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墓 明中都皇陵之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之墓明中都皇陵之谜
父母之墓明中都皇陵之谜
当年家境赤贫,只能草草将自己的父母随便一埋,现今当上了皇帝,朱元璋的心境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人子就得讲究孝道,他决定为父母修建规格极高的陵墓。

32对石像生在数量上超过了任何一座帝陵,风格上仿照唐朝,继承宋元,气象恢宏,肃穆森严。

在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在老家安徽凤阳营建过一个都城——明中都。

洪武二年(1369)九月,他下诏以凤阳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

城址选在临濠西20里凤凰山的南面。

城垣宫殿初具规模,朱元璋决定迁都南京,所以工程全部停止,以后日渐荒废,中都也就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明中都宫殿城垣遗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它的规模并不亚于明朝的南、北两京,甚至有些方面还在两京之上,对理解南北两京的建筑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中都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在安徽凤阳县明中都城西南方向。

朱元璋的父母是安徽凤阳人,家境赤贫,没有土地,后来这个地区瘟疫流行,不到20天,朱元璋的父母相继死去。

因家贫没有钱买棺材,朱元璋和他的兄长抬着父母的尸体草葬山莽。

传说两人快到山麓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只好放下尸体避雨村寺。

不可思议的是,第二天拂晓朱元璋和其兄想去为父母落葬时,见父母尸骸之上已是土堆高耸。

朱元璋称皇帝的第二年,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他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在父母坟墓上修建皇陵。

刚开始营建时,想想当年是草草安葬父母的,连一口棺材也没有,所以打算改葬。

有方士对朱元璋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不可改葬,因为就是有了这块宝地,朱元璋才得到其父母的保佑,登上了皇位。

于是决定积土厚封,使其高大成为岗阜,按帝王规制尽量完备。

洪武八年罢建中都后,他用中都余材营建父母之陵。

到洪武十二年,皇陵
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陵冢南有丘陵绵亘,北临滔滔淮河,东西二隅地势逐渐内低。

皇陵头枕山峰,足登淮水,犹如仰卧在巨大的躺椅之中。

陵园规模宏伟,园内有大量精湛的碑石雕刻,其气势不亚于明孝陵和十三陵。

中都皇陵建筑的朝向历来是一个谜。

一般的陵墓总是背山面水或是朝南的,而皇陵则是朝北,而且道路还略带歪斜,使人百思不得其解。

一些学者推测,这是由于中都城垣宫殿在皇陵的东北方,为了面向中都,大门只好朝北开,道路也东北向了。

为了使皇陵与中都城连为一体,皇陵的三道城门都是以北门为正门,而皇陵也因此是坐南朝北,神道与神路置于陵墓之北。

从中都南门往西南方向,一条松楸交映的5公里大道直达皇陵的北门。

进入北门以后,又是一条松柏夹道的神路通向皇陵。

经过一重又一重的红门、红桥、棂星门、御桥,路旁排列着长长的32对华表、石人、石兽等仪仗队,气氛庄严肃穆。

32对华表和石人、石兽仍保持完好,在砖城的北门内自北向南排列着。

它们的顺序是:麒麟2对,狮子4对,虎4对,华表2对,马和引马者6对,豹4对,羊4对,文臣2对,武臣2对,内侍2对。

如此雕刻精美的石刻,在历代帝王墓中是十分少见的,皇陵石刻几乎是现存帝王陵墓中数量最多的一座。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大肆铺张?汉代陵前石刻甚少,唐代仅高宗武则天乾陵稍多。

宋代陵墓石刻虽多,但也没有达到这个数量。

元代帝王埋葬是不起坟头的,地面上没有任何石刻存在。

即使石刻较多的明、清帝王陵,也仅12对或18对,仍与皇陵相去甚远。

一些人认为,朱元璋上台后,难以忘却当年的贫贱困苦生活,父母死了,“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所以他要用超乎异常的规格来纪念父母。

这些神道雕刻体形高大,雕工精美,都是用巨大的青石细细雕琢而成的。

其中石马是群雕中的佳作,石马背负锦鞍,昂首嘶呜,鬃毛披动,形态逼真。

据说,南来北往的马匹,远远望见石马,总是挣脱
缰绳跑到石马跟前欢跳,说明雕刻技巧十分高超,可以假乱真。

它们虽是洪武初期的作品,但是雕刻的工匠还是元代人,具有元代的艺术风格。

陵园里的石碑今剩“皇陵碑”和“无字碑”两通,气势壮观。

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均高6.87米,分别由螭龙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

洪武二年(1369)修建皇陵的时候,朱元璋立了一块大碑,想要写一下他父母的情况和他自己的历史。

他惟恐一些词臣为了奉承他,篡改他家的历史,就亲自撰写了提纲,然后吩咐翰林侍讲学士危素撰文。

危素文章写出后他仍不满意,最后只好自己动手,亲自撰文,文成后重建了皇陵碑,叫江阴侯呈良督工刻上。

碑文叙述了他的家庭出身、本人经历以及参加起义军,东渡大江,建立明王朝的峥嵘历程。

文字通俗易懂,感情真挚浓烈。

皇帝亲撰碑文,在历代帝陵中也是不多见的。

模仿前代帝陵立无字碑的做法,皇陵前也有一块巨大的无字碑,后人推测朱元璋的用意大概也是寓意自己祖辈功德无量,难以用语词表达。

今碑已断为三截。

明中都皇陵是明朝第一座帝王规模的陵墓,其豪华侈丽的规制继续了汉唐两宋的传统,开创了明清时代的新风格,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