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混合气体,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①氢气和空气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③氦气和氧气④天然气和氧气( )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②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氦气不具有可燃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④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故①④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

故选D。

2.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合理的是
A.任何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B.物质燃烧一定要点燃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答案】C
【解析】
A、任何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错误;
B、物质燃烧不一定要点燃,如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然,错误;
C、将煤块粉碎,增大了煤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CO和CO2说法正确的是
A.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可以作燃料
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 D.CO能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是CO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具有可燃性;C. CO2和CO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经过压缩的固体CO2能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4.据有人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回餐桌的“地沟油”超过200万吨,消费者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沟油”的主要危害物之一是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对热、酸、碱有一定的耐性.下列关于黄曲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烹调能使黄曲霉素转化为无毒物质
B.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2克
C.黄曲霉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D.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7:12:6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根据生活常识黄曲霉素性质很稳定,加热不会被破坏,所以毒性很强,故A错误;
B、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其相对分子质量=12×17+1×12+16×6=312,由于是相对值,所以为无量纲量,单位为1,故B错误;
C、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可知它由C、H、O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
D、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7):(1×12):(16×6)=204:12:96=17:1:8;17:12:6是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故D错误。

故选:C。

5.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A.300g B.50g C.100g D.150g
【答案】A
【解析】
【详解】
100g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能得到碳酸钙白
色沉淀的质量是100g×36%÷(
12
100
×100%)=300g。

故选A。

6.控制变量法是初中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下列实验中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是()A.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C.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D.探究燃烧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需要多次实验,改变拉力及其力臂,是采用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的方式进行的,符合题意。

B.溶解速率可能与溶剂、溶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探究影响固体溶解速率因素的实验应使用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C.在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D.燃料的燃烧与温度、可燃物种类及氧气浓度都有关系,探究燃烧的条件,需要保持其中两个物理量一定,改变一个物理量,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故选:A。

7.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汞是有毒的金属,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此选项正确;
B. 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向高空,并不能除去废气,此选项错误;
C. 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的,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
D. 用土填埋废弃塑料,并不能除去废弃塑料,不能防止白色污染,此选项错误。

故选A。

8.目前,哈尔滨公交车都已换成电、气两用车辆,大大改善了人们出行的环境,据此,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电、气公交车就是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汽车
B.制造公交车使用了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
C.改换后的公交车减少了PM2.5的排放
D.汽车尾气能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电、气公交车就是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汽车,故A不正确;
B、制造公交车使用了轮胎等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故B正确;
C、改换后的公交车减少了PM2.5的排放,故C正确;
D、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能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故D正确。

故选A。

9.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加油站内禁止接打手机
B.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C.用甲醛溶液浸泡海鲜
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答案】A
【解析】A、加油站内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的可燃性的气体,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接打手机会产生电火花,所以应该杜绝一切明火,正确;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以防发生火灾,错误;C、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对人体有害,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质量,错误;D、实验室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方法是:必须将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液体,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

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错误。

故选A。

10.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卫生间的大理石地面有污渍,可以用洁厕净清除
B.自来水可以不经过煮沸消毒直接用于洗涤衣物
C.油锅内的油着火可以用水灭火
D.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炒菜
【答案】B
【解析】
A、卫生间的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洁厕净显酸性,会发生化学反应,不可以用洁厕净清除,错误;
B、自来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杀菌,可以直接用于洗衣服,正确;
C、油锅内的油着火不能用水灭火,要用锅盖盖灭,错误;
D、因为亚硝酸钠有毒,有致癌性,故不能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炒菜,错误。

故选B。

11.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生森林火灾要开辟隔离带,目的是清除可燃物
B.白磷保存在冷水中目的是为了隔绝氧气
C.将煤块制成蜂窝煤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用水灭火目的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
A、发生森林火灾要开辟隔离带,目的是清除可燃物,正确;
B、白磷保存在冷水中能隔绝氧气,防止白磷自燃,正确;
C、将煤块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正确;
D、用水灭火目的是为了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是降低着火点,错误。

故选D。

点睛: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12.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
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D.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变的,所以A错误;
B、木船燃烧必须有充足的可燃物,船上的枯枝和油都是可燃物,所以B正确;
C、东南风加大了空气的流动,增大了单位时间内氧气的浓度,致使木船越烧越旺,所以C 正确;
D、因为木船连在一起,一旦起火,没法及时隔离,造成全部起火。

故选:A。

13.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浇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油锅着火要用锅盖盖灭,错误;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正确; C、厨房煤气管道泄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正确;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正确。

故选A
考点:灭火原理。

14.在化学实验室内外一般不会张贴的标志是( )
A.禁止烟火B.当心爆炸
C.剧毒D.禁止拍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室可以拍照,烟火,爆炸,剧毒都是必须注意的。

故D正确。

考点∶考查易燃易爆物质的相关知识。

15.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对比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②③对比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
D.实验中红磷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使得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故选C.
考点:燃烧的条件
16.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油是纯净物
B.煤、石油、天然气和酒精都是化石燃料
C.煤和石油的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
D.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才能获得热能
【答案】C
【解析】A、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B、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错误;C、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造成空气污染,正确;D、燃烧、摩擦等都可以产生热能,所以说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才能得到热能是错误的,错误。

故选C。

17.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正确;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正确;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不能改变,错误;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正确。

故选C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8.2018年11月8日,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型山火,历时半月才将其基本扑灭。

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用大量沙子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D.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

【详解】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B、用大量沙子覆盖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正确;
C、森林火灾时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

故选D。

19.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是正确的表述;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热空气或有毒气体吸入鼻孔;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是正确的叙述;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是错误的叙述,因为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故
答案选择D
20.以下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是()
A.将一小块兵兵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
B.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C.汽油、柴油失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D.将燃着的蜡烛用烧杯倒扣到桌面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将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可以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选项错误;
B、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蘸取酒精的能够燃烧,蘸水的因为不是可燃物,而不能燃烧,可以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选项错误;
C、汽油、柴油失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属于灭火的方法,不是说燃烧的条件,选项错误;
D、将燃着的蜡烛用烧杯倒扣到桌面上,证明燃烧需要氧气,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9.无10.无11.无12.无13.无14.无15.无16.无17.无18.无19.无20.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