就突破了自己的底线。
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可以直观地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犯类似错误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因生气而在讲话时提高嗓门讲话时咬牙切齿。
脸憋得通红。
●双手环抱胸前,目视天花板,或许还在不耐烦地跺脚。
●摆出吹胡子瞪眼的表情
·朝学生大喊:“够了!去办公室等我!”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相信你对这些行为一定并不陌生也许某些行为在各自的同事中就能见到。
但你也许会问,这有什么大不了呢?学生偶尔会招人生气,会挑战教师的耐心,当然有时难免会突破教师的底线一这就是问题所在!教师的底线绝对不可以让学生摸透。
课程
在上课之前,请先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你曾因为学生而生气吗?
你是否曾因为“中了学生的计”而感到不爽?
你是否曾经让学生看出来他们的举动已经让你愤怒到失去理智?(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至少一两次类似的经历。
)
当学生发觉已经探到了你的底线,他会做什么?请围绕下面几个主题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
作为教师,经常出现的重大错误就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能够影响教师的情绪。
教师如果表现出不满,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得逞了。
他们会认为自己成功地控制了教师的情绪。
●可以让学生看出你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失望,但要分清,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失望和让自己的情绪受他们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为学生的行为负责是完全正当的,并且要坚持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所做所为尽到自己的责任,但不能任由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受控制
接下来,请仔细想想,你在自己的课堂上应该如何以冷静专业的态度来应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如何避免感情用事。
简单举几个例子
示例:课堂上有学生不断弄出声响。
教师已经多次提醒该学生,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
面对这种情形,应该如何应对?
示例:某堂课上,学生正在独立完成各自的练习,有一个学生却在座位上无所事事,此时应如何应对?
示例: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嬉笑,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注意,这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此时应如何应对?
示例:有一个学生满面愁容地走进教室,看得出他在外面被别的学生欺负了,作为发现这个迹象的教师,应该如何应对?
示例:课堂上有学生和教师顶嘴,并且措辞十分不当。
作为教师的你听了这些心里很不好受,此时应该如何应对呢?
你还可以在这里写下自己的例子
面对学生常见的不当行为,我们已经探讨了一些冷静专业的应对方式。
从现在开始,希望你在不让学生发觉自己感情用事的情况下,处理好学生的不当行为,并记录下来。
这样将会帮助你在遇到教学问题时,更加注意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法。
这正是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首先让你以专业的方式进行思考,进而过渡到以专业的方式应对具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