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基础测评卷【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基础测评卷
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酝酿.(niàng)苍穹.(qióng)纷至沓.来(tà)
B.磅.礴(páng) 喧.哗(xuān)拾.级而上(shí)
C.警觉.(jué) 驰骋.(pìn) 和.颜悦色(hé)
D.驿.道(yì) 虔.诚(qián) 怒不可遏.(jié)
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黄河,仿佛一条盘桓在丝绸之路上的巨龙,从西向东狂舞而去。

古道漫漫,河水泱泱,这条曾经带领中国①翔于东方世界的巨龙始终低吟长叹。

黄河与丝绸之路这对经历了千百年时间洗礼的奇观,如今仍然和着西北汉子的欢唱声,见证着历史。

唐诗里的边塞、胡天、美酒、夜光杯以及羌笛、胡笳,都在丝绸之路上交②,而黄河,会一直用它时而③吼、时而浅唱的歌声,书写未来。

A.①翱②溶③撕
B.①傲②溶③嘶
C.①翱②融③嘶
D.①傲②融③撕
3.古诗文默写。

(共8分)
(1),君子好逑。

(《关雎》)
(2)黄发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自由游弋、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
是:,。

(4)景物描写是诗歌中经常运用的描写方法。

比如《蒹葭》开头的两句诗“,”;而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是这样写景的:,。

4.名著阅读。

(4分)
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理想主义光芒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英雄形象。

保尔在面对一系列的人生挑战时,不仅没有倒下,反而变得更加坚强。

(1)请结合保尔的成长经历,简要说说“钢铁”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2分)
(2)请举一个保尔式的著名人物并简述其事迹。

(2分)
5.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分)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

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都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主要表现是林冠内外的辐射、温度、湿度、降水和风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森林不仅使林内产生特殊的小气候,①。

林区附近地区,气温变化和缓,温度较高,降水增多。

由于森林能改变风向,减弱风速,阻滞沙土,起着防风、固沙、保土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②。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共8分)
材料一今年“五一”假期,八方游客畅游广安山水,领略广安魅力。

红色旅游景区小平故里景区接待游客4.4万人次,华蓥山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8万人次。

材料二今年4月30日,在广安华蓥市双河街道的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施工现场,200余名工人正在趁着晴好天气加紧施工。

这里有12家矿山企业、面积50公顷的矿区将在不久后变身4A级景区,游客在景区可实地全程体验矿工工作和生活。

材料三广安市前锋区会龙村坚持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文化元素、观光休闲元素,规划建设以桃园观光和越野赛车为主题的“桃园悦野”乡村旅游项目,完成桃园观光、餐饮基地、垂钓基地、露营基地等配套工程。

(1)请写出你从以上材料中探究出的主要信息。

(3分)
(2)结合语境补写句子。

(2分)
全国各地游客争相来到华蓥山,追寻,感受红色文化,饱览。

(3)学校将组织学生到市民广场观看“滑竿抬幺妹”表演。

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到达目的地。

(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共17分)
黄河一掬
余光中
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去看黄河。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

还未来得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

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

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河景。

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

一行八九个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

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

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

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

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

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

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

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

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

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

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的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

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
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从青海到黄海
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不可磨灭。

诗人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

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个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

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

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

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时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

我默默,只觉得不忍。

翌晨,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

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

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选自《余光中散文选》,有删改) 7.作者走向河岸时,看到的河景有怎样的特点?(2分)
8.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个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2分)
(2)女儿也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
..。

(2分)
9.作者说,这一瞬自己的“黄河一掬”“绝对值得”,为什么?(3分)
10.文章开篇写黄河的风沙,有什么作用?(4分)
11.文末“隐隐的水声”指什么?请概述并说明理由。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共11分)
拾馒头的父亲
①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

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的路子。

父亲欣然答应了,一来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可以顺便照顾一下我。

②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

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里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推饲料。

猪渐渐长大了,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个精光,买饲料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③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

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很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很好吗。

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地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即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

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到父亲头上。

④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

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增长。

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大家知道了,会嘲笑我。


⑤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

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才说:“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

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

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⑥1996年的冬天,班里要开家长会,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那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

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病了……”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冒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和同学被安排在隔壁的阅览室看书。

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
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冷得厉害。

父亲啊,你为何偏偏
..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是一个农民,偏偏
⑦散会后,老师被家长围在了教室门外,我们则进入教室等待学校的安排。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户外。

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

透过水汽朦胧的窗户,只见屋外雪花纷飞。

不远处的老梧桐树被大风吹走了几片枯叶,楼檐下方似乎还挂着几条冰凌,而他的黑棉袄上也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的父亲。

”一下子掌声雷动。

⑧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馒头和饭菜。

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⑨1997年的金秋九月,父亲送我到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

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

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

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12.文章第③段的“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中“我”烦恼的原因是什么?(2分)
13.结合语境,分析第⑥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3分)
父亲啊,你为何偏偏
..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是一个农民,偏偏
14.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3分)
15.简要分析标题《拾馒头的父亲》的作用。

(3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

(共10分)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采色形容①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②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③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节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 [注] ①形容:形状,形象。

②山松: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

③书记:书籍记载。

1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略无阙.处阙:
(2)虽乘奔.御风奔: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8.用“/”给语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