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建构主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 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 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 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 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学 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 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 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 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 义(认知理论学派)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 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 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 基(Vogotsgy)。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 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 框架或组织结构。
பைடு நூலகம்
由于目标是预先决定的,它往往被 提升而超越于或外在于教育过程本身, 从而使得课程目标与教学过程和学习经 验脱节,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在建构主义的影响 下,课程与教学得到整合,从而形成了 “课程教学”的新理念。
三、“课程教学”特点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忠实地执行既定的教学 计划和课程,教师即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计 划的忠实的执行者和课程的传递者,他们对课 程没有什么发言权;学生则是既定课程的学习 者,不容许对专家权威提出疑问,有的只是授 受和服从。 建构主义则认为世界的意义并非独立于主 体而存在,而是源于主体的建构。每个人都以 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的意义,因而对世界的理 解是多元的。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 构对世界的理解,每个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 义的建构各不相同,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
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观
一、建构主义的认识观和知识观
客观主义认识论认为客观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客观决定主观,如 意识、思维等;知识是对“客观实在”的真 实反映,是由客观决定的,因而具有真理性 和客观性;这种真理性的知识掌握在少数科 学家与专家学者手里,必然导致权威与服从 的关系。
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对客观主义的根本 超越。它否认物质决定意识,认为人的 心灵是真实存在的;知识是由个体建构, 在内部生成,是创生的;人与人在其中 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 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 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 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 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 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 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 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 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 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知识传播活动,是 教师对教材知识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 这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对教师来说, 课堂教学是教师知识的外化过程,教师通过一定 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的生成。对 学生来说,“他是依靠知识而获得教育的,这样, 他便成了他所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 极的知识接受者。”
二、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理 念 “课程教学”这个新术语是对以往课程与 教学观的超越,它的意思就是整合课程与教 学。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课程设置与教学过 程是两个独立的过程,这集中表现在泰勒课 程体系中。泰勒的课程设计深受工具理性的 影响,其基本内容是: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 些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 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 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