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欲负②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③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④掩其耳。

恶⑤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⑥也!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负:用背驮东西。

③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④遽(jù):立刻。

⑤恶:害怕,⑥悖(bèi):荒谬。

1.下面这句应该怎么读,请你用“/”划出节奏来。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联系上下文理解。

(1)“以锤毁之”中的“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恶人闻之”中的“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有祠(祭祀)者,赐(赏赐)其.舍人(投靠在贵族家里的人)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器)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拿)酒且(将)饮之,乃(却)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给它添上脚)!”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本)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其:__________之:__________遂:__________亡:__________
5.翻译下面这句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能说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才’。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尤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弓矢:弓箭。

②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

③弓工:造弓的工匠。

④中书内省:朝廷的决策机构。

⑤延:邀请。

8.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不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咨臣以当世之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明君,本文揭示的他的英明表现在: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亦步亦趋
或人命其子曰:“尔一言一动,皆当效师所为。


领命侍食于师。

师食亦食,师饮亦饮,师侧身亦侧身。

师暗视不觉失笑,搁箸而喷嚏。

生不能强为,乃揖而谢曰:“吾师此等妙处,其实难学也!”
11.解释加点字。

(1)或人
..命其子________(2)师食.亦食_________(3)搁.箸而喷嚏__________
(4)生不能强为._______(5)乃.揖而谢曰_______(6)其实.难学也______
12.翻译句子。

尔一言一动,皆当效师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伯牙善鼓.琴:()(2)洋洋
..兮若江河:() 15.翻译: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__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题。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

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

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

”原礼心异之,问其故。

曰:“此古方尔。

”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

今之庸医妄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①迎:迎接他出诊的人②饧:读táng,同“糖”。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明名医戴原礼至京__________
(2)一医家术甚高__________
(3)而告之曰__________
(4)偶一求药者既__________
18.翻译句子。

原礼心异之,问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谈谈文中“医家”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20.解释文中加点词。

而:________啖:________去:________欲:________
2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A.仕.于南方不得已而从仕.
B.或.曰:“啖菱须去壳。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C.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2.在下列句中括号里填上句子省略的成分。

()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23.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
【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④孔子不能决.也()
25.用“/”为句子标出停顿。

(标两处)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6.翻译下列句子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科学证明,两个小孩儿的观点都是错的,因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与太阳看起来的大小和日出、中午时感受到的温度无关。

“孔子不能决也”正应了《论语》中的名句()
A.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两篇文章分别阐述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
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29.短文的作者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

30.解释下面的词语。

士人:________恒:________下流:_________
3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推敲
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宇,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

岛俱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与并辔而归,流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3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岛/初赴举/京师
B.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
C.岛/俱对/所得诗句/云云
D.遂/与/并普而归
33.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炼之.未定
B.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
C.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
D.杨氏之.子
34.文中的“岛”指的是__________。

这篇短文意在赞扬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钟钟声想要把钟背起来逃跑,但是钟太大不好背。

3.不要自欺欺人。

【分析】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的掌握情况。

根据对文言文句子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进行划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紧紧捂住自己的耳朵。

2.(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识记、理解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再找到加点字所在的关键句,品析句子,大部分情况下所考的加点字词句意思,都会考查对于课内文言文知识点的迁移能力。

“以锤毁之”这里的“之”代指前文中的钟。

(2)“恶人闻之”这里的“之”代指前文中的钟声。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识记,以及对于关键句意思的理解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再品析需要翻译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大部分情况下所考的加点字词句意思,都会考查对于课内文言文知识点的迁移能力。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抓住要点,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

这篇寓言是讲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告诉我们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情。

4.他的代词,指酒于是失掉5.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给它画它呢?6.画蛇添足7.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

【分析】译文: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会有剩余。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4.考查字词解释。

在识记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的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前后语境作答。

5.考查文言文翻译。

固:本来;安:怎么。

6.考查给文言文加标题。

画蛇添足:蛇本来没有脚,画蛇添上脚。

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7.考查寓言故事的寓意。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8.A9.何况天下的事,他能全都知道吗?得到十几把好弓,自认为没有比得上它们的。

10.能自我反省能够举一反三能听取不同意见
【分析】译文:
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

’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

我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8.在例句和B句中,“以”都是作介宾短语后置来的标志。

例句中,“以民间疾苦”应该提到动词“问”之前,句意是:拿民间疾苦来问之。

“以”是“拿”的意思。

B句中,“以当世之事”应该提到动词“咨”的前面,句意是:拿时局大事来征询我的意见,“以”也是“拿”的意思。

A项的“以”是“因”的意思,和例句意思不一样。

由此可以看出选A。

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些诗词,必须对整篇文章有度总体把握,将它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把握所翻译句子的大概意思。

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解答此题时从唐太宗作为君主和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分析其英明之处。

11.有人吃饭放下做于是实在12.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模仿你老师的所做所为。

13.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分析】译文:有人告诉他的儿子说:“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学习你老师的所做所为。


他儿子记住了父亲的活,在陪老师吃饭时,老师吃饭他也吃饭,老师喝酒他也喝酒,老师侧身他也侧身。

老师偷偷看他的行为不自觉的发出笑声,放下筷子而打个喷嚏,他不能硬学这种做法,于是佩服的说:“我老师的这种奇妙的做法,实在是很难学习的。


11.考查字词解释。

注意平时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积累。

12.考查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13.考查文言文主旨的理解。

如果像那人那样,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

14.弹广大,辽阔15.于是摔破了琴,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16.高山流水
【分析】译文: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解释文言文实词需要结合前后语境进行揣摩,这样才能把握所解释词语的大概意思。

