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市巴里营子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市巴里营子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随车老人
田洪波
车至陆家营站,老人如期而至。
老人胡茬上挂层白霜,两手不停搓摸在一起,看来身体被刺骨的寒风穿透了。
售票员兰姐只好把已经跑到喉咙里的话咽了回去。
她只是和司机会意地对视一眼。
老人缓过一丝僵冷,掏出随身携带的优待证冲兰姐晃了晃,兰姐懒得理,心情复杂地看窗外闪过的街景。
老人六十多岁的样子,微胖。
每天,他都会从陆家营站上车,然后坐至终点,再从终点坐到起点,如此几个循环。
一路上总没话找话与人搭讪。
很少有人理老人。
乘客的戒备心都较高,特别是上学的孩子,不仅不理睬老人,相反表现出极大的厌恶之情。
美女就更不用说了。
只有少数老人愿意理他的茬,时间又常很短暂。
起始,老人一个劲儿冲兰姐笑,兰姐心里默认他不是神经不正常,就是老不正经,会狠狠回老人一个白眼。
后来每次上车,老人都习惯使然地冲兰姐笑,兰姐才明白他是在讨好她。
兰姐不感冒这种讨好,照样没好脸色。
兰姐不喜欢车上有人把视线关注在她身上,这使她工作起来常常心不在焉。
有几次车上很挤,老人没找到座位,他一只手费力地拉住吊杆,另一只手不自在地不知放哪里好。
兰姐偷瞄他,发现他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姑娘身体帖得很近,兰姐的鄙夷之情表露无疑。
她大声提醒大家注意车上的咸猪手。
有乘客会意地笑,老人尴尬得满脸通红……
兰姐没怀疑过自己的判断,如今的咸猪手可不分什么年龄,心理变态的人太多了。
也不知何时起,老人与一位年龄相仿的老太太拉呱上了,话题主要集中在她手里拎着的蔬菜上。
兰姐推测老人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试想,正常人会像他这样公交车坐个没完?有那时间,有那闲情逸致,干点什么不好?下下棋,锻炼锻炼身体,再不济看护一下孙辈儿什么的,都比这么无聊透顶强啊!说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干似乎有些冤枉他,可他分明无法让人待见啊!
兰姐离开座位喊,最近社会治安不好,大家提高警惕啊!然后从车前身走到车后身,再折返回来。
老人错鄂的一副表情,司机虽然手把着方向盘,身子已笑得弯成虾状了。
很多乘客不明就理,夸张、疑惑、惊悚,什么样儿都有。
老太太似乎听出一点弦外之音。
她不言语了,老人一时也没了智慧。
两人尴尬地坐着,到西大桥站点时,兰姐说,大娘,你到站了,该下车了。
老太太会意,这是让她提前一站下车啊,提前就提前吧,肯定是为她着想。
看来姑娘熟悉她这个老乘客。
老太太也没打招呼就下车了,车上一时静了下来。
老人左看看,右瞅瞅,默默咽了口唾沫。
后来他起身给一个老哥让座,对方心安理得,让他拉呱几句的热情迅速消退。
老人继续呆在车上,起点到终点,终点再到起点。
期间与人聊过几次,都不尽兴。
后来,老人盯住一个瘦老头,大声喊出他的名字:严东顺!真的是你吗?
