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阅读的误区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阅读的误区与反思
摘要:本文在新课标理念下对个性阅读进行了探究,指出了个性阅读教学中存
在的误区,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误区;反思
“个性化阅读”的提出为阅读教学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闷,成了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是值得欣喜的,但是也有部分教师
片面追求个性化阅读,追求课堂气氛活跃,导致阅读教学走入远离文本价值取向
的误区。
误区一:课堂上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课标》认为:语文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更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促进者。
学生毕竟是成长中的孩子,看问题难免幼稚、片面、表面化,这时教师的指
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阅读只会在表面、低水平上徘徊,很难走向深入。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面对学生
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化解读,要加以正确引导。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讲《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欣赏感悟
了文章中描写圆明园令人震撼的不可估量的价值的片断,然后播放了圆明园的视
频片断,最后出现一把大火,并声泪俱下地说:“可惜,这一切都被这一把大火烧了!”不少学生也落下了眼泪。
此时教师问道:“你想说什么?”
生1:我真想抽他们的筋,剥他们的皮!
生2:对那群强盗要一刀一刀剐,让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知道作恶多
端的后果!
……
师:同学们骂得真痛快!道出了我的心声,这样的一座园林毁在他们手中,
岂不令人愤恨!
案例中,从表面看,学生对英法侵略者嫉恶如仇,这固然没有错,也是文本
所要体现的价值导向之一,但学生的发言,不仅仅表现了他们的嫉恶如仇,也体
现了他们的年幼无知,我们的语文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若是如此这般,那与罪恶滔
天的英法侵略者有何区别,有过之而无不及吧?此时教师必须继续向下引导:“同学们,你们的心情老师可以理解,但请大家想一想,英、法联军为什么能烧毁我
们的圆明园?”学生的回答自然是:“因为我们落后,人家先进。
”教师进一步引导:“可见落后才会挨打,我们要想避免挨打的命运,就应该强大起来,你们都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你们准备怎么做?”学生肯定会回答:“我们一定会努力,让祖国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首,看谁还敢欺侮我们。
”教师再引导:“我们强大了是不是就
可以报仇了?是不是就可以欺侮弱小国家了?”教师在进一步向下引导:“国家与国
家之间、人与人之间该和谐共处,不可以以强欺弱,否则,我们也会成为被人唾
骂的‘英、法联军’。
”只有这样的引导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义感。
误区二:对一些文学经典的阅读指导,脱离作者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只
就文本本身进行所谓的个性化解读,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
一位教师在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感觉课文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风趣、优美吸引人的语言,平铺直叙的上课,课堂肯定会很沉闷,于
是就让学生提问题,其中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己”被打成那样为什
么不告状呢?”教师一看这个问题提的有创意马上抓住时机上了一节《孔乙己告状》
课,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讨论:孔乙己用什么理由告状?他会请律师写状纸吗?丁
举人将会有些怎样的反应?告状最终结果怎么样?一些问题,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讨论后教师让学生每人用笔自己虚拟一个法庭,将孔乙己告状的过程和结果
写下来,然后挑选了几篇场面生动、结局不一、过程特别的读了读,评了评。
从阅读课的角度去评价这节课,上的太离谱了。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
阅读,学生会阅读的标志是能准确的把握文本所传达的信息。
鲁迅的《孔乙己》
一文,通过对孔乙己服饰、动作、语言等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要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的人物形象,
他是被封建制度扭曲了的人。
作者之所以来写这么一个人物,意在批判封建科举
制度。
但《孔乙己告状》这节课中的孔乙己,他还是鲁迅笔下那个懦弱、麻木的
人吗?如果孔乙己有告状的意识和胆量,他就不是那个被扭曲了的孔乙己了,如
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孔乙己有告丁举人的可能,那个社会就不是被扭曲了的
社会了。
这样来上阅读课,学生如何学会正确的把握文本所传达的信息?这位教
师之所以会把阅读课上成这样,是因为忽略了作品当中反映的时代背景,只就文
本本身进行了个性化阅读,对文本的意义进行了漫无边际的衍生。
可见阅读文学
作品要知人论世,不是要远离作品写作背景孤立地进行解读和任意衍生。
误区三:“个性化阅读”即“批叛性阅读”,“个性”即是“反叛”,“反叛”即是“创新”,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却完全忽略了反叛的内容。
在讲《阿Q正传》时,教师提出了“你如何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问题,有学生说道:“我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使阿Q在精
神满足中忘却痛苦,是一种乐观的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师一听这个答案有新意,赞扬道:“有批判精神,我们就应该有这种批判权威,挑战权威的精神。
”
上述案例中,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已完全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文本中阿Q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就是愚昧无知、自欺欺人、麻木不仁,鲁迅对此持的是批判态度;可当我们的教师面对学生这样个性化阅读的结果时,不但没纠正反而给予赞赏。
笔者认为此时教师赞赏的只是“个性”行为本身,认为“个性”即是“反叛”,“反叛”即是“创新”,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却完全忽略了
反叛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倪文锦教授在谈到“多元感悟”与“个性化阅”时
指出:“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发表个人见解,不能走极端,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须的。
”可见个性化阅读是以尊重和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取向为前提的,并非要对文本任意曲解。
上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种种错误表现,其根本原因是某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缺
乏全面的、本质的理解。
所以,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准确领会课标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做到:尊重个性化阅读,但要以尊重文本为
前提;鼓励学生创新但不能对文本任意的曲解和衍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
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将个性化阅读和文本回归统一起来,只有这样,个性
化阅读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教师进修学校邮政编码:45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