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治校应适当使用“模糊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EDUCATION TODAY
May 2021
今日教育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意识、文化和态度,是被很多校长高度认可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理念建立在一种不断发展的规范化、确定性的基础上,强调把学校的一切工作做细做精,力求达到完美的治校目标。
因为精细化管理是可以复制、模仿及延续的管理技术,因此这种管理方式被很多学校使用。
但是,教育面对的是不断变化、成长中的人,单纯使用精细化管理并不符合教育的属性及发展规律,而且还容易让教育走向刻板和僵化。
因而,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适当使用模糊管理,是校长在治校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模糊管理”在治校中的合理性
在校长治校过程中,适当使用“模糊管理”有一定的合理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模糊管理”是在现代管理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模糊管理”是在现代管理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们都包含了“模糊管理”的内涵。
“模糊管理”还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表
●
文/
孙红东 吴维煊
42治理
明态度,用折中的态度化解矛盾,让问题或矛盾有缓一缓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问题的自然解决。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为“模糊管理”提供释义。
(二)“模糊管理”符合教育的本质属性
以对教师的教案管理为例,写教案跟上课一样,是每个教师的一项常规性工作。
教案有基本的格式要求,因而每所学校都可将教案管理作为对教师进行业务管理及考核的项目之一,定期对教案进行检查评比。
但是,在检查过程中如果忽视教师的发展结构、年龄特点,对全校教师使用同一个标准对教案进行评比,让老教师、名特优教师、正高级教师与青年教师一样按照规定的格式要求书写教案,势必分散了业务成熟的名特优教师发挥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引领作用的时间与精力。
采用“模糊管理”对教案进行检查评比,允许名特优教师写简案,写对自己有用的特色教案,或某些课时不写教案,不仅能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也能有效激发名特优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的积极性。
(三)“模糊管理”符合教育的创新性特征
“模糊管理”不是不管理、无序管理,更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作为,而是在管理中将科学性与人文性相融合,将理性与非理性相交融。
“模糊管理”是在批判和吸收的基础上,以科学管理为理论指导,吸纳中华传统管理哲学、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而建立起来的管理方式。
“模糊管理”不排除规范、界限和技术方法,但却从另一个角度打破了规范、界限和技术方法的绝对性,让管理在符合社会要求的刚性的价值体系框架内,对规范、界限及方法进行人文性变革。
由此可见,“模糊管理”的内涵符合教育的创新性特征。
(四)“模糊管理”有助于管理模式的多样化
在校长治校过程中,单一使用精细化管理模式时,各个岗位的职责及工作程序都规范细致,各项工作都按程序化的路径实施,并能做到环环相扣,不仅能减少管理中问题的产生,也能降低管理的难度。
但是,长期的精细化管理极易导致管理过程的程式化、管理体系的封闭化、管理手段的僵化和管理主体的物化。
在一切按照规范执行的精细化管理中,适当使用“模糊管理”,有助于让管理模式多元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能有效避免管理的机械化,能让学校的管理从程式化及封闭化中走出来。
(五)“模糊管理”有助于增加管理的人文性
教育面对的是成长中的人,是与人的灵魂打交道的事业。
因而,教育管理必须要有人文性。
但是,机械化地执行各种管理规章,很难让人文性得到彰显。
“模糊管理”是在追求规范化的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基于教育规律对规范化管理进行调节,基于管理对象的现实需要,对规范化管理进行人性化操作,让刻板的管理制度有温度,让各种规章在制度的约束下有基于人性的弹性,而这个过程恰恰就是人们常说的管理中的人文性。
因而,“模糊管理”能突出管理中的人文性。
(六)“模糊管理”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水平
管理并非越严越好,越精细越好。
对于学校而言,管理目标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在教育法规的约束下,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助力每个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最优化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让每位受教育者成为最好的自己。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适当使用“模糊管理”,能让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富有人性化的弹性,能让师生自觉敬畏及遵守管理制度,能让学校的管理更接地气,有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模糊管理”在治校中的实施
在治校的过程中,改进和创新管理模式,是每个校长都应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搞好精准管理的同时,适当使用“模糊管理”,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需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模糊管理”在治校中的重要意义
“模糊管理”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人性,让管理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二是基于科学方法论,让管理符合系统科学的模糊思维;三是基于文化,让管理以中华传统“和”文化为核心形成弹性机制。