叫严东顺的老头愣住了,半晌才回过神儿来。
他激动地抓住老人的手:老战友,刘喜强?!两人惊喜莫名,眼里都涌上了泪水。
然后,两人端详对方,顺理成章地坐在一起,打开了话匣子。
兰姐觉得这是一个太大的意外。
想着自己对老人的猜想,兰姐不好意思了。
从他们断断续续的谈话中,她知道老人是被儿子接到这座大城市享福的,可他十分寂寞,总想找人说话。
邻居们白天都忙,也没人愿意与一下乡下老头聊天儿,他这才把时间打发在89路公交车上。
兰姐自责起来。
她在心里埋怨老人的儿子,只知把老人接到城里,却不能打开他的心结,甚至对老人出现的状况一无所知。
兰姐瞅了眼司机,司机复杂着表情摇头。
兰姐犹豫片刻,拿起两瓶矿泉水走到老人身边,微笑着递了过去。
老人接过水瓶,愣了半天,眼里又有泪花闪烁。
兰姐避开老人的目光,急速走到车前窗,望着闪过的街道和匆匆的行人,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家中同样孤寂的母亲。
要不要把老人介绍给母亲认识?兰姐被自己的这个想法吓了一跳。
(选自《百花园》2014年5期)
16.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售票员兰姐只好把已经跑到喉咙里的话咽了回去。
(2)老人接过水瓶,愣了半天,眼里又有泪花闪烁。
17.请结合文中随车老人的遭遇,探索小说的主题。
(5分)
18.试结合“兰姐”的身份(职业)、性格、与老人的关系等,分析作品以“兰姐”的视角来写的妙处。
(6分)
参考答案:
16.答:①表现了兰姐看到老人到来的厌恶(想要阻止),但看到天气寒冷又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
②表现了老人对一贯厌恶提防自己的兰姐突然送水给自己这一行为的惊讶和感动。
(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
17.答:小说通过写随车老人被儿子接到大城市后乘车的遭遇,反映了现代城市的老人孤独寂寞的精神生活的状态,表达了希望人们要关心老人精神生活的思想。
(也可以答:由老人乘车遭受冷遇和怀疑,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不信任,表达了希望人与人之间更多关爱与信任)(5分,概括内容2分,分析主题3分。
意对即可)
18.答:①兰姐的身份是公共汽车的售票员,她在车厢内有更大的自由,以她的视角写,便于读者直观、全面透彻地了解车厢内的情况,特别是随车老人的境况。
②性格上,兰姐热心、爱憎分明、敢说敢为,以她的视角写,能直接反映人们对随车老人的不解、提防、鄙夷以及同情理解等复杂心理。
③兰姐和老人不相识、不了解,读者和她处于同一起点,同样的陌生感,以她的视角写,让兰姐引导我们由远及近、由陌生到熟悉去了解随车老人,情节发展更显得自然真切、顺理成章(条理清晰)。
④兰姐自己的母亲和随车老人的境况相近,以她的视角写,更能真切地表达对老人的遭遇的理解、同情和关心,深化作品的主题。
(6分,每点3分,意对即可)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
"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
所以,博弈论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
假设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
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
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
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
检察官给出如下条件: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
但是,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
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
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
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
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
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
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
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
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
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
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囚徒困境”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也叫“纳什均衡”①。
“纳什均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
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中屡见不鲜。
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注】①纳什:世界著名博弈学大师。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博弈论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B.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囚徒困境”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C.“纳什均衡”是每个局中人自己选择的最优策略,是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
D.“纳什均衡”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
从实质上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11.下列关于“纳什均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是一个"纳什均衡"。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
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互相平衡,从而进入"纳什均衡"。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跳楼价","血本甩卖"的字眼。
价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
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
谁都没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12.请简述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囚徒困境"原因。
(3分)
参考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那些生命里干涩的香
李丹崖
常常想起炒面的味道。
我所说的此炒面,非彼炒面条,而是炒面和成的糊。
是把面粉放在擦干的锅里,以小火炒至泛黄,盛出来,然后放上糖,用沸腾的开水冲泡,使劲搅拌,炒面的甜香就飘满整个屋子了。
我曾一度好奇,这样的面为什么能这样香?后来,老人们告诉我,这样的面被榨干了水分,剩余的都是糖分了,能不香吗?现在想想,小时候,缺少零食的我们,能吃上一份“干香干香”的炒面,就很不错了。
我喜欢贴近一根稻草闻它的香味,因为,它的躯干内潜藏着一股成熟的气息,有一种干涩的香。
这种香,一度让我想起一个历经磨难的人的隐忍和刚毅,以及穿越苦难后灵魂的丰腴馨香。
我还喜欢闻面粉新磨出来后,留下的麸皮的香。
在农村,麸皮是被当成草料喂牲口的,小时候,我去给牲口撒草料的时候,总喜欢抓起一把麸皮放在鼻孔前,狠狠地闻上一阵。
有时候,用力过猛,直闻到满鼻孔都是,那种呛人的味道啊,尽管满眼是泪,但鼻腔里的颗颗粒粒也是香的。
我一直认为,所有干涩的东西,其间都包含着隐忍的成分。
一个不懂得隐忍的人,只会像那些雨天
里的青菜,早早地就霉变腐败。
而一个懂得隐忍的人,他的心性,就像添加了盐,能脱去一切虚空的水分,留下的全部是精华。
这又多像腌制咸鱼的过程。
一条条一生都在水中度过的鱼,只要一离开水,要不了多少时间就会变糟变臭。
然而,撒上了盐就不同了。
水一见到盐,全都有自知之明地溃逃了,只留下海滩上竹筛子里带
着腥香的鱼干,很能撩人胃口。
自然界的塑形术也真奇妙,它喜欢给许多散发香味的食物以干涩的面容,例如核桃、葵花子、板栗、花生等,这些食品坚毅、饱满,多像一个个历经坎坷却没有动摇的心,多像一个个硬汉。
这个世界上,能称得上干涩的人并不多。
你看看那些寺庙里修行的高僧,他们的形体看起来是清瘦的,每每旅游的时候见到他们,我的脑海
里总浮现出核桃、开心果等果仁状的东西,这种想法连我自己也觉得很奇怪,可能是很少有得道高僧体态臃肿吧。
然而,他们的面容却很丰盈,如同一面湖,接到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春水。
这些高僧,洞悉世间的一切事物,所有的纠结在他们这里都变成了一条直线,所有的模糊与混沌到他们这里都变成了无限的清明。
我们说,这种人,也是榨干了生命的水分,留住了生命的糖分,有一种从灵魂深处透射出来的干
涩的香。
干涩往往穿着很朴素的外衣,甚至是衣衫褴褛。
对于圆滑变通来说,恪守原则是干涩的,但是,这样的恪守却是为了更多人的公平;对于花言巧语
来说,诚实是干涩的,但是,没有一个人不渴望别人对自己诚实;对于浪漫的玫瑰来说,一朵野菊是干涩的,但是,谁能说野菊的香比不过脂粉气的玫瑰呢?对于夸夸其谈来说,有一说一是干涩的,但是,现代
人多喜欢直奔主题啊!
