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原理 2、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2-1 从绝对利益论到比较利益论
2-1-1 亚当斯密及其绝对利益论
(1)生平: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

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Adam Smith,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是名符其实的一个人。

亚当斯密的个性古怪难懂,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丝毫不受外物干扰;有时也因此发生糗事,例如:亚当斯密担任海关专员时,有次因独自出神将自己公文上的签名不自觉写成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

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发表文章或演说时,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无碍的气势,侃侃而谈;而且亚当斯密对喜爱的学问研究起来相当专注、热情,甚至废寝忘食。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

1751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

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国富论】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

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斯密之母于1784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

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

(2)绝对利益论的主要观点
贸易的原因是绝对成本的差异,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了绝对成本的差异。

分工可以提高劳工生产率,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

无(4)(3)举例说明:(两国模式)
由于斯密证明贸易对双方有好处,而不是他的前人所说的只对单方有利,所以为他主张的自由贸易找到了理论依据。

斯密的国际分工和绝对利益说以及自由贸易的政策主张是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延伸,并为扩大世界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

绝对的意思是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世界其余国家,即世界市场的某种产品应由成本绝对最低的国家或几个国家来供应。

这样的国家有生产的绝对优势。

然而,这样的要求没有能够消除人们的一种担心,即如果一个国家连一种绝对优势的产品都没有,它能不能在国际分工中占得一席地位,如果进行贸易,会不会有利益?
2-1-2 李嘉图机器比较利益论
(1)生平
李嘉图(Ricardo, David 1772~1823)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的奠基人。

出生于伦敦,系英籍犹太人后裔,幼年在英受普受教育,12岁时赴荷兰留学,2年后返英,即结束学生生活,随父经商。

21岁时因婚姻问题,与其父关系决裂,被赶出家门,从此独立经营,任交易经纪人,1797年25岁时,已发财致富。

27岁时,偶然阅读《国富论》,对经济学发生兴趣。

从此一面经商,一面研究经济问题,1809年匿名发表《黄金价格》一文,此时已成为腰缠万贯的金融家。

深受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J.Bentham)的影响。

师承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放任主义,和当时著名经济学家詹姆士穆勒(James Mill)交谊很深,他于1817年出版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就是在詹姆士穆勒的帮助下完成的。

他同马尔萨斯()T.R.Malthus )多次展开论战,但友谊与日俱增,传为佳话。

1823年突患耳疾,在剧痛中不数日即去世,年仅51岁。

(2)比较利益论的假设及原则
李嘉图对斯密的绝对成本论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比较成本论。

李嘉图证明: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都处于绝对劣势,两国仍会发生贸易,而且对双方都有利。

他指出,即使某一国家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在不进行贸易时各国之间的价格比例有所不同,每个国家都会有一种比较优势,都能通过贸易获得比较利益。

所谓比较优势就
是更大的绝对优势和更小的绝对优势。

这就是说,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资源生产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而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只居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资源生产劣势更小的产品,即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之理。

(3)举例说明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原则。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的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确定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利用同样的劳动耗费,交换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产品。

比较利益说强调的两国间贸易前价格比例不同是重要,因为仅仅是价格不同不一定能引起贸易。

在国际市场的交换比例和国内一样时,就不产生贸易。

李嘉图的理论了指出按生产力比较差异、生产成本比较差异进行分工与交换是国际贸易所以不断发展并给各国带来利益的根本原因。

比较成本理论是以各国间劳动、资本不能自由移动为前提的,而在一国之内,劳动、资本则可以自由移动,只能按生产力绝对差异,按成本绝对差异进行分工与交换。

因而比较成本理论是国际贸易的特殊理论,是一种静态的理论。

同时,他还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

他是坚定的自由贸易论者。

2-2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2-2-1 生产可能性、相对价格与隔离均衡(教材)
2-2-2 贸易均衡
2-2-3 贸易利得
2-3 提供曲线与国际均衡
2-3-1 穆勒的相互需求法则
针对比较利益说无法说明具体交换比例的局限性,李嘉图的学生、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引入需求因素的相互需求论,用机会成本原理来分析各国在某种商品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及两国的贸易中两种商品的实际交换比率的决定因素。

