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说课稿_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雪》说课稿
《看雪》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请同学们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
三、学生合作探究:
1、语词破译组:解决__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然后一生读一生译。

教师纠正不妥之处。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__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

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

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

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

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

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

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__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

__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__的特色。

五、总结__: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看雪》说课稿2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

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⑵把握__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⑵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__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__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__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看雪》说课稿3
大家好,我是09级4班张冲。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题目是《看雪》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对本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看雪》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述冬天的台湾省很难看到雪,而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为此,我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省、店、橱等10个生字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自主体会和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体会大陆和台湾的儿童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二、说教法
__内容和儿童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教学本课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性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1、在识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2、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合作探究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鼓励学生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学生一定能在互帮互学的基础上促进自身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

把以前对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二)观看图片,初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初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带着对北京的向往,再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生字,并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讨论。

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五)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听录音朗读、自由读、展示读、分小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导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出“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情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六)拓展活动
1、展示交流搜集的关于台湾的资料,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2、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五、说板书设计
看雪
北京台湾
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
《看雪》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
用文言词语。

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__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

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__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

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__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

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

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

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二)学法的点拨与指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
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

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

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师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四)质疑解惑: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

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五)精读课文。

体会写景的句子。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使学生进入情境。

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思考阅读:
1、__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熟读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课堂小结: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白描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看雪》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一、本课对主题的体现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经典小品文,鉴于本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以往在教授本课时主要就是以读书通文意为主,之后再简单了解下文中张岱的“痴”即可。

此次,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我再次认真研读了文件,并注意到了其中的几条精神:《改进意见》中要求语文教学“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
以及“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基于对此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总体目标定为:通过张岱的作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内心追求。

但这个目标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深,我又注意到了《改进意见》中的第五条:初中教学要“通过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以及第十一条“初中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这两条建议,决定选择张岱另一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根据内容及学生情况对文段进行了剪裁,降低了阅读难度。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

2.体会张岱所痴之景。

3.品读《西湖七月半》片段,进一步理解张岱的“痴”。

4.总结作品中所蕴含的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

我上交的教学片断是第3、4环节,我认为这两个环节相对最能体现此次的主题。

但其实1、2环节在本课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才能有效地进行后面的环节。

接下来我就主要说一下前两个环节的设计。

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俱绝”、“更定”、“独”,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张岱赏雪的独特及思考为何会有这些独特的行为。

接下来是体会张岱所痴之景。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张岱所痴之景所带来的感觉。

相比前一环节要难一些。

针对此点,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词从颜色、数量及性状来赏析雪景的特点,为学生体会雪景的感觉做一个铺垫。

再引导学生将此景想象成水墨画,学生即可感受出宁静与素雅等。

体会雪景的感觉是后面总结文人内心追求的关键之处,所以此处一定要将学生的感受引导到位。

在学生已经理解了__中张岱的“痴”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外文段的品读。

这一环节主要是换个场景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张岱的“痴”,同时还设计了学生自行想象的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意识。

但考虑到我们学生的程度较低,让其当堂写作较困难,所以就设计为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

让学生关注雪景及月景的共同点,以及张岱独特的欣赏方式,学生可以得出张岱是在追求一种自然、自由、宁静、脱俗的生活。

最后小结:古代有很多像张岱一样的痴人,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内心都是在追求这种自然宁静、超凡脱俗的人生状态。

最后我来说一下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在上课前我比较担心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会不会有难度,但从上课时学生的整体反应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张岱的那种自然宁静的内心追求,完成了教学目标。

经过此次尝试,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发现对于普通校中程度不高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时不必只是以教授文言字句的知识为主,我们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也许他们的体会不会太多也并不深刻,但我们也要想尽办法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试着增加他们的文化积淀。

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设计与思考,谢谢!
《看雪》说课稿6
[创意说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力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

所以我把品味__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__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法。

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__大意。

2、讨论分析法。

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__的美点
[教学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