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考察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映秀考察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山河,震动了华夏大地。

时隔五年,2014年3月23日我们班的同学到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参观学习。

地震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面对自然灾难,人们的力量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灾难之后我们悼念逝去的生命,研究地震的机理,为以后可能的地震做好准备,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首先参观了几个地震相关的技术模型,粘滞阻尼器消能支撑减震技术、钢结构与盖板加强型梁柱节点连接技术、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基础隔震技术、砌体结构抗震技术要求。

粘滞阻尼器的抗震原理是利用活塞通过推动油缸中的油流过节流孔而产生的阻尼而耗能,已达到减少地震作用,提高结构在地震下的抗震能力。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基础通过设置于基础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的隔震层中隔震支座吸收地震输入能量,使作用于上部结构的地震力比一般建筑要小得多,保证地震作用时上部结构的安全。

钢结构与盖板加强型梁柱节点连接,盖板加厚了梁柱坡口对接焊缝的厚粘滞阻尼器消能支撑减震技术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基础隔震技术钢
























度,使其应力水平降低,充分利用了钢梁良好的塑性性能来耗散地震能量。

新的砌体结构通过设置圈梁与构造柱大大提高了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和抗倒塌性能。

构造柱与墙连接处砌成马牙行,沿墙高每隔500mm 设置拉结钢筋,每层砌体砌筑完成后再浇捣构造柱。

随后我们来到漩口中学地震遗址,“5.12”大地震造成43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2名家属遇难,27名学生、2名教师严重受伤,其中3名被截肢、12名学生成了孤儿、造成21个单亲家庭。

看着这一个个数字,看着一栋栋倒塌了的教学楼,不难想象当时的惨烈。

一栋5层楼的阶梯教室,竟然陷入地面以下4层之多,从现在看来,很难想象是怎么下陷的,伤感、惋惜之情无以言表。

地震之后我们既要缅怀逝者,感恩生命的可贵,珍惜现在的时光。

作为一名土木工科学生,我们更需要关注地震中的力学性能和对建筑的破坏规律,在以后的设计和施工中要引以为戒,避免惨剧的再次发生。

汶川地震具体的发生机制一开始主要是挤压,到地震快结束时可能还有走滑的能量释放。

四川地区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强烈地震了,按照历史的经验,缺的时间越长,将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越大。

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宏观的解释是:印度洋板块由南向北碰撞欧亚板块,碰撞的地区拱起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挤压四川盆地向东北走滑,而汶川地震就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上。

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质分布、地壳厚度、地壳运动速度差别很大,而这次地震发生在东部和西部变化差别最大的这个带上,即南北地震带——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都为地震密集带。

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地震波,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 波,它使地
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 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

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此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处于波峰地段的建筑物比处于波谷地段的建筑物破坏严重。

地震波在传递到地表的时候,横波和纵波相遇引起地震波能量的叠加、纵波引起建筑物上下震动,横波引起建筑物左右晃动,产生剪力破坏。

如图所示在墙体表面产生很多45°方向的裂缝,呈X 形,是地震横波左右反复晃动产生的。

从破坏结果上看,主要发生在楼梯间、层板、楼梯连接处、楼与楼的转角处和空间较大的阶梯教室。

对于空间狭窄的厕所、整体浇筑的梁和柱破坏不那么严重。

就破坏的机理来分析,楼梯间在修建时采用了较少的材料,强度和刚度较小,在地震中地震荷载超出了楼梯间所能承担的最大荷载,造成破坏。

由于梁的跨度过大,且承重纵墙开门窗洞口,结构整体抗侧移刚度太小,加上砌体结构的脆性性质,此类建筑成为地震中最不利于抗震的结构形式.阶梯教室空间大,梁柱所需要楼梯连接处破坏 楼梯间处的破坏 X 形


承担的应力大,容易破坏。

对于连接处来说,两个结构在连接的时候不会像整体浇注一样完整,会出现连接不牢,连接应力集中等问题,容易破坏。

相比较而言,净空较小的厕所和教室,梁柱需要承担的荷载较小,不会超过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不易破坏。

梁柱连接处的破坏柱板连接处的破坏
厕所在地震中完好小教室在地震中完好在建筑材料方面,漩口中学还是采用了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

地震中砌体结构的裂缝主要是沿着砖与砖之间的胶结面发生破换,也就是说胶结面的强度低于砖的强度,胶结面先破坏。

对于非承重只起阻隔作用的墙,采用强度较低的空心砖,空心砖的破坏直接是砖体本身的破坏。

对于钢筋混凝土的柱子主要是钢筋达到屈服极限,产生塑性变形的破换。

参观完漩口中学遗址后我们来到了汶川地震震中位置,一块重达几百吨的大石头孤零零的坐落在那,根据石头的造型和岩性,可以判断这个大石头是从旁边的小山飞出十几米落在现在这个位置。

这也可见当时地震的强烈,整个山体受到震动而开裂,左右晃动获得一个初速度,石头做类平抛运动到现在的位置。

为了防止由于地震引起山体的石头间连接不紧密而脱落,现在设置了防护网,防护网由钢缆绕成圆圈,圆圈与圆圈相交组成防护网,由铰接支座的钢柱支撑防护网,靠近山的一面用钢缆铆接与山体,拉住钢柱。

砌体结构沿胶结面破坏 钢筋达到屈服极限发生破坏
砌体胶结面整体破坏
非承重空心砖的破坏 震中巨石 钢缆防护网
接下来,又参观了震中附近的山体结构。

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山体由大量
卵石构造的山体河流阶地的新漩口中学
鹅卵石组成,是典型的沉积岩层,而如今却在山顶上,说明这个地方地质运动很强烈,以前应该是河谷地带,随着地下的隆起抬升,逐渐形成了山峰,而旁边的山峰下陷形成现在和河流。

从岩层的岩性和走向可以看出地震带的走向就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方向。

在那里还发现新修的漩口中学就位于河流的另一边,学校位于河流阶地上,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地质稳定。

当天下午,参观了地震遗址博物馆。

在进博物馆之前,看到了5.12汶川地震遇难者公墓,看着那一个个名字,好些都是才几岁的小孩,看着真是揪心的痛。

心中只是默默送上祝福:逝者安息。

地震遗址博物馆,包括了好几个展示厅,分别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次地震、汶川地震的事件、地震的机理和汶川地震爆发的原因。

看着汶川地震中的纪念物,又回想起了2008年在电视媒体上看着的一幅幅画面,感动、感恩!
汶川不哭汶川雄起救援现场再现地震展示厅都展示了地震爆发的机理,分布在世界和中国的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的分布区域、地震爆发时的应急措施,地震中易受破换的建筑结构形式等。

龙门山断裂带也称龙门山断层,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逆冲断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相交,由龙门山后山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三条断裂带组成,东北-西南走向,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是地震多发区。

龙门山断裂带是由三条大断裂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后山大断裂:汶川-- 茂县-- 平武-- 青川;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映秀-- 北川--关庄,属于逆—走滑断裂。

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都江堰--汉旺--安县,属于逆冲断裂。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

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
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次映秀考察实习收获还是很丰富的,学到了很多,感受到了很多,觉得我们很幸运,该珍惜当下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