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散曲)第3单元 第17课 爱国词四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写作背景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是南宋中兴名臣,他反对秦桧议和,深忧国家民族之命运。 靖康事变后,高宗仓皇渡江,驻跸建康。建康作为江防要塞,一方 面驻有南宋重兵,准备抵抗南下的金人;一方面是北方逃难来的人民流 离失所,凄凄惨惨。面对此情此景,时令又恰值元宵,词人自然而然想 起北宋时欢度元宵节的盛况,作者填写此词,抚今追昔,表现了沉痛的 爱国感情。
《柳梢青·春感》上 下片 片: :元 元宵 宵灯 灯节 节
想象今年→凄凉 故国之思、
想象过去
Hale Waihona Puke 沧桑之感二、要点赏析 1.阅读《鹧鸪天·建康上元作》,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 答 : __不__能__换__成__“__见__”__字__。__因__为__“__惊__”__字__与__首__句__中__的__“__那__知__”__相__呼__应__,__ _不__但__表__现__了__时__序__推__移__之__速__,___而__且__写__出__了__如__梦__初__醒__之__情__,__充__分__表__达__了___词_ _人__恨__时__思__国__的__爱__国__情__怀__。__而___“__见__”__字__仅__仅__是__客__观__叙__述__,__不__能__充__分__表___达_ _词__人__的__情__态__和__情__怀__。__
张元幹(1091—1161),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福州 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出身于世代仕宦家庭。自小有志于学,胸怀壮志。 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进入仕途。在靖康之变时,曾作为李纲的僚属积 极参加抗金斗争,后李纲被罢官,张也因而受到牵连。不久,汴京沦陷, 他避难江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愤于秦桧的卖国行径,休官还乡。张元 幹兼善诗词,以词名世。他的词,在靖康之变前,多是婉约清丽之作, 经大战乱后,词风多有慷慨悲凉之音。他和张孝祥的豪放词作,上继苏 轼,下启辛弃疾,被看作是豪放词派继往开来的词作。
诗海拾贝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 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②犹自不堪听, 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家乡。
诗意解读 这首词当为南宋乾道九年(1173)以后,作者在四川时所作。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宋理宗景定 三年(1262)考进士时,因在廷试对策中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被降为丙等。 曾任濂溪书院院长、临安府学教授。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他的同乡、 同门文天祥起兵勤王,他曾参与活动。南宋灭亡后,隐而不仕。刘辰翁 所作诗词很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现存词作达350多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祖父、父亲都做官。他出生的第三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沦亡。他随 家人颠沛流离,历尽艰险回到家乡。他曾多次应试,因秦桧嫉害,虽名 列第一,终不被录取。秦桧死后,他才开始进入仕途。宋孝宗时,赐同 进士出身。先后任隆兴、夔州通判,参与王炎、范成大幕府,当过严州 代理知州。宋光宗时,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弹劾撤职,归故 乡。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 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张元幹写过两首《贺新郎》,第一首是写给主战派领袖李纲的。当 时李纲反对秦桧议和,被罢官还乡,张元幹在《贺新郎》词中对李纲表 示支持,鼓励他不要退隐,要俟机出山。 第二首即是本词,是写给待制胡铨的。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已 先因反对议和,请斩秦桧等三人头而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铨,再获重遣, 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张元幹不避风险,作《贺新郎》为他饯行。 张元幹因此受到下狱、削籍除名处分。这两首《贺新郎》都是当时反对 投降的号角,抑塞磊落,沉郁悲壮,从此使词成为议论国事的工具。张 元幹、张孝祥因作爱国词,被称为辛稼轩词的先驱。
(3)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 (4)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 (5)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 (6)铁马蒙毡,银花洒泪, 春入愁城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词语。 (1)九地黄流乱注。 九地:_九__州___ (2)当年万里觅封侯。 觅封侯:_寻__找__建__功__立__业__以__获__取__封__侯__的__机__会___ (3)关河梦断何处。 关河:_关__塞__、__河__防__,__即__边__疆___
名句识记 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考点演示 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 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案 运用了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答案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 与李光、李纲、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赵鼎主要从政,也能词。有 《得全居士词》。清末王鹏运把他和李光等四人的词合编为《南宋四名 臣词集》。《四库全书总目(忠正德文集)提要》说他“屹然重望,气节 学术,彪炳史书,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馀,无忝作者”。今存 词45首。早期所写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多家国乡关之思。
(4)胡未灭,鬓先秋。 鬓先秋:_头__发__早__白___ (5)春入愁城。 愁城:_一__般__是__形__容__内__心__哀__愁__之__多__。__在__此__是__指__在__元__军__统__治__下__充__满__忧__愁__的__南_ _宋__京__都__临__安__ (6)那堪独坐青灯。 那堪:_怎__么__受__得__了___ (7)辇下风光。 辇下:_代__指__京__都__。__辇__,__皇__帝__的__车__驾___