干涩并不是干瘪。
干涩是一种智慧升华后的状态,是生命的结晶。
这样一种状态要我们做一个纯
粹的人,清醒的人,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一个活色生香的人。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作者之所以写炒面,是为了引出下文,为了引出他要写的对象——“干涩的香”
B、在作者看来,一个懂得隐忍的人,能脱去一切虚空的水分,留取全部的精华,从灵魂深处散
发出一种干涩之香。
C、作者看到庙里的高僧就会想到核桃、开心果等果仁状的东西,是因为它们都很坚硬、有骨
气。
D、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平凡事物写起,如炒面、稻草等,然后写到高僧,由物及人,由实到虚。
E、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写“干涩的香”,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17.文章前三段的叙述有什么作用?(4分)
18.文章语言很有表现力,请赏析文中划线的两个语句。
(6分)
(1)一个不懂得隐忍的人,只会像那些雨天里的青菜,早早地就霉变腐败。
(2)对于浪漫的玫瑰来说,一朵野菊是干涩的,但是,谁能说野菊的香比不过脂粉气的玫瑰呢?
19.文章的标题是“那些生命里干涩的香”,请你概括文中“干涩的香”的多层含义,并说说你认为怎样才能有这种“干涩的香”。
(6分)
参考答案:
16.(4分)
C、E(C因为并不是因为它们都很坚硬、有骨气,而是因为它们都有着一种“干涩之香”;E文章中没有夸张修辞。
17.(4分)
从内容上说,炒面被榨干了水分,只留下了糖分,所以“干香干香”的;稻草的躯干内潜藏着一股成熟的气息,有一种干涩的香;麸皮也是干涩的东西,有着呛人的香味。
作者在前三段叙述中,表明自己对生活中干涩的香的喜爱。
(2分)从结构上说,作者写炒面、稻草、麸皮等是为了引出下文对生命中隐忍、刚毅、纯粹等精神的赞美。
(2分)
18.(6分)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不懂得隐忍的人比作雨天的青菜,形象地写出了其易于变质的特点。
(2)运用对比、反问修辞,把玫瑰和野菊对比,突出了干涩往往穿着很朴素的外衣,但它干涩的香依然动人。
(没有分析不得分)
19.(6分)
第一问(3分),答案示例:“干涩的香”指一些干燥之物散发出来的香气,如炒面等;也指历经磨难的人的隐忍和刚毅,以及穿越苦难后灵魂的馨香;也指一种智慧的升华或者生命的结晶。
第二问(3分),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撇去世俗的浅薄、人性的懦弱、对功名利禄的追逐等(答舍弃“圆滑变通”“花里胡哨”“夸夸其谈”等亦可);保留坚毅、从容、清醒,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一个保有本真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
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
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始为姓名。
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
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
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
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
名僧高士,谈宴终日。
貌寝,口吃而辩。
闻人善,若在己。
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
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
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
著书甚多。
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①,击林木,弄流水。
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当时以比接舆②也。
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
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
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
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
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
扬子中泠水,又殊绝。
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
”茶毕,命奴子与钱。
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
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
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
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
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
”
集并《茶经》今传。
(选自《唐才子传·陆羽》)
注:①犊鼻:即犊鼻裤,围裙,一说指短裤。
②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佯狂避世。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愧一事不尽其妙尽:穷尽
B.貌寝,口吃而辩寝:丑陋
C.羽野服挈具而入挈:提着
D.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究:追究
