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千湖之国-芬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芬蘭-政治發展
「民族建構」和「國家建構」-3
(4)二次大戰後: 1939年11月底,蘇聯趁納粹德國大舉侵略西歐 之際,派兵進攻芬蘭,芬蘭人民奮勇抵抗長達3個多月,博得 世人的同情與讚揚,卻仍於1940年3月12日被迫簽訂芬蘇條約, 將國土的十分之一割讓給蘇聯,史稱「冬戰」﹝winter war﹞。1941年6月,德蘇正式開戰,芬蘭乃為了收復失土, 參與了對德結盟的反共協定,與德國合作打擊蘇聯,史稱 「持續戰爭」﹝continue war﹞。1944年9月,德國敗退,芬 蘭又再度向蘇聯割地賠款言和。
<起始> 1919年的首部憲法便加入「半總統制」﹝semipresident﹞的憲政設計,大大別於其他斯堪地那維亞地區 國家內閣制的設計。
<它國比較> 大部分的東歐國家大膽轉換為總統制,只有少數堅持正統的 內閣制﹝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其他的國家比較務 實,保守而漸進地採取各種模式的雙首長制。
芬蘭-政治發展
芬蘭-政治發展
政黨的延革-1
分歧主因: 傳統的左右之分以外,少數族群的語言問題也是特 有的社會分歧
(1) 1919年以前國會中有瑞典人民黨,老芬蘭黨、少年芬蘭黨、 農民黨、社會民主黨、基督教勞工黨,芬蘭人民黨等七個 政黨。 1919年老芬蘭黨改組為國民黨,少年芬蘭黨改為進步黨; 1922年社會民主黨的一部份分為共產黨、基督教勞工黨, 以及芬蘭人民黨。1930年又成立一個小農民黨,不過隨著 二次大戰結束就洛寧(Tarja Halonen)
從政前為律師,1979年進入 議會。1995至2000年任 外交部長。2000年2月當選 為第11屆總統,3月1日宣誓 就職,成為芬蘭歷史上第一位女 總統。
芬蘭-女性治國
賈婷瑪琪 Anneli Jaeetteenmaeki
學法律出身。1994年至1995年 任司法部長,1996年以來為歐 洲委員會議會全會的芬蘭代表 團副團長。2000年,她進入中 央黨核心,任副主席。2003年 4月18日,芬蘭第一位女總理賈 婷瑪琪在赫爾辛基宣誓就職。
芬蘭簡介
【外 交】二戰後奉行積極的和平中立政策, 處理外交事務態度審慎,對大國特別小心, 1950年元月與中共建交,1990年四月我 國在芬設立代表處。
【國際組織】: 1948年加入國際貨幣基金會 。 1950年加入國際貿易組織。 1955年加入聯合國。 1995年加入歐洲聯盟。
芬蘭簡介
【教 育】 學制:
憲政制度-3
1994年前: 1.總統(選舉人會議 ) 有提名內閣總理及解散內閣之權、停止否決權、任免部 長和高級官吏的人事權,同時為軍隊最高統帥。 2.總理(總統指派)
1994年後: 引進法國第五共合總統直選制度,增強了總統的直接
合法性與正當性,透過人民直接的托付 ,總統個人得以在 外交軍事上擁有更多的主導權。並且讓一個由人民直接托 付授權的總統,能扮演超黨派、超族群,以國家整體利益 為依歸的國家元首。
半總統制
固然「半總統制」下的總統並非虛位的國家元首, 有其特定的憲政職權,但是這些職權若要充分發揮, 則端賴國會多數及內閣的黨派而定,如果總統與國 會多數黨的立場一致,或兩者之黨派屬性相同,則 向「總統制」傾斜,否則可能出現「弱勢總統」、 「少數總統」的局面,而向「內閣制」換軌
芬蘭簡介
【首 都】赫爾辛基(Helsinki),人口55.5萬人 (2000年12月)。夏季平均氣溫16℃,冬季平均氣 溫-5℃。
【國家元首】總統塔裏婭·哈洛寧(Tarja Halonen,女,社民黨人),2000年3月1日就任。
【重要節日】獨立紀念日(12月6日1917年)。 【政 黨】芬蘭是一個多黨制國家,主要政黨是社
芬蘭-政治發展
「民族建構」和「國家建構」
政黨的延革
憲政制度
芬蘭-政治發展
「民族建構」和「國家建構」-1
兩個整體框架 : (1) 「民族問題」﹝national question﹞是斯堪地那維
亞地區首當其衝的社會分歧;並且也是形成第一個象徵性 政黨的重要因素。就芬蘭而言,「芬蘭黨」﹝Finnish Party﹞於1870年代興起;而國內另外一群使用瑞典語的族 群則於1880年代組織「瑞典黨」﹝Swedish Party﹞。1900 年代,芬蘭黨分裂為自由派的「青年芬蘭黨」﹝Young Finns﹞與保守派的「老芬蘭黨」﹝Old Finns﹞。
民黨、中央黨和聯合黨。
芬蘭簡介
【歷 史】1581年起成為瑞典的一個公國。
1809年俄國、瑞典戰爭後,被俄國佔領並成為沙 俄統治下的一個大公國。 1917年10月革命後,芬蘭於同年12月6日宣 佈獨立,建立共和國。 1939—1940年芬蘇戰爭(芬稱“冬戰”)之 後,芬被迫同前蘇聯簽訂了向蘇聯割讓領土和約。 1941—1944年納粹德國侵佔前蘇聯後,芬參 與了對蘇戰爭(芬稱“續戰”)。 1947年2月芬作為戰敗國與蘇聯等國簽訂了巴黎 和約。
半總統制
【總統制】總統兼為「國家元首」與「行政首長」
【內閣制】內閣總理(行政首長)及閣員須對國會負責
【半總統制】 結合上述兩種體制為一的一種獨特體制。 上述兩種制度之間「換軌」:
(1)總統遊直接選舉產生 (2)總統擁有相當的權力 (3)內閣(總理)掌握行政權並向國會負責
半總統制
