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第八单元 第15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配套课件 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页,共27页。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xiāo zhǎng) 1.家庭手工业: (1)特点:家庭手工业与____农__业结(n合ón。g其yè)产品多供自己消费
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jìnrù)市场。 (2)评价: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技术落后,生产
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唐宋 时期出现了雇募工匠;至明代前期____官__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
4.影响(yǐngxiǎng):
(1)积极影响: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了中国精耕
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yāoqiú),
有利于(经2)消济极发影展响和:社小会农进经步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
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续表)
陶器
中华先民创造闻名于世的陶器工艺,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 成就
陶
1.东汉晚期和南北朝时期已烧制出成熟的青瓷、白瓷。
瓷
2.隋唐时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业 瓷器 3.宋代景德镇成为“__瓷__都____”。
4.元代开始进入___彩__瓷___生产时期。
5.明清: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第五页,共27页。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jīngjì)的基本特点 (1)精耕细作:借用牛力耕田(ɡēnɡ tián)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
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nóngyè)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2)小农经济:
产生
春秋时期
条件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___私_有__土__地__的出现
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__家_庭___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 方式 业相结合;“_男__耕__女__织___”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
第二十页,共27页。
(续表)
2.从“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
的主导”可理解到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从
描述和 阐释事物
“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可理解 到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根 据“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知在工场手工业出
现了雇佣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
劳动工(1具)原(l始áo社dò会nɡ:ɡō_n_ɡ__jù_)_主_要__是_是耒原、始耜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2)春秋战国:出现借助___铁__农__具_和___牛__力_的耕作方式,农
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唐代:___曲__辕__犁_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4)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____筒__车等。
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自然
经济是封建制度存在的基础,它的牢固(láogù)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十六页,共27页。
二、三种形态(xíngtài)的古代手工业
1.概念和地位: (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zhèngfǔ)直接经营的手工业,直到明代前期, 都占据(zhànjù)着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第二十一页,共27页。
பைடு நூலகம்
考点(kǎo农d业iǎ的n)主要1 耕作(gēngzuò)方式和土地制度
1.(2013 年重庆文综)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
产有生的(ch田ǎns制hēn。g),”经在历隋这唐一的均“田制田,制是中”国下历史( 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点之一
优点:农民勉强__自__给__自_足___;生活比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
评价
缺点:规模狭小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是近代以来阻 碍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
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六页,共2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和思想文明都是建立在经济(jīngjì)文明的基 础之上的,故古代中国的经济(jīngjì)发展,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基础和 源泉。
①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繁荣,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大量进入
市场。
②到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了___雇__佣_劳动关系。
第十三页,共27页。
一、全面(quánmiàn)认识小农经济 1.形成原因: (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22.)封地建位(f:ēng小jià农n)经土地济所(x有iǎo制nó的n确g j立īn。gjì)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 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第九页,共27页。
三、手工业成就
金 属 冶 炼 术
青铜 1.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___春_秋__末__期__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时代 2.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
1.出现: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铁器 2.冶炼燃料:汉代开始用___煤___做燃料;南宋末年开始用___焦__炭___ 时代 冶铁。
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动力革命。铁犁牛耕是中 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灌溉工具的进步(jìnbù),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农 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指满足自家 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 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fēicháng)艰难。
2.手工业的发展。
【1.课知标道要古求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zhìdù),了解古 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 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四页,共27页。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shēngchǎn)模式的形成
1.从耒耜到曲辕犁
刀耕火种(dāo gēng huǒ zhòng)
