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9课 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渡区金马中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
了解冷战的形成及其背景,理解两极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从这个阶段的特征出发,弄清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归纳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
能够使用课本中的图表等附件材料,论证文字材料中提出的历史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到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培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意识
教学重点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国家实力和彼此关系决定了各国的外交政策
易错点美苏冷战各个阶段的特点
易考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至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是什么?
答:二战
二战中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是怎样联合作战的?
举例回答
美苏在二战之间的关系如何?
这些国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各不相同,为何能联合起来?
——有共同的敌人;
二战结束后,世界反法同盟是否友谊长存呢?
——没有。

二战之后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也就是两极对峙的局面。

这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

〖新课教学〗
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

引用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战结
束后,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
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

拉清课文线索,了解基础知识点。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详细讲解
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分析美苏对峙的原因。

(战后美苏关系因为哪些原因而恶化)
1.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2.苏联力量逐渐壮大,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东欧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主要矛盾)
这些问题导致美苏之间战时的同盟关系不复存有。

对此,美国采取什么方式来对付苏联?
生:冷战政策
什么叫冷战?
“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

着重指出“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冷战是美国首先推行的政策,谁先发出了冷战的信号?1946年,铁幕演说丘吉尔说一幅贯穿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下来,铁幕东边的东殴国家受到哪个国家的威胁?
苏联。

铁幕演说实际号召西方国家干什么?
遏止苏联。

现在“冷战”的信号已经发出,美国如何推行冷战政策的?
1.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表示要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了反共、反苏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2.“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一项什么计划?(经济援助计划)援助哪里?(西欧)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也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最初对象是欧洲国家,后来为苏联、东欧各国所拒绝和抵制。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是协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但增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
1..“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的成立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讨论,掌握以下知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国杜鲁门政府攻势咄咄逼人。

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50年代,双方矛盾日益尖锐。

三、“冷战”局面的形成和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50年代,作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推行霸权政策,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攻势。

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

阶段时间特点美国领导

苏联领导人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
60年代初期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
势在美国
肯尼迪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
攻为守
尼克松勃列日涅夫
第三阶段80年代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
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
有限缓和
里根戈尔巴乔夫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

应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个阶段,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的一面。

紧张方面,突出的事实有: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解决,是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后才逐渐平息的,说明这个阶段的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处于上风。

同时也表明,苏联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争霸。

这个事件后,苏联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了两国新的激烈争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了高潮。

尼克松任美国总统,为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实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

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兵;70年代,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此时,苏联的实力得到迅猛的发展。

苏联不但建成一支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拥有数量多于美国的洲际导弹。

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苏联在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实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1979年12月出兵对阿富汗的占领,标志苏联的霸权政策发展到顶点。

3、80年代的美苏关系,苏联因为长期与美国争霸,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苏联丧失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

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控为中心的世界缓和战略。

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并实行了中苏关系正常化。

1981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态度。

从70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所以,美国也同意有限的缓和。

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引导学生概括“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

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走向。

启示:1.经济实力决定一切,提升综合国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2.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倡导世界和平
3.增强国与国之间的对话,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间的分歧,携手共建和谐世界
〖课堂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苏冷战,1946年3月,在杜鲁门的陪同下,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遏制”苏联的“冷战”开始。

【板书设计】
一、“冷战”
1.序幕: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2.表现:
政治—“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开始)
经济—马歇尔计划出台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北约)
华约建立,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二、美苏争霸
1.表现: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拥有战略优势
20世纪60-70年代中:苏攻美守
20世纪80-年代:美国态度强硬,苏联全面收缩
1989,苏联从阿富汗撤兵,美苏争霸基本结束
2.影响:使人类面临核战争的威胁,并造成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动荡练习反馈详见课件
学法指导以讲为主,讲练结合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