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视域下网络综艺节目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非正式会谈》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屏世界2023/2
文艺直通车
视听艺苑
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集体学习中针对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方面,表示目前仍需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助推我国国际传播的守正创新,力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方位媒体集群并对外出海,
积极向外弘扬悠久的中华文化,初步构建起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传播力量。
身处全球化浪潮,
各国不同的文化价值纷纷向国内输送,且受到我国青少年的追捧,反观我国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成效却不容乐观。
近年来,国外很多综艺节目在国内风靡,我国不少综艺节目也频频陷入抄袭的争议中,此后我国综艺开始引进国外综艺节目并加以本土化创作,但是许多综艺节目生搬硬改,导致引进的国外综艺节目在国内市场“水土不服”,收视率急速下滑,然而《非正式会谈》却是少数的成功案例。
本文从公共性视域出发,以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为研究对象,探讨网络综艺节目的公共性对于跨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
公共性与跨文化传播
“公共性”最初由汉娜·阿伦特提出,指公开和在场。
哈贝马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公共领域理论,提出公共领域是一个意见交往网络,
参与者在公共领域中可以形成公共意见或舆论。
对于18世纪后的社会变革,哈贝马斯强调这一时期的
“媒介”在建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
媒介技术的改变使得公共领域不仅仅是一个实质性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公共讨论的虚拟空间。
汤普森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他认为新的公共领域是解空间化、
非直面对话性的,提出了“被传媒中介化”
的公共性,以可见性替代对话性。
如今网络社交媒体的交往方式,主要是在虚拟的共享空间进行对话与情感的交流,
这种交流方式脱离了现实物质的共享空间,
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公共领域的可见性。
网络综艺节目依托社交媒体向外部播出,
受众可依托社交媒体网络对综艺中涉及的社会议题进行讨论,
这也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公共领域中的对话性,可见网络综艺节目为构建公共领域的公共性提供了可能。
跨文化传播,指具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个人、集体、国家等多种单位进行相互性的人际交往或信息传播,从传授双方和传播规模可划分为人际传播和国际传播。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皆打着“文化交融”的旗帜进行对外传播,社交网络平台也已经演变成各国文化博弈的舞台。
《非正式会谈》一方面以开放、平等为原则,提供文化交融、跨文化传播的平台,让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各国青年代表共同探讨社会议题;另一方面该综艺节目将各国青年代表聚集起来,在公开的场域下进行话题探究,并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公开,让观众一同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初步构建了网络公共话语场域。
网络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的公共性特点
《非正式会谈》
自2015在湖北卫视开播,并在热门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平台同步播出,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及热议,成为当下网络脱口秀节目的一个成功范本。
该节目以全球
公共性视域下
网络综艺节目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
以《非正式会谈》为例阴廖可茵
摘要:全球化浪潮促使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网络综艺节目也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非正式会谈》作为我国一档以全球文化交流为目的,聚焦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观点辩论及分析的网络综艺节目,为构建“和平交融”的国际交流谈话场域提供了创新范本。
文章从公共性视角出发,以《非正式会谈》作为研究对象,从场域、议程设置、话语权三方面探讨网络综艺节目在包容性场域、开放性议题、平等化交流的表现,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性视域跨文化传播网络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
2023/2上
文艺直通车
视听艺苑
