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
〝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一起看看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欢迎查阅!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3.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体味诗歌的悲剧意蕴.
一.导入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上邪》(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
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
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
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永隔天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白娘子与许仙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一段凄惨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它就是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2.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3.基础知识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2.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三.课文把握
1.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欣赏铺陈.排比.比兴的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5.总结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
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_段.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2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爱情美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教法和学法教法分析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1)互动教学(2)启发探究式教学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
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
(二)课前检查字词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四)重点突破
1.大家读了文章,都认为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
点拨: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对她命运不公谴责.
兰芝离家时:善良
兰芝的再嫁: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
2.(讨论)兰芝如此之美,她却被休了,难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吗?她的丈夫又是怎样得人呢?
点拨:〝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一直到〝自挂东南枝〞.
说明:焦仲卿钟情,叛逆
3.(讨论)如此美丽的爱情怎没延续呢,是谁制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他们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焦母蛮横无理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作用:衬托
(五)难点突破
1.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兰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
2.阅读下面文字,寻找原因.
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其得自由.
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
点拨:真是〝不顺父母〞吗?当然不是,这只是〝莫须有〞的罪名,是封建礼教在作怪,一段美丽的爱情,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夭折了,封建礼教才是罪魁祸首.
3.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结
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放乐曲
作业:了解陆游与唐琬的故事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
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
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2.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讨论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_5-前80或前_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_)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
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三.【时代背景】
课文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篇作品.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而《鸿门宴》则又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采的一节.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_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
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归营地.作者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描写了刘邦如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而项羽则由优势转为
劣势,成为以后〝刘胜项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
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
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_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四.【放录音,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鲰(zōu) 卮(zhī) 卻(_ì) 戟(jǐ)
彘(zhì) 眦(zì) 跽(jì) 芷(zhǐ)
欲王关中(wàng) 道芷阳间行(jiàn) 樊哙刀俎
五.【梳理情节结构】
1.本文写的是〝鸿门宴〞的经过,可分宴前.宴中.宴后三部分:
宴前1-2段(战还是不战)
①项羽下令击刘
②刘邦拉拢项伯
③项羽轻信〝说项〞
宴中3-4段(杀还是不杀)
①刘邦诡表心迹
②范增举示玉玦
③项庄舞剑
④樊哙闯帐
⑤项羽赐座
宴后5-7段(追还是不追)
①刘邦趁机离席
②项王接受赠璧
③范增砸碎玉斗
2.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部分:
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鸿项伯夜访
发展刘项约婚
刘邦谢罪
门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高潮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宴刘邦逃席
结局张良留谢
曹无伤被诛
六.【合作探究】
1.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提问.讨论.分析)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的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确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踞〞,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意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的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2. 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总结.归纳)
项羽〝自矜共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共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
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
3.阅读下面几个评价项羽的作品,请说说五人分别从哪个角度评价项羽的.
1) 太史公: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
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
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_),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_),过矣(_).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_),岂不谬哉!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认为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
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3). 题乌江项王庙诗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4).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5).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七.【课堂小结】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首尾呼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是一个动人的完整的故事.构思上的巧妙,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引用导入】
南宋词人刘辰翁是这样评价本文写宴会高潮的内容的:〝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本文,除学习文言知识外,重点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二.【合作探究】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异体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二)古今异义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三)一词多义
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固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于臣.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固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固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