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卦新闻规范化问题综述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卦新闻规范化问题综述
八卦新闻泛指媒体为了轰动效应和满足受众的娱乐心理消费,对有一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即平时所说的名人,如政治人物、演艺明星、体育明星、企业名流以及某些有娱乐价值的新闻人物的日常言行、逸闻趣事、丑闻、绯闻等隐私性信息一类新闻报道的总称。

[1]如艳照门事件、鄢颇被砍门事件等。

八卦新闻最先出现于西方,和西方廉价报纸的出现及小报新闻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八卦新闻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概括起来,外在原因主要是大众文化的低俗面成为八卦新闻的温床,媒介的市场化运作与消费主义的盛行,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与新的问题。

从受众的心理角度来分析,主要是人类的天性使然,宣泄情绪以追求心理平衡,逃避现实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显示能力并增强亲切感等。

[2]互联网的出现使八卦新闻获得了更丰沃的土壤,中国社科院曾经做过调查,指出网民在阅读网络新闻的类型选择上,首先选择娱乐新闻,其次才是国内时事、社会生活和国际时事等,一些网站甚至有独立的八卦新闻板块。

八卦新闻是娱乐新闻的一种,但八卦新闻和娱乐新闻有本质的区别。

娱乐新闻是新闻的一种,只是它的报道范围限定在文艺领域,属于软新闻,其报道在本质上是严肃的。

如果娱乐新闻不提供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基本情况,其获取途径和处理方式不符合新闻的要求,只是为了获取利益和迎合受众的关注度,那么娱乐新闻就会蜕变为无厘头的八卦新闻。

现今八卦新闻的内容大多是满足受众窥视欲的花边新闻、情感纠葛、世俗生活等,可以归入奇闻逸事和个人隐私两大类。

八卦新闻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新闻当事人的精神和肉体造成伤害;2.它违反新闻规律,淡化了新闻的社会责任感,导致新闻产品庸俗化,媒体公信力削弱;3.导致公众对政治冷漠,弱化社会重大问题;4.违反传统伦理道德,削弱社会主流价值观。

八卦新闻产生不良影响的原因八卦新闻的这些不良影响引起了社会上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有人大声疾呼别让娱乐新闻蜕变成‘八卦新闻’[3],八卦新
闻要不得[4]。

人们之所以对八卦新闻有这样的忧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益的驱动。

首先是媒体追求利益的结果。

市场竞争冲击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新闻业也不能避免。

为了追求收视率和发行量,一些报纸、杂志、网站和电视台不得不采取不正当手段诸如狗仔队的形式猎取新闻,甚至夸大其词,或者无中生有,以制造一种眼球经济,其结果是导致了新闻媒体间的恶性竞争和不良传播。

在吸引受众的眼球方面,明星事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他们是大众的焦点、偶像,有关他们的爱恨情仇就成了最能吸引受众的焦点。

所以许多媒体抛弃社会责任、违背职业操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唯利是图,以名人逸事所带来的眼球效益为取舍标准,通过刊播名人隐私等方式来追求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和广告收入等。

其次是公众人物个人追求利益的结果。

一些所谓的名人为了追求关注度,会主动向媒体出卖自己的隐私。

这样做虽然会有损自己的形象,但通过自曝隐私所获得的名声效益和商业利益要远远大于对自己声誉的负面影响。

他们可以很容易地登上各大媒体的娱乐头条,还会受到采访,邀请演讲,发行自己的唱片或者出演节目。

郭美美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在虚荣心的驱动下,在网上发布一些炫富的照片,遭到网络围攻和舆论谴责。

但同时她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还被请去在公开场合进行唱歌表演,受到一些人的追捧。

郭美美从自己的丑闻中获得了巨大利益,这种利益驱使一些明星放弃自己应有的尊严,主动向公众曝丑。

二对八卦新闻的规范和监督力度不够。

传播学者刘宏曾撰文认为娱乐新闻是无意义新闻,不能被看做新闻,至多可称为娱乐信息或者消息。

[5]虽然这种观点得到一部分人的赞同,但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现今的主流观点还是把娱乐新闻当做新闻的一种,即相对于硬新闻而言的软新闻。

八卦新闻是娱乐新闻蜕化的结果,因此也是新闻的一种,它也是通过专业采编人员采写把关,并在专业媒体的新闻版面上发布的。

所以,新闻就应该遵守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要全面、准确和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偏袒任何一方。

而目前的有关政策和规定并没有对八卦新闻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约束,致使八卦新闻的庸俗面泛滥成灾。

三媒体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新闻媒体的管理者重视有关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严肃新闻,对以娱乐为目的的八卦新闻不够重视,这在某种程度上放纵了八卦新闻。

而许多新闻记者是从中文专业转来的,有关新闻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牢。

在采访工作中,不进行深入调查,只听一家之言;对重要数据不进行认真核实,随意引用;或者随意在别处引用一些信息整合后就成为自己的新闻题材,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

四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认识不够。

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所以公民对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有权要求新闻媒体不报道、不利用、不收集,而媒体如果违反了这一要求,就是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

一些媒体无视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权,尤其是在隐性采访中,未征得当事人同意就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段搜集、窥视他们的私生活,再加上生编硬造、添油加醋,对名人或公众人物的恋爱、婚姻等方面的信息更是津津乐道,这些都可能造成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

这种行为本身已经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而个别公众人物为了自身利益自曝隐私,也是对自身所享有的隐私权的不尊重甚至亵渎。

这种隐私权的他人侵犯或者自我侵犯,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法律纠纷,又因为这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关于隐私权的界限模糊,诉讼官司往往纠缠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