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础课程《心理学》强化训练试题 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市区)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
大学基础课程《心理学》强化训练试题 附答案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5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通过 与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______ 的关系。
2、高级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是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______和神经过程的______。
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______和______。
4、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具有两个特征:______和______。
5、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______和______的总合。
6、美国的心理学家______ 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7、散性思维的指标有:______、______和独特性。
8、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______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______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
9、气质是______现象,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______基础。
10、从______到______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记忆过程包括( )
A.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B.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语词记忆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再认、重现和记忆
2、( )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3、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个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方法是( )
A.个案研究法
B.观察法
C.定性研究法
D.定量研究法
4、“活泼好动”是下列哪种表现?( )
A.能力
B.兴趣
C.气质
D.性格
5、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6、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7、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8、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9、生活中所谓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反映了哪一种知觉印象的效应?()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刻板效应
10、某大学生既想自主创业,但同时又不想耽误学习,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
A.趋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1、在测验时,如果一个10岁的儿童通过10岁组的全部项目,还通过11岁组的两个项目和12岁组的一个项目,他的智龄是()
A.10岁6个月
B.10岁8个月
C.10岁10个月
D.11岁
12、已有的问题解决的知识经验与活动方式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是()
A.原型启发
B.概念形成
C.迁移
D.问题解决
13、遵从、认同和内化是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
A.形成阶段
B.转化阶段
C.习得阶段
D.修正阶段
14、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
A.l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15、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
A.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B.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
D.探索动机和操弄动机
16、需要层次理论提出的需要层级依次为()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学习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B.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C.生理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求知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D.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尊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7、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18、属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A.集中性与分散性
B.连续性与阶段性
C.平衡性与差异性
D.方向性与可逆性
19、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现成方案与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
A.常规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
C.直觉性思维
D.分析性思维
20、狭义的文化的核心是()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价值观及其行为方式
D.制度文化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知觉的恒常性:
2、记忆:
3、性格:
4、问题解决:
5、有意想象:
6、错觉:
7、情景记忆:
8、创造思维: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2、()“谈虎色变”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3、()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正迁移。
4、()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
5、()心境是一种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有时心境的产生是没有原因的。
6、()“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
7、()无意识水平,指个体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对外环境变化没有觉知的意识状态。
8、()复述是短时记忆保持的重要机制。
9、()“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的是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10、()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是在教学中运用知觉的理解性规律。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什么是意识?意识有几种水平?
2、什么是气质?气质类型的构成是什么?
3、什么是注意?注意具有哪些功能?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5、简述知觉种类。
6、意识有哪些特征?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1、简述动机的内涵及功能,举例说明动机强度与工作、学习效率的关系。
并结合个人经验,阐述个体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与作用。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沟通心理
2、平衡性灵活性
3、保持再现(或回忆和再认)
4、直观性概括性
5、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6、加德纳
7、变通性(灵通性)流畅性
8、1879 冯特
9、心理生理
10、出生 5、6岁
二、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A
2、A
3、C
4、C
5、D
6、C
7、B
8、D
9、B
10、B
11、A
12、C
13、C
14、B
15、B
16、B
17、B
18、B
19、A
20、C
三、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
1、知觉的恒常性: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相对微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形象仍然不变的特性。
2、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会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
3、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4、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
5、有意想象:又称为随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6、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7、情景记忆:是指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8、创造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
四、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对
2、错
3、错
4、对
5、错
6、对
7、对
8、对
9、对
10、错
五、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
1、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反映的高级形式,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其中语言和思维是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
意识可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它的不同水平反映了个体在某一时间内对自身活动及其状态的觉知程度。
在意识的调节与支配下,人的意识水平还可以具体划分为以下三种水平:无意识水平,指个体对其内在身心状态或对外环境变化没有觉知的意识状态;前意识水平,指人脑中所保持的经验或信息,可由需要时复现、提取而达到觉知的意
2、气质是指一个人典型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
气质类型的构成:
多血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具有外向性和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而且外部表现明显,反应速度快而不灵活;
胆汁质的人耐受性低而感受性高,不随意反应强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向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而不灵活;
黏液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明显内向,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而且有稳定性;抑郁质。
抑郁质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向,情绪兴奋高并且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和不灵活性。
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性是指
在一定时间内,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着一定的对象。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客观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指向和集中是同一注意状态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是心理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具有动力性。
它具有三个功能:第一,选择功能。
它使人在某一瞬间选择具有意义的、符合活动需要的客观事物,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
第二,保持功能。
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持续保留在所选择的对象上,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三,对活动的调节与监督功能。
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沿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并根据当前需要作出适当分配和及时转移,以此来适应瞬息万蛮的客观环境。
4、答: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5、根据知觉的分类标准不同,可把知觉划分为以下种类:
①根据在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活动,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视听知觉和触摸知觉等。
②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空间特性的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在空间位置移动速度的知觉。
③根据知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把知觉分为正确知觉与错觉。
错觉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主观歪曲的知觉。
6、人类意识概括起来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意识的觉知性,它是人类意识的最基本特征,指人对外界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事件的了解。
②意识的能动性。
它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意识的前进性。
③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人类意识是在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的.
六、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共10分)
1、答:
动机的内涵:动机是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例如,热时寻找比较凉爽的地方;饿时寻找食物并奔向有食物的场所;渴时寻找水源等。
这时,需要就成为人的活动的动机了。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很多学生为了出国参加“新梦想”的英语培训班,最后参加托福考试、签证面试等。
对于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是这些学生的需要,目标就是通过考试,通过签证面试,这就是他们参加英语培训班的动机。
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功能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如为了获得妈妈的赞扬而听话的小孩儿。
(二)指向功能动机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如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
(三)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当活动偏离目标时,动机就会将其调整回目标中来。
6月份的高考,考生们想要考上目标大学,这就是动机的激发功能;为了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复习,这就是动机的指向功能;当觉得自己很疲倦,想要放弃的时候,想到自己的目标大学,就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坚持下去,直到完成高考,表现出了动机的维持和调整功能。
人的性格和主要和遗传和环境有关,其中又以后天的因素为主,所谓遗传其实也是和环境联系的,我们有的时候和父母很象,是因为我们和我们的父母从小一起生活不自觉的模仿了他们的言行,还有父母和我的关系,我们家庭的气氛是否融洽,是否独生子女,出生顺序,家庭模式,父亲在性别分化上最重要的作用,还有学校对人的性格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啊,生活的集体啊,老师的言语啊,最后我们的社会对人的性格也有影响,社会道德啊,风气等等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家庭环境家庭被称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它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
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自然结构状况
(2)学习环境包括教师的教育态度、思想教育、校风、班风、体育锻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