(1)什么是相互需求:教材70
(2)理论的基本内容:
A互惠贸易的范围:穆勒认为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贸易的两种商品实
际的贸易条件是根据双方消费者的“爱好”和“境况”进行调整,调整到双方对进口的产品的需要量恰好相互抵补时确定。

这就是说按照两国相互需求所决定的实际贸易条件是使总进口和总出口达于均衡状态时的贸易条件。

B交换比例决定于两国的相互需求强度,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

穆勒认为由于两个国家相互需求的强度不一样,由此确定的均衡贸易条件对这两个国家的有利程度也不一样。

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实际的交换比例就越是接近外国国内这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就越有利。

反之,实际的交换比例就越是接近本国国内着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实际的交换比例对外国就越有利。

这个原理只能应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的需求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两个大国。

如果两个国家经济规模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大国的国内交换比例几乎就是国际间的贸易条件。

2-3-2 马歇尔的现代均衡分析
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虽然能够解释均衡贸易条件的确立,但仍然只是一般的陈述,不够精确。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穆勒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提供曲线”作为一种图解法说明供给和需求如何共同决定贸易条件。

(1)提供曲线
曲线的特性:
提供曲线的形状与一国生产两种产品的边际机会成本递增速度(即表现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外凸程度)密切相关。

若生产可能性曲线外凸程度较大,则提供曲线弯度也较大。

(2)国际均衡
两国贸易条件的变化即相互需求程度变化密切影响提供曲线的形状变化和贸易均衡的变化。

一国对进口的需求强度越大,则其提供曲线形状越平坦,需求强度越小,则其提供曲线形状越陡。

2-4 李嘉图假定条件的修订
2-4-1 多个国家多种产品
(1)多个国家
按照比较利益说,交换比例在有关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时才会发生贸易。

对于法国来说,
它的国内交换比例位于英美两国之间,一般总会参加国际贸易,除非英美两国交换比例正好等于法国国内交换比例。

至于法国进口什么,其贸易流动如何,要看英美两国的交换比例存在于哪个区间,若在法英区间内,则法国出口小麦有利,若在美法之间,则法国出口毛呢有利。

(2)多种产品
双方进行优势比较后,可以发现,美国向日本出口其比较优势明显的A、B、C三种产品,并进口比较劣势明显的H、I、J三种商品。

根据明显比较优势与劣势的排列,贸易流向总是商品从明显优势的国家输往明显劣势的国家。

而比较优势或劣势不明显的商品,有可能不参加国际贸易,也有可能根据两国的供求关系的角逐而有适当流动。

2-4-2 可变成本
(1)运输成本
商品出口,需要一系列的流通费用,统称为转移成本。

由政府管理对外贸易引起的转移成本叫无形转移成本;由运输、装卸以及专门的包装引起的实物流通费用,是有形转移成本,其中主要是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在国际贸易中不应忽视。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是在忽略不计运费的前提下进行分工及贸易。

若考虑到运输成本,原先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不一定适合于出口。

比如那些本身单价低尔运费比例较高的产品,黄沙砖瓦等。

但如果把运输成本考虑在内,国际分工及贸易的流向仍受比较利益论的约束。

一个国家的市场其周边或相邻国家具有出口优势。

考虑到运费后,运费是一个国家天然保护屏障。

(2)不完全竞争
垄断价格的影响
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价格,垄断程度越高,控制力度越大。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能充分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比较成本的优势或劣势,而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不等于边际成本而高于边际成本,导致一国商品价格比较优势一定程度的扭曲,甚至是优劣势的颠倒。

但是,比较利益论的原则本身却没有发生变化。

规模经济的影响
市场的完全竞争是因为一个部门由许多个小企业组成,而实际经济生活中不乏有规模达到相
当程度并能企业带来规模节约的企业。

规模节约使单位成本递减,商品价格下降,从而增加贸易的机会。

但这同样不会影响比较利益论的原理。

技术进步的影响
垄断的大规模生产者会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它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如同规模经济一样的影响。

2-4-4 汇率条件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