据。
第二十四页,共27页。
考点(kǎo 手di工ǎn业) 的2 发展(fāzhǎn)
1.(2013 年福建文综)《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
入工匠后,不得(bu de)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
年 作;者车传路家、乐技器。之”工,这三表年明;唐平漫代刀工矟匠(长(矛)之工,二年)……教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织业成为新兴部门。 2.技术:元代__黄__道__婆__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能 同时纺出三根纱。 3.中心:__松__江__(s在ōn元ɡ ji明ān时ɡ) 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4.成果:明代后期,__棉__布__取代丝、麻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上古时代就学会(xuéhuì)养
第十页,共27页。
A.商代遗址中出土(chū tǔ)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选D。《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期
的人物,B、C 两项可以排除;牛骨的出土(chū tǔ)不一定说明牛耕的出
现,A 项排除。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备象形,是最有利的证
3.作用:铁农具广泛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丝织 技术
1.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2.汉代丝绸外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__丝__国____”的称号。
3.唐代发明了___缂__丝___(k技è 艺sī)
纺
1.条件: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棉纺
织 业
棉纺 织技 术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的手工业,春秋战国产生 之后一直缓慢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在部分行业超过官营手工 业,占据主导地位。
(3)家庭手工业:以家庭纺织为主,是农业的副业。
第十七页,共27页。
2.对比(duìbǐ):
比较项
经营方式
产品
官营手 官府直接经营,进行 主要生产武器和供 工业 集中大作坊生产 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第七页,共27页。
二、中国(zhōnɡ ɡuó)古代土地制度
1.演变趋势:
井田制
((12))商春周秋:(ch国ūn王qi所ū)有:的井贵田族制土瓦地解所。有制——________。 (3)春秋战国(chūn qiū土zh地àn私ɡu有ó)制:______________确立。
2.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君主私有土地、 __地__主__私__有___土__地_、自耕农私有土地。
必修(bìxiū经)Ⅱ济成长(chéngzhǎng)
第八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nónɡ ɡēnɡ)
第一页,共27页。
第二页,共27页。
第15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shēngchǎn)模式的形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三页,共27页。
【考纲扫描(sǎomiáo)】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zhìdù)。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第二十二页,共27页。
解析:选 D。均田制规定国家向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授予田 地,不是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均田制下土地不能自由买卖; 农民除了向国家缴纳赋税(fùshuì)之外,还需要承担徭役。A、B、C 三 项错误,故选 D 项。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2.(2012 年广东文综)有学者(xuézhě)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 耕,对他最有利(yǒulì)的证据是( )
民营手 工业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 民间私人经营
费的产品
家庭手 工业
农业的副业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 缴纳贡赋使用
流通方式 不流通
流通 很少进 入市场
第十八页,共27页。
►史料(shǐliǎo):
材料(cáilià明o)初一,瓷都景德镇有官窑(ɡuān yáo) 58 座,资金充足,设 先进,民窑不过 20 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 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 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 6 座。
的 ④是临时工人
③职业是世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材料二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 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 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 遍。
第十九页,共27页。
►探析:
获取和 解读信息
官搭民烧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官窑指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 品。官营手工业具备人才技术优势,工匠们在一起 相互促进和提高;民窑指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 描述和 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它具有技术落后,分散经营 阐释事物 的特点,在市场无法与官窑相竞争。但明初,官窑 因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为民窑的发展 提供有利的时机。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的主导 地位局面被打破
第八页,共27页。
3.土地租佃关系日趋(rìqū)普遍化(剥削关系): (1)原因:①土地兼并——主观原因。 ②人多地少——客观原因。
①战国时期产生(chǎnshēng),到汉代租佃关系越来越普遍。 (②2)宋趋代势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③明清(mínɡ qīnɡ)进一步发展。 (3)影响: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
论证和 1.结合材料一分析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演变特点。 探讨问题 2.结合材料二分析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新特点及原因
答案:1.明清(mínɡ qīnɡ)以前,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清以后(yǐhòu),其地位逐渐被私营手工业所取代。
2.新特点:手工业生产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shēngchǎnguā 原因: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
地位。
第十二页,共27页。
(2)特点(tèdiǎn):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代表当时生
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3)局限:产品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强制工匠
服役的手段,引起工匠不满。
春秋战国(chūn qiū zhàn ɡuó)
3.私营手工业:
导地位(dìwèi)。
((12))发经展营历方程式:_的__变__化__:___时期产生;明代中叶之后占据主
第十四页,共27页。
3.基本(jīběn)特点:
(1)经济(jīngjì)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jīngjì)。
(2)耕作方式(fāngshì):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
(3)主要生产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经营方式: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 结合。
第十五页,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