文化交流为目的,邀请了来自11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作为嘉宾参加该档节目,围绕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观点交流和分享,以此展现多元文化间的差异,促进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碰撞,赋予观众以全球视角去了解当今青年对世界文化的看法与期待。
公开性场域:透明的场内辩论区与开放的场外评论区。
学者布迪厄提出“场域理论”,他认为众多小世界构建了当前高度分化的社会,这些不同的小世界相连接,并具有独特逻辑的客观关系空间。
《非正式会谈》正是借鉴了国际会议上各国首脑聚集的会谈方式,
由3名主持人为主席团,与在场的11名世界青年就节目议题进行意见交流与论点辩述,构建了一个国际关系议事的模型。
从综艺效果来看,公开辩论是节目的爆点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会谈和会议等讨论式谈话场通常因保密需要而被要求隔绝大众视线,但与之不同的是,依据网络脱口秀节目的传播特点,《非正式会谈》
构建的谈话场是通过摄像头拍摄,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呈现,
公开透明地展露在受众面前。
谈论场最具价值之处不是得出让众人折服的结论,
而是参与者独到的论述与观点,论题的论证过程往往才是最让人期待的。
观察《奇葩说》和《吐槽大会》等具有超高收视率的综艺网络节目,可以发现它们都击中了受众“热衷辩论”的兴趣点。
当然,《非正式会谈》还设置了开放的场外评论区,实现了节目和受众的及时互动与交流,使会谈更具有包容性和全面性。
公共性议题:强共享性的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是由麦库姆斯和肖在进行教堂山和夏洛特两项实证研究后,于1972年《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提出的理论。
综艺节目中的话题议程设置主要建立在社会痛点问题上,让各国青年以自身的文化立场出发,进行观点碰撞并引起舆论交流。
《非正式会谈》节目所提供的议题皆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议题,话题内容主要分为中国古典文学(如第一季第二期关于“对孝道的看法”)、各国风俗习惯(如第二季的第十期关于“生日的庆祝方式”)、各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如第三季第十四期关于“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各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如第一季第十四期关于“各国饮食文化”)以及艺术文化(如第四季第二期“各国有哪些新奇的节日”)。
节目所涉及的话题内容具有强大的普适性,并非围绕个人或部分群体关心的私人话题,因此极具有讨论度。
《非正式会谈》凭借话题的公开性,并结合网络脱口秀节目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特点,吸引了一大批网络青年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和讨论,看似为节目掀起了关注热潮,但其实是将社会痛点问题以综艺的方式重新推到受众面前,勾起受众的
生活经历,从而唤起认同感和同理心,达到情感共鸣。
平等话语权:均等化的话语交流权利。
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中,参与公共领域议题探讨的公众拥有表达和接收两方面的同等的选择权,即在公共领域中,参与者必须能够平等地表达意见,不受政治地位、财产多寡、社会身份是否优越等条件限制。
《非正式会谈》节目的参加者是来自于11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代表,他们并非专业的综艺人,而是有各自的职业,比如医生、金融工作者或者商人等社会身份,同时他们也代表着自己的国家或地区,在节目中具有国家发言人的身份。
在节目中,
各青年代表化身本国文化传播使者,在对议题发表个体意见的同时,也会结合本国文化视角去看待议题焦点,从微观到宏观,不仅丰富了论证观点,
也拓宽了受众的对外视角。
《非正式会谈》
虽然以国际会谈方式作为节目形式,但是各国嘉宾对节目给出的议题多是以搞笑轻松的谈话交流方式呈现,以此打造出非正式交流的谈话场域,让嘉宾以放松的心态满足受众对异国文化的好奇。
嘉宾之间的“吐槽”和“互怼”成为了谈话场域里幽默诙谐的调味剂,也是引起受众关注的一种手段。
节目内容不仅仅是单一的观点表达和经历分享,
彼此的语言互动和情感互动更为频繁而真切,幽默机智又具有生活化气息的对白贯穿着整个节目。
综艺节目的跨文化传播新启示
摒弃冲突,理性交往:跨文化传播的包容性交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成为各国争夺话语权的重要焦点之一。
文化具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即以自我文化去观察和评判其他文化的优劣,往往自我文化会带着自我优越的视角去审视他者文化,从而获得自我文化的满足。
在国际舆论场上,过激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会导致本国有意无意地对其他国家进行明示性或暗喻性的恶意信息传播,激化双方的文化矛盾,
“文化折扣”现象频现。
《非正式会谈》作为以全球文化谈话类为主打的综艺节目,
其初衷在于鼓励受众以全球视野去看待多元文化差异,
尊重和理解他者文化与自我文化的差异,邀请的11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世界青年在节目中展现着各自独特的国家文化。
在节目中,对于主席团提出的议题案件,11名世界青年会表达支持与否的意见或立场,
尽管在陈述观点的过程中会出现激烈辩论,但实际上他们并非要说服对立方来认同自身观点,而是基于自身文化的角度出发,给议案问题提供立体化的观点或方案,
以求贴近现实的最优解。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都应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者文化,尽管基于不同文化角度会产生意见和冲突,
但尊重和理解才是促进跨
声屏世界2023/2
文艺直通车