《诉衷情》 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但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 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 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这一首悲壮沉郁的 《诉衷情》。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江湖,未忘国忧;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 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 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 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互动·探究区
一、结构图示
上片:客居他乡 上元繁华回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下片:“华胥梦”→黍离之悲
中原沦陷
上片:述时事感悲慨剧时根事源,质送问别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下片:叙别情景 别物 后心情虚写
致送别意
今昔对比
《诉衷情》上 下片 片: :昔 理日 想军 与旅 现生 实活 矛盾
感慨: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上片以闻杜鹃起兴。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的灵魂 所化,常在夜间啼鸣,啼声凄厉,能触发旅客思乡之情。词作又用“林 莺巢燕”加以衬托:夜阑人静,林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都不飞鸣了, 只有杜鹃鸟还在悲鸣。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 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
下片进一步写作者听到杜鹃夜啼的内心感受。“清泪”、“孤梦” 之人,只身客地,被杜鹃的夜啼惊醒,不胜凄感。“又拣深枝飞去”绘 声绘影,突出了“人静”、“无声”的氛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更加映 衬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进一步点明自己的处境,足见寄慨遥深:壮志未酬、抱负未展,即使身 在故乡,听了杜鹃这悲切的啼声,精神上也经受不住,何况身世苍茫, 半生羁旅他乡,怎能不感慨万千、愁闷无穷呢?整篇突出了悲、愁、志, 一层深入一层,格调哀怨凄婉,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
(2)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 _上__片__写__南__渡__后__客__居__的__悲__凉__,__下__片__转__写__当__年__全__盛__时___的__欢__乐__,__结__尾__两__ _句__又__从__欢__乐__的__高__潮__跌__入__悲__怆__的___深__渊__:__以__今__日__之__悲__凉__对__比__昔__日__之__全__盛___,_ _以__往__昔__之__欢__乐__对__比__现__实__之__悲__哀___。__对__比__手__法__使__词__人__冲__破__了__时__空__的__束__缚___,_ _把__悲__国__之__思__、__爱__国__之__情__表__达__得__淋__漓__尽__致__。__
答案
2.阅读《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回答下列问题: (1)联系上片,理解“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一句蕴含 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答 : _①__悲__愤__。__“__天__意__难__问__”__这__里__指__皇__帝__身__居__高__位__,___用__心__难__测__,__忠__臣__被__ _贬__谪__,__含__有__对__最__高__统__治__者__的__不___满__。__对__故__国__横__遭__掳__掠__、__南__宋__朝__廷__的__昏___庸_ _腐__败__无__能__,__忧__心__忡__忡__,__抒__发___了__对__金__国__统__治__者__猖__狂__侵__略__、__南__宋__统__治__者___卖_ _国__投__降__的__一__腔__悲__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__同__情__。__“__情__老__易__悲__”__,__指__南___渡__君__臣__人__老__衰__朽__,__报__国__无__门__,__无__力__回__天__, _壮__志__未__酬__而__年__华__已__逝__,__这__是___南__宋__广__大__忠__烈__之__士__的__共__同__悲__剧__。__对__友__人___胡_ _铨__因__敢__于__坚__持__正__义__而__获__罪__表__达__深__刻__的__同__情__。__
自主梳理
1.填空。 (1)赵鼎,字元镇,自号 得全居士 ,南宋中兴名臣,有词流传于世。张无 幹,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 ,南宋著名词人。陆游,字 务观,号放翁 ,著名爱国词人。刘辰翁,爱国词人,有词集《__须__溪__词__》__ 流传后世。 (2)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 ,记得当年全 盛时。
第三单元 漫步宋词
第17课 爱国词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作者赵鼎、张元幹、陆游、刘辰翁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2.认识作者在词中表现的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 复中原的渴望等爱国感情与抱负。 3.理解词作豪放悲壮的词风、虚景实景相结合的手法。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区 互动·探究区
自主·预习区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生活的时代,正当宋、元交替之际。宋亡后,甘居淡泊,埋 头著书,尽管如此,他仍然发出像杜甫一样的“我亦每饭不忘君”的呼 声,眷怀故国,鄙弃新朝。他一生著作颇丰,文学成就主要是词,在南 宋遗民里面,他的词反映的爱国思想是比较强烈的,多抒难以抑制的亡 国之痛,格调悲凉沉郁。宋亡后,刘辰翁写下了这首《柳梢青》,抒写 了亡国之痛。本词是他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期间的作品。
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 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他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 现存诗共约9 300首。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 白”之称。在陆游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风格 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 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思想,或苍凉旷远,或寓意深刻,但是 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人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 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著 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