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温习第1部份语言文字运用第2章语言表达和运用考点5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建议历时:30分钟)
1.下列填入《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横线处的诗句,适当的一项是( )
春景都在柳梢头,______________。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A.杨柳青青乳燕飞B.拣折长条插酒楼
C.小雨杨花客渡河D.树头新绿未成阴
B[从内容的衔接上来看,上句写“春景都在柳梢头”,由“都在”可知接下来的内容应与“柳”有关,可排除C项。

而本诗写的是有关寒食节的内容,寒食清明有插柳的习俗,因此选B项。

也可从押韵的角度来分析。

] 2.下列情境中的语言表达,适当的一项是( )
A.某同窗向老师说明迟到缘故:“不期将书忘在家中,归去取书,便迟到了。


B.某青年求医生为母亲治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生,请给我母亲看病!”
C.刘先生在暖锅店用饭,看到自己的锅里没汤了,便招呼服务员:“麻烦你为咱们加点汤,谢谢。


D.妈妈问儿子看到放在窗台上的鞋子没有,儿子回答:“你放的东西我怎么明白呢?”
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A项,“不期”“取”“便”为书面语辞汇,口语中不宜利用。

B 项,求人做事而先引名言,很有逼人就范之嫌。

D项,反问句语气强烈,有失谦恭。

]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在这西风肃杀的季节里,远离家乡在外打工的人们,只能通过电话转达自己对家人的牵挂之情。

B.“如有人知春去向,唤取归来同住。

”来不及欣赏阳春三月的青草初绽、冰雪消融,梨花带雨、樱花飞扬的盛春四月又要与咱们擦肩而过。

C.“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此番江南美景,是多少文人墨客、游子思妇心中难忘的漂亮画面。

D.“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这喧嚣繁华的现代社会,要想守住心灵的一片净土,或许只能选择与世隔间的生活了。

B[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白得诗词的意思,然后再结合所给例句的语境综合考虑。

A项,文句出自晏殊《蝶恋花》,句意: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谢了绿树。

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清朝国学大师王国
维将此作为人一辈子三大境遇的第一境遇,即人一辈子有时需要的是一种求孤独、求孤单的心境,与例句“思亲思归”的意境不符。

B项,文句出自黄庭坚《清平乐》,句意:若是有人明白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咱们住在一路。

与例句“喜春留春”的意境相符。

C项,文句出自贺铸《青玉案》,句意:要问现在的愁情有多少,真仿佛那一望无垠的衰草,满天飞舞的柳絮,梅子黄时止不住的绵绵小雨。

文句连用三种意象表现了愁情的广度、密度和长度,化抽象无形的情思为具体可见的形象,与例句赞扬江南美景的意境大不相符。

D项,诗句出自鲁迅《自嘲》,句意:坚守自己的志向和立场永不改变,不管外面的环境发生如何的转变。

此句表达了鲁迅与险恶的社会环境斗争到底的决心和斗志,与例句的“远离尘嚣”的意境不符。

]
4.对下面四句话的分析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①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③寒砧万户月如水,塞雁一声霜满天。

④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四句话顶用了以水喻月的比喻手法,形象贴切。

B.四句话中①句以动写静,②③两句表现月光的寒凉,④句要紧表现月光的清澈透明。

C.四句话都不是孤立地描述月色,而是用其他事物衬托映照,从而突出作者对美好月色的赏爱之情。

D.四句都不是为写月而写月,而是借写月抒发自己在特按时期、特定形式下的特定心绪。

C[“突出作者对美好月色的赏爱之情”以偏概全。

]
5.前人常通过大雁来传递书信,故后来经常使用“鸿雁”比喻书信,下列诗歌中的“鸿雁”,不具有此寓意的一项是( )
A.碧树如烟覆晚波,清秋欲尽客重过。

故园亦有如烟树,鸿雁不来风雨多。

B.冷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C.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D.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C[A、B、D三项中的“鸿雁”都比喻“书信”。

C项,用鸿雁悲鸣,渲染出凄清的气氛;以雁写思,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
6.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导学号:】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长江之因此汹涌澎湃是因为溪流不断汇入,学习也是如此,普
遍汲取知识才能丰硕自己。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病树逢春恢复活机在于它有执着的信念,若是人们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一样会收成成功。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身处山中老是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人们有时深陷生命泥沼是因为对窘境缺少清醒熟悉。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览名岳大川时,只要咱们用心感受美,数不胜数的自然风光就会不时映入咱们的眼帘。

