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二中2019高考语文重点试题-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二中2019高考语文重点试题-语文
第1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其意义不同寻常。

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

微博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

这一被中国网民热捧的新媒介甚至成为穿越信息黑洞的牵引力量。

事实上,小小的微博承受了许多不能承受之重,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

在微博八面风光的背后,我们需要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兴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别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操纵文化。

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体关于那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l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妨碍。

在波兹曼看来,任何认识论基本上某个媒介进展阶段的认识论。

波兹曼曾认为,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

他甚至顽固地认为,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

我们现代人关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数来自于印刷文字,我们关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是一样的。

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而电视媒介那么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的形式。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题的超意识形成。

波兹曼的这种观点,不无偏激,但有一定道理。

微博催生我们的公共生活,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宽度为代价的。

与波兹曼一样,我认为,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

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象时代。

微博视野中的阅读,是典型的“泛读”。

在技术上,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十分有限,被限制在140字以内。

在140个字符内传递一定的信息是能够的,但要表达像样的思想那么是比较困难的。

关于读者而言,在微博世界浸淫日久,注意力也被严峻碎片化,喜爱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感受大概是丰盈的,但这种阅读多是视觉层面上的愉悦,属于刺激大脑皮层的浅性观赏。

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典型的走马观花,特别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

在微博所目击的风景,“神马基本上浮云”。

读者享受的只是视觉的漫游,而关于思想和思维的深度操练,微博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

假如不适当操纵自己的时间,微博会让你浪费特别多时间,怎么说,碎片信息、碎片思考依旧有其局限性,它不能提供系统性思想。

微博视野的阅读,是典型的浅尝辄止的阅读。

人生苦短,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基本上稀缺资源,在微博上投注了过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必定会挤占了总的读写时间。

关键的是,微博改变了我们的读写方式。

适应于微博读写的人,思维方式也被微博化,即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缺乏对问题的深度观看和思考的能力。

(选自张涛《微博时代的新读写》)
1.以下对“微博”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可见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意义非同寻常。

B.改变中国社会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是微博释放的“微动力”。

C.在某种程度上微博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宽度为代价的。

D.微博改变人类的读写方式,但并未改变人类总的读写时间。

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波兹曼认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体关于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妨碍是因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别的内容,同时最终能操纵文化。

B.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娱乐那么是电视上所有话题的超意识形成。

C.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刷时代,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

D.微博最大的不足是给书写者的空间极其有限,无法表达像样的思想。

3.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追问和思考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迫在眉睫。

B.在作者看来,微博容易使读者的注意力严峻碎片化。

C.微博世界的阅读是视觉层面上的阅读,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

D.作者主张适当操纵微博阅读,幸免被碎片化、颗粒化和浅表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呜呼!孔氏云远j杨、墨恣行,孟轲距之,乃坏于成风混华,异学魁横,兄常辩之,孔道益明。

建武以还,文卑质丧,气萎体败,剽剥不让,俪花斗叶,颠倒相上。

及兄之为,恩动鬼神,拨去其华,得其本根。

开合怪骇,驱涛涌云,包刘越赢,并武同殷。

六经之风,绝而复新,学者有归,大变于文。

兄之仕宦,罔辞于艰,疏奏辄斥,去而复迁,升黜不改,正言亟闻。

贞元十二,兄在汴州,我游自徐,始得兄交。

视我无能,待予以友,讲文析道,为益之厚。

二十九年,不知其久,兄以疾休,我病卧室。

三来视我,笑语穷日;何荒不耕,会之以一。

人心乐生,皆恶言凶,兄之在病,那么齐其终。

顺化以尽,靡惑于中,欲别千古,意如不穷。

临丧大号,决裂肝胸!老聃言寿,死而不忘;兄名之垂,星斗之光。

我撰兄行,下于太常,声殚天地,谁云不长?丧车来东,我刺庐江,君命有严,不见兄丧。

遣使奠犟,百酸搅肠,音容假设在,曷日而忘?呜呼哀哉!
(选自李翱《祭韩侍郎文》)
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异学魁横魁横:称雄横行
B.剽剥不让剽剥:攻击
C.顺化以尽顺化:顺应造化
D.颠倒相上相上:向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韩愈为官“不畏艰险,忠心耿耿”的一组是(3分)
①兄常辩之,孔道益明②及兄之为,思动鬼神
③疏奏辄斥,去而复迁④升黜不改,正言亟闻⑤视我无能,待予以友⑥何荒不耕,会之以一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⑤⑥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文章一开始写的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功绩及其所写文章之风格、妨碍。

B.文中述及作者与韩愈的交往,其讲文析道,诲人不倦。

C.作者未能参加丧事,除迫于君命之外,尚有个中之因,深感歉疚。

D.作者断言,韩愈的文名将永垂后世,与星斗同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呜呼!孔氏云远,杨、墨恣行,孟轲距之,乃坏于成。

译文:(2)六经之风,绝而复新,学者有归,大变于文。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华山畿
吴声歌曲
相送劳劳渚。

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
奈何许!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
8.诗中的“劳劳”与“慊慊”是什么意思?联系全诗,其言下之意又是什么?(5分)u
9.“长江不应满,是依泪成许!”运用了哪两种修辞?妙在何处?试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u,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u。

(李白《送友人》)
(2)鸢飞戾天者,u;经纶世务者,u。

(吴均《与朱元思书》)
(3)奚以知其然也?u,u,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橘子
【日本】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

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

朝窗外一看,今天和往常不同,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

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

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全然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

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I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

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

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

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

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

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

我不喜爱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

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晰。

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情况,都解不了闷儿。

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

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那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

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竞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周围来了,同时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

但笨重的玻璃窗看起来