视听艺苑
文化传播的前提。
摒弃偏见,树立自信:跨文化传播的开放性交流。
“他者化”理论主要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通过“他者”的视角和凝视,更好地审视自我形象。
雅克·拉康提出了“镜像理论”,指出“自我”主体可以通过自己在镜中所呈现和反映的形象,在与“他者”的意识和交往中获得自我的身体形象的具象化,从而完成主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然而,以“他者化”视角认识自身形象极具风险,刻板印象、多元文化和知识素养等因素都会导致
“他者化”视角充斥着偏见。
《非正式会谈》秉持着“消除偏见、求同存异”的节目原则,为多元文化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的交流平台,构建了一个平等开放的谈话场域,
让受众直观感受到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同时,
该节目还打破了“他者化”的偏见,诚邀各国青年嘉宾为自身文化作正面阐释和宣传,塑造了一个公开平等的谈话场,
使观众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新面貌。
摒弃霸权,话语平衡:跨文化传播的平等化交流。
福柯提出“话语即权力”,即话语在促进交流沟通的同时,也暗含着主体间的权力关系。
国际话语权反映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强话语权的国家往往更具有主导权,而弱话语权的国家则容易遭受边缘化待遇,国际话语空间会被严重挤压,可见公开平等的公共话语空间是推动国际跨文化良好交流的必要条件之一。
《非正式会谈》中每一名青年代表并不会因为自身国家的综合实力强弱而决定话语表达的权利,正因为公开平等的谈话场,才能营造出11名不同国家的青年对社会议题“畅所欲言”的良好谈话氛围。
另外,共情能力也是助推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共情能力即个体能够通过语言或境遇去感受和理解对方情感状态的能力。
节目中的11名各国青年虽说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具备多元的社会背景,但是在他人提出对社会议题不同角度的探讨时,往往能共情他人感受,在尝试理解对方表达的话语内涵和情感的同时也能表述自身对议题的想法和感受,如此才促进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和交融,由共情转化为情感认同。
由此可见,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应该在平等沟通的基础上,发挥共情能力,产生移情共鸣,才能实现多元文化的求同存异。
结语
网络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具备公共领域公共性的可能性,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公开平等的交流场域。
从场域构建来看,节目营造了场内透明和场外公开的场域,即节目内的谈话场是对受众开放的,
并且为受众提供公共的意见交流评论区域,受众可以在评论区对议题畅所欲言;
从议题设置来看,节目中提案主题环节所涉及的话题主要围绕着社会热点,保证在场嘉宾和场外受众均有讨论的欲望;从话语权来看,节目主张平等交流,不存在歧视和霸权主义,为各国青年提供了平等交流的话语场。
因此,基于《非正式会谈》营造的谈话场域具备公共性的可能性,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新思考。
作为各国代表的11名青年,化身为本国文化传播使者,在节目营造的国际会谈公开场域中始终保持对异国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从全球化视角对社会议题进行交流,加之人人平等的话语表达权,都在促使《非正式会谈》展现出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作者单位:湖南工商大学文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燕洁.公共领域话语建构视角下中国网络脱口秀节目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21.
[2]景义新,韩雨坤.非正式语境下的多重话语共存与文化认同———《非正式会谈》对谈话类节目的创新分析[J].中国电视,2020,(07):50-54.
[3]邹蓓琳.“去他者化”视域下的跨文化自媒体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0.
[4]余晴,韩世珏.《非正式会谈》里的谈话场[J].中国有线电视,2019,(10):1138-1140.
[5]王滟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歪果仁研究协会”短视频中的议题设置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9.
[6]李爽.立足跨文化传播视角弘扬中华川剧文化———评《川剧的跨文化传播》[J].传媒,2022,(04):101.
[7]周湘鄂.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的宝藏》创新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1):98-101.
[8]李建飞,蒙胜军.全媒体时代的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以短视频输出为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24):118-120.
[9]朱豆豆,许盼盼.谈脱口秀电视节目《非正式会谈》的本土化探索[J].当代电视,2019,(06):29-31.
[10]刘宗义,徐杰.微信的传播、共享与意义建构: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4,(01):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