半總統制的八種組合及政治穩定級數
(Jaakko Kalela, 1996:43)
地緣政治: 芬蘭在地緣政治政治上的處境,讓芬蘭的憲政制度 的設計具備了與其他斯堪地那維亞國家不同的風 貌。
芬蘭-政治發展
憲政制度-2 半總統制
<淵源> 人民希望具有民意基礎的國會形成政府﹝推選內閣總理是最 具體的象徵﹞,但是又期待民選的總統能積極介入政務尤 其就國防、外交政策而言﹞。
芬蘭-政治發展
憲政制度-1
『In the extent of its efficiency and pluralism, the present system of foreign policy making has no counterpart in Finnish history or,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千湖之國-芬蘭
地理位置
芬蘭簡介
【國 名】芬蘭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inland,Suomen tasavalta)。
【面 積】33.8145萬平方公里。 【人 口】518.1萬人。芬蘭族占92.4%,瑞
典族占5.6%,還有少量薩米人(曾稱爲拉 普人)。 【語 言】芬蘭語和瑞典語均爲官方語言 。 【宗 教】85.1%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教 派,1.1%信奉東正教。
(2) 民族問題反映在社會經濟層面的左右分歧,首先不 是勞資之間的對抗,而是 城市﹝尤其首都附近﹞與鄉村之 間文化上的差異。不僅就生活型態有所不同,而且首都上 層精英也養成作大國統治階層的代理人,與鄉村的庶民有 極大的不同。赫爾辛基﹝芬蘭首府﹞的官僚體系,使用瑞 典語而不說芬蘭語;卻為俄羅斯的沙皇政權服務,即為最 明顯的例子
義務教育九年,高中、 高職三年大學五年、技 術學院系統包括二年、 三年及四年制。大學修 完三年課程可授予學士 位,修完五年課程可授 予碩士學位,進修博士 學位須再四年 。
芬蘭-簡介
【行政區】全國分爲五個省和一個自治區: 南芬蘭省、東芬蘭省、西芬蘭省、奧魯省、 拉畢省和奧蘭島自治區。
【政 府】總統為國家元首,每6年選舉一 次;1994年2月,芬蘭舉行首次全民 直接選舉總統。
【議 會】一院制,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立 法機關。由選民直接選舉的200名議員組 成,任期4年。
芬蘭-簡介
【司法機構】最高司法機關爲最高法院和最 高行政法院。最高法院由院長和19名法官 組成,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高行 政法院由院長和20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 政府機構和省、市(縣)機構的行政案件。 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的院長、法官以 及最高檢察長均由總統任命。
芬蘭-政治發展
政黨的延革-2
(2) 右派陣營的政黨有: 國民黨、進步黨、農民黨(中央黨)、瑞典人民黨。
左派陣營的政黨有: 社會民主黨、共產黨和小農民黨。
(3)芬蘭的極端左翼政黨(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工人黨): 相較斯堪地那維亞其他國家的共產黨而言,有較高 的得票率。Why? 蘇聯影響 ? 社會因素 ?
芬蘭-政治發展
「民族建構」和「國家建構」-2
歷史戰爭淵源: (1)1150年代: 即瑞典人的統治力量所伸及,於是芬蘭的沿海, 與亞蘭群島﹝Aland Islands﹞等地成為瑞典所建立的殖民地 (2) 1700~1809年: 18世紀漸漸成為俄國軍事窺伺的目標,前 後經過三次戰爭,結果終於歸於俄國所管轄,成為俄羅斯帝 國下的「大公國」﹝Grand Duchy﹞。 (3)1917~1920年: 1917年,俄國革命發生,芬蘭使趁於1917年 12月6日宣布獨立。當時芬蘭國內分為兩大派:一派是共產黨, 其武裝力量為紅軍﹝Red Guards] 1918年1月15日佔領了首府 赫爾辛基﹝Helsinki﹞,並於1月27日組成芬蘭人民代表政府 ﹝peoples’ Commission ﹞。另一方則為民主派,其武裝力 量為市民義勇軍﹝Civil Guards﹞,藉德國與瑞典之助擊敗 了紅軍。本來民主派欲迎德國的皇族為王,後因德國內部發 生革命而作罷,於是建立了共和政體。1920年10 月,芬蘭與 甫建立不久的蘇聯訂立了和平條約。
芬蘭-政治發展
憲政制度-4
2000年的憲政改革 : 1.蘇聯瓦解:外交威脅不再 2.歐盟與歐會: 3.總統與國會之間: 總統 Martti Ahtisaari 強調應参與 歐洲議會與歐盟,部分反對政黨則準備掀起憲改。 4.矛盾: 芬蘭人開始思考一個新的憲政安排。蘇聯的威 脅已成昨日黃花,總統是否要在外交政策擁有執行個 人意志的權力成為一個有待考量的問題。 5.結果:國會以175票贊成,2票反對的比例通過新的改革 法案。芬蘭的政體正式宣告向內閣制傾斜,總統則扮 演調和政治衝突,代表國家的角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