C[A项,所引诗句谈的是“源”与“流”的关系,句境说的是“小”与“大”、“少”与“多”的积存关系。

B项,所引诗句无“执着”内容。

D项,句境内容与所引诗句的哲理不符。

]
7.以下是几位学者探讨“文学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与中国体会”话题时的发言,最契合论题的一项是( ) A.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将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聚而成的精神遗产继承下去,同时,在今世中国故事中提炼今世精神核心,构筑中国文艺的内在支撑。

B.不了解中国当下发生的一切,没有把握中国问题的思想能力,咱们的作家就不能算作一个优秀的作家。

C.历史的风起云涌、传统的塌陷和人伦的庞大改变,即是中国文学讲述的中国大故事,如此的大故事对世界文学做出了独特的奉献。

D.今天的作家,有责任、有使命让世界听到、读到、看到中国故事,让凸显东方聪慧的中国故事滋养和修复曾偏斜、西化的人类文明。

A[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题干中的“如何讲述”强调的是方式和途径,只有A项是最契合该论题的。

B项从了解和把握中国问题的角度提出了优秀作家的标准,C项阐明了什么才是“中国故事”,D项阐明了作家的责任和“中国故事”关于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

]
8.日前,《广州市拾遗物品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拟出新规,拾金不昧者可取得相当于失物价值10%的金钱奖励。

此消息一出,引发舆论热议。

下面是四位网友的留言,表意最准确、鲜明、生动的一项是( ) A.拾金不昧,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从失主的角度看,东西失而复得,对归还者给予必然钱物表示感激,似乎是人之常情。

B.拾金不昧有偿,是不是与传统美德相悖?是不是就标志着道德的沦丧?是不是会被非法分子利用,成为一种获利手腕?这些问题值得试探。

C.拾金不昧有奖与拾金不昧,二者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而是加倍务实开放的伙伴关系。

拾金不昧有奖更接地气,贴人心,我支持!
D.关于拾金不昧,有奖才是王道,神马都是浮云。

子曾经曰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因此,对这一举措,我举双手同意。

C[A项,“似乎是人之常情”表意不鲜明,态度不明朗,且语言不生动。

B项,观点不鲜明,“值得试探”未明确态度。

D项,“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合情理,另外网络用语,文白夹杂,表述不规范。

] 9.城市升级持续进行,城乡大地发生剧变,勾起城市几代人对过往历史的追思。

有感于此,《城市日报》开展题为“寻觅城市经历”的活动,面向社会征集老照片、老故事,然后编辑成册。

此刻请你为册子撰写一段卷首语以吸引读者。

要求:主题突出,语言鲜明生动,连贯得体,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很多于50字。

【解析】卷首语,顾名思义,确实是一本书籍或杂志中由编者放在正文前面的文章,要紧用来论述正文的要紧内容和旨义,即导读。

卷首语一样要求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一篇好的卷首语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成效。

【答案】(示例)①找寻旧照片,拂开历史的浮尘,领略昔时的风度;讲述老故事,打开历史的话匣,找寻城市的经历。

让你我一起分享老照片,寻觅曾经的经历。

(比喻)②一张照片,一段故事;一组照片,一段历史。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见证了城市某些重要但已被遗忘了的经历,您情愿和咱们一起分享回味吗?(对偶、设问) 10.在“世界念书日”里,某中学学生会为了提倡阅读国学经典,举行了国学经典《论语》念书报告会,请你为报告会确信一个主题,然后为主持人写一则报告会开场白。

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有文采,没必要写称号语、问候语;报告会主题10字之内,报告会开场白40~60字。

(1)主题:
(2)开场白:
【解析】本题的主题是经典或《论语》,依照此主题写出开场白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1)体味经典,完善自我(或“品读《论语》,修身育德”)(2)朗诵经典,“学而时习之”,让咱们的生命再也不单薄,让咱们的内心充满聪慧和力量。

让咱们在和《论语》的对话中熟悉自我,完善自我,传承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