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教师版) 【学习目标】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
【学习的重点与难点】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预习案】 一、作者介绍 杜甫生平 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⑶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 石壕吏 》、《潼关吏》、《新安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
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⑷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
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
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
安史之乱虽于公元763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
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
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
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
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 班级 小组 姓名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韩愈曾经说过:“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
”杜甫是盛唐诗坛另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
杜甫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被尊为(诗圣),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写照。
他创作了很多不朽的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二、知识链接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中后期(《杜甫》: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
此当作于天宝中年)。
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
公元749(天宝八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
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
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进雕赋表》评扬雄、枚乘辞赋的词语,后人以之指杜诗的风格特色。
何谓“沉郁顿挫”?清人吴瞻泰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杜诗提要》)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
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
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
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
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探究案】
一、萦绕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第1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怨愤
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
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
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
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
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全诗分成几段?每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全诗分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三、行人”分别诉说了哪些事情?“道旁过者”和“行人”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明确:“行人”分别叙说了两件事情,即“点行频”和“伸恨”。
其中在“点行频”这一总题下又具体叙说了:十五防河,四十营田,里正裹头,白头戍边,流血成海,武皇开边,村落荒废,妇女耕田,士兵受虐。
“行人”在“伸恨”的过程中,具体叙说了以下典型事例:关西未休兵,县官索租急,生男不如女,白骨无人收,新旧鬼烦哭。
诗人在这一叙事诗中塑造了“行人”和“道旁过者”两个人物形象。
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行人”即被征发的士卒的代表直接担当叙说者,而诗人自己却退隐到幕后,只作为事件的真实记录者,这样处理更增强了叙事诗歌的真实性。
四、赏析
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明确: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这两句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
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2.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明确: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
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
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
至此,诗人那阑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训练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校订(jiào)戛然(jiá)佝偻病(gōu)自怨自艾(yì)
B.降服(xiáng)惊诧(chà)超负荷(hè)流水淙淙(zōng)
C.奇葩(pā)胴体(tóng)拗口令(ào)三缄其口(jiān)
D.称职(chèn)谄媚(chǎn)一刹那(shà)良莠不齐(yǒu)
答案:A (B,流水淙淙cón g C,胴dòng体 D,一刹chà那)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上山有许多寺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B.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故有领土,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是清楚的。
C.作为一位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他不单给孩子们上课、辅导,还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
D.对峙的双方情绪激动,箭拔弩张,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避免了—起暴力事件的发生。
答案:C (A,圣——胜 B,故——固,D,箭——剑。
另:C项中“细心照料”也可能为“悉心照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
..观赏。
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
..,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
....,夜不成寐。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
....,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答案: B (A,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B:其间:指某一段时间。
C:如坐春风:象坐在春风中间。
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D:鼎足而立: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
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答案:C (A,“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歧义;B,“对于初学英语的人”主客颠倒;B,主宾不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