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技巧:明晰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陷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对题干,要么蜻蜓点水,要么走马观花,以至于误解不少,失分甚多。

自2017年起,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其题干较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考生不可不知。

请看2017年高考全国二卷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题干,你看出了哪些“猫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第一题题干中,“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可拆分为两个小句子“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

斟酌其中的关键词“理解”和“分析”,即可发现,“理解”暗示其下四个选项中,有的选项内容是对原文的解释。

既如此,此类选项的表述,极可能与原文表述极为相近——极明显地脱胎于原文。

“分析”一词暗示下面有的选项,其内容并不能在原文找到表述相近的区间,而是在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做出的“分析”“判断”。

请看第一题完整内容: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以上面对题干的认识,来对应四个选项。

可发现,A项是考查“理解”,在原文中能很快找到表述相近的对应区间;B项,就是基于原文内容所做的推断,即题干中的“分析”。

B项内容,在原文中是很难找到近似的表述的;C项和D项也是如此。

可见,四个选项,只有第一个考查“理解”,后三个考查的都是“分析”。

这一点,考生需要特别注意。

往年试题的第一题,其四个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表述极为相似的语句,造成考生思维定势。

以此定势做题干翻新的试题,极容易掉入定势的泥潭。

二.第二题题干中,“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这是往年全国卷没有出现过的题干问法。

提示考生:下列四个选项的表述,都是从论证的角度对原文进行的判断。

请看该题完整内容: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很明显地,四个选项的内容,都从论证的角度“分析”了原文,极似剖析一篇议论文。

其中,A项着眼于论证的角度,B项侧重于论证的内容,C项偏重于议论的观点,D项则着眼于论证的思路。

这提示考生,今后高考,此题四个选项,极可能指向论证的角度、内容、观点、思路。

三.第三题题干中,“根据原文内容”这几个字非常重要。

很多学生受以前做题的定势影响,
误以为此题干之下的四个选项,还能从原文中找到表述相似的语句,只是命题人对原文语句做了简单改编而已。

其实,“根据原文内容”暗示下面四个选项,其内容只是基于原文,但不拘于原文。

也就是说,选项的内容只是从原文的某一点出发,而做的一种推断而已,大部分语句在原文是不能找到对应语句的。

请看完整表述: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A项内容,原点在原文第一段“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选项表述就是在原点之上的推断。

B项、C项、D项皆如此。

三个选项的表述,只能在原文、甚至原文后面的关于出处的补充说明中,见到它们的影子。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至2010年高考三套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干,是完全一样的。

此中透漏出来的信息,值得关注。

最后,请再一次品味一下三个题干的表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