8.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世人对陆羽才华赏识的一组是(▲)(3分)
①育为弟子②闻人善,若在己③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
④穷歌诗之丽则⑤今二妙千载一遇⑥辕门当节钺之重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羽出身不详,为自己取名,可见其有志节,曾做过优人的老师和僧人。
他生性诙谐,有魏晋风骨,还精通歌诗,有诗集流传。
B.陆羽一生中与智积、桑苎翁、李季卿、皇甫冉等人关系密切。
能言善辩,言论不凡,后来陆羽去越地时,皇甫冉曾写序相赠。
C.陆羽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
影响广泛,备受推崇,后又著有《毁茶论》。
D.陆羽流连山水,行为自由,常常敲打林间树木,戏弄河中流水。
还曾在溪边修建房舍,闭门读书,与高僧贤士交好,有山野隐士之风。
10.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
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3分)
译
文:▲
▲
(2)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当时以比接舆也。
(4分)
译
文:▲
▲
(3)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
(3分)
译
文:▲
▲
参考答案:
7.D(究:推究)
8.C(①是禅师智积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来养育;②是说陆羽听说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⑥指越地重要的军事地位)
9.B(“桑苎翁”是陆羽的自称,且李季卿与陆羽关系密切,文中也无依据)
10.(1)天宝年间,官府任命陆羽为优伶的老师,后来他逃走了。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品行高洁而行迹污秽”的那种人。
(其中“署”“遁”“洁其行而秽其迹”各占1分)
(2)有时他独行于旷野之上,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
当时的人们都把他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
(省略句,补出主语“他”1分,“裴回”通假现象1分,“以”1分,语气通顺1分)
(3)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客人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尊陆羽的塑像。
(“鬻”1分,“陶”1分,句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陆羽,字鸿渐,人们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
当初,竟陵的僧人智积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来养育。
这个婴儿长大以后,不愿意跟从智积削发为僧,就用《易经》为自己占卜,卜得《蹇》卦中的《渐》卦,卦上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他才用陆羽做自己的姓名,鸿渐作为自己的字。
陆羽有学问,他只要有一件事没能做得尽善尽美就会感到羞愧。
他生性诙谐,少年时与优伶们混在一起,撰写了上万字的《谈笑》。
天宝年间,陪羽被官府任命为优伶的老师,后来他逃走了。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品行高洁而行迹污秽”的那种人。
上元初年,陆羽在苕溪边上修建了房子,闭门读书。
还与有名的高僧和隐士相聚,整日喝酒聊天。
陆羽相貌丑陋,说话结巴,却很善辩。
他听到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
与别人定好的约会,即使虎狼当道也会如期前往。
他自称“桑苎翁”,又号称“东岗子”。
他精通古调歌诗,兴致极为安闲高雅。
著作很多。
他驾着小舟在山寺间来往,总是头戴纱巾,脚穿草鞋,身穿粗布短衣,腰系围裙,敲打着林间树木,戏耍着河中流水。
有时他独行于旷野之上,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
当时的人们都把他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
陆羽与僧人皎然是最好的朋友。
皇上曾下诏任命陆羽为太子文学。
陆羽嗜好喝茶,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被当时的人称为“茶仙”,天下人由此逐渐懂得喝茶了。
卖茶的店家用瓷土陶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客人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尊陆羽的塑像。
当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任宣慰使,他喜欢喝茶,知道陆羽的名声,就派人召陆羽来。
陆羽身穿农夫的衣服提着茶县进入衙门,李季卿说:“陆先生精于茶道,名满天下,此地扬子江的中泠泉水又极为绝妙,如今二妙碰到一起,千载难逢,陆先生不可错过这个机会啊。
”喝完茶,李季卿命令家奴付给陆羽茶钱。
陆羽为此感到很羞愧,改著《毁茶论》一篇。
陆羽与皇甫补阙友善。
当时尚书鲍防在越中,陆羽前往依附他,皇甫冉写《序》送给他说:“君子推究儒、佛二家的名理,穷尽诗歌的丽则。
遥远的别馆,孤单的岛屿,有船通行的地方就一定要去;有鱼梁钓矶之处,可随意前往。
那越中地方是著名的山水之乡,军门又承担着朝廷节钺的重任。
鲍长官是了解先生爱惜先生的人,会对先生解衣推食,倍加关照,先生此去怎能是仅仅品尝镜湖的鱼,赏若耶溪的月而已呢?”
陆羽的诗文集和《茶经》一书流传至今。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