1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乃:于是;破:摔破;复:再。

翻译时要结合语境,把握句意。

要翻译好一些诗词,必须对整篇文章有度总体把握,将它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把握所翻译句子的大概意思。

1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17.曾经听说跑着去、跑来离开18.原礼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原因。

19.是一位好心(不失一定医德)的人,但又是一位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贻笑大方、不识字)的人。

【解析】17.略
18.略
19.略
20.表修饰关系,不译吃去掉想21.C22.北人我菱壳23.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遇到不知道的事要虚心向人请教,不要不懂装懂。

【分析】有个北方人生来就不认识菱角,在南方做官,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他连同壳一起吃。

有人说:“吃菱角需要去壳。

”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就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同壳一起吃的事情(文中“者”翻译为“事情”)是想要用来清热。

”问的人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20.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识记、理解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再找到加点字所在的关键句,品析句子,大部分情况下所考的加点字词句意思,都会考查对于课内文言文知识点的迁移能力。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有个北方人生来就不认识菱角。

“而”表修饰关系,不译。

席上啖菱:在酒席上吃菱角。

“啖”是吃的意思。

啖菱须去壳:吃菱角需要去壳。

“去”是去掉的意思。

欲以去热也:想要用来清热。

“欲”是想的意思。

2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识记、理解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再找到加点字所在的关键句,品析句子。

A选项“仕”的意思都是:做官、当官。

B选项“或”的意思都是:有人。

C选项“何地不有”的“有”意思是:存在,“何有于我哉”的“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可译为“有哪一样”。

2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点句子的理解能力。

根据平日所积累的重点字词的意思,结合古诗的写作背景,结合上下文意思,理解句子想表达的含义。

完成此题须梳理整句的意思,“我非不知”紧承“其人自护其短”,由此可知该处主语仍是“其人”即北方人。

谁“欲以去热也”?通读全句可知是“其人”,在此处可译为“我”,“欲以”什么“去热”,由上文中对不去菱壳的讲述,可知是以菱壳去热。

所以该句补全省略成分之后即为“(我)欲以(菱壳)去热也”。

2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抓住要点。

菱角本在水中生长,而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这是因为他不懂装懂,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联系实际总结出深刻道理,如: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遇到不知道的事要虚心向人请教,不要不懂装懂。

24.擅长引,拉认为判断,判决,裁决25.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26.虽然他与第一个人一起学棋,棋艺却比不上人家。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和寒凉,到了正午却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27.C28.《学弈》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得道理。

《两小儿辩日》赞扬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追求真理得精神,也告诉我们学无止境,实事求是得道理。

【分析】翻译:
甲: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人下棋,其中一人十分认真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明显不如前者高。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乙: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
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2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句子,在理解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善:擅长。

②句意:想要用弓箭将它射下来。

援:引,拉。

③句意: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

以:认为。

④句意: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决:判断。

25.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文言句的朗读停顿要在理解、翻译的基础上进行。

一个句子的停顿,其“把握两个原则,遵循五个规律”,一般就能正确停顿好。

“两个原则”是:
(一)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二)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五个规律”是:(一)主谓之间要停顿。

(二)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三)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要停顿。

(四)发语词和关联词之间要停顿。

(五)古今异义之间要停顿。

其句意为: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所以其停顿应为: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虽:虽然。

俱:一起。

弗:不。

句意:虽然他与第一个人一起学棋,棋艺却比不上人家。

②重点词:沧沧凉凉:天气寒凉。

汤:热水。

句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和寒凉,到了正午却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27.《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谚语,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此句和本文的道理一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28.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

《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29.清曾国藩30.读书人恒心下等,劣等31.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分析】译文:知识分子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识见,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则绝对不甘心处于底层。

有识见,则知道学问是没有穷尽的,不敢以一点点所得为满足;比如用河伯的眼光看大海,用井底之蛙的角度来窥测天空,这都是没有见识的原故。

有恒心,则绝对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这三个方面,缺一都不行。

29.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出自清代曾国潘的《曾国潘家训》,中心思想是读书三要诀。

3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一、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解释的方法:(1)借助前后语境比如:“解素衣,衣缁衣而返”中的“素、缁”依据下文可以判断是黑白的意思。

(2)借助对称结构比如:要知晓“追亡逐北”中的“北”的意思,就要要结合“追、逐”字,它们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所以“亡、北”也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那么它们的语义相同或相近,因此断定“北”是名词,意为“败北的人”。

(3)借助相邻字词比如:“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中的“秩”字,可根据相邻的“俸”字推断是“官吏的俸禄”的意思。

(4)借助现代汉语比如:文言文中的“期行”一词,借助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不期而遇”,可以推断“期”是“约定日期”的意思,“期行”就是“相约出行”的意思。

(5)借助汉字字形等比如:“齐师伐我”中的“伐”,可以分解成“人、戈”,人拿着兵器当然就是“攻打”的意思。

二、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的也有很多,而且用法也不一而足,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文言文中的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比如: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二)表示递进关系。

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