“模糊管理”在学校中的使用,其宗旨是调节管理方法,以达到“和”的境界为目的。
因而,校长在治校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模糊管理”对提升管理质量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模糊管理”的方式方法,为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文管理。
(二)平衡好精细化管理与“模糊管理”的关系
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首先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制定科学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对部分精准管理制度进行人文化创新,即实施“模糊管理”。
精准管理与“模糊管理”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精准管理是基础、依据,“模糊管理”
STRATEGY
43
EDUCATION TODAY
May 2021
今日教育
是创新、升华。
对校长而言,两种管理方式之间不存在孰高孰低、孰重孰轻、孰优孰劣的对比关系。
在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学校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灵活选择及融合使用两种管理模式,真正让管理上接教育宏观发展方向,下接学校办学地气。
(三)对校级领导班子“模糊管理”
校级领导班子由校长、副校长、党委(支部)正副书记组成,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其他班子成员各有各的分工,并以学校文件的形式将班子成员分工情况向全校师生公布。
在班子成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各自独立对自己所负责的部门制定更为细化的管理办法。
这样的管理运行机制,由于程序性强,不太容易出错,但却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即班子成员在履职过程中基本都是“各扫门前雪”,不管不问别人的“瓦上霜”。
例如,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看到学生有违纪现象,基本不过问,从而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缺乏系统联系性。
如果校长在班子成员分工时,适当使用“模糊分工”,即在各司其职的同时,要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班子成员“各扫门前雪”
的现象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四)对中层干部“模糊管理”
调查显示,很多学校的中层干部
是学校里压力最大、责任最重、事务
最多的群体。
以教务主任为例,不仅
要管理全校的教学工作,保障各门功
课课务分工合理,保障每节课教学秩
序井然,最大化地提高教学质量,还
要为学校迎检、创建、验收、对外交
流、各种校内总结等准备大量的教务
材料及教学档案。
为了让各种材料及
档案“有看头”,教务主任不仅要自
己亲自上阵,而且还要抽调部分业务
骨干投入到各种教学材料的制作中。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多的事务性工
作导致教务主任无法顾及对全校教师
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引领,致使教务主
任的工作侧重点发生跑偏。
如果校长
对中层干部采用适当的“模糊管理”,
重视教学绩效及学生满意度,对材料
总结、材料汇报设定一个弹性空间,
可大大降低教务主任非实质性教务管
理的工作负担。
(五)对教师工作纪律“模糊管理”
上班打卡签到、下班打卡签退、
工作时间段内不定时检查教师在岗情
况,是很多学校通用的对教师工作纪
律执行情况的管理办法。
这种管理方
式,注重的是教师是否在规定时间内
在岗,如果个别教师因特殊事,查岗
时不在办公室,会按照学校考勤规定,
在期末考核及出勤津贴上造成一定的
损失。
这种不关心教师生活实际、一
刀切的管理办法,对教师工作积极性
有一定的影响。
不可否认,教师的素
质总体是很高的,大多数教师都是满
工作量,当他们每天把自己的本职工
作完成后,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很有
限。
教师作为一个有家有口的人,不
可避免地存在需要在上班时间处理生
活中的事宜。
如果校长在对教师工作
纪律管理上适当使用“模糊管理”,
允许教师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
下,适当处理生活事宜,不仅体现了
管理的温度,也能极大激发教师的工
作积极性。
(六)在课改中 “模糊管理”
课改,是教育永恒的话题。
校长
都重视学校的课改工作,但部分学校
却出现课改过程一刀切、模式化的倾
向,致使部分课改轰轰烈烈开始,惨
惨淡淡结束。
例如,某教师上课时采
用“先学后教、学生问什么教师讲什
么、学生不问教师不讲”的方式进行
课堂教学改革,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
果,引发一定的反响。
部分校长看到
这种课改模式效果不错,就将这种模
式一刀切地在全校推广。
由于各学科
教学特点各异,每个班级学情各异,
在不同学科、不同班级使用同样的课
改模式,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在
课改中使用“模糊管理”,在教学规
律的指导下,给教师一定的弹性空间,
让每个教师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学情,
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其结果自然也
是不言而喻的。
校长治校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管
理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态。
因而,管理方式的选择及创新,事关
学校教育的质量。
在规范化管理的同
时,适当使用“模糊管理”,让管理
最大化地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是每个
校长在治校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重要
课题。
孙红东系江苏省沭阳县南湖小学校
长,吴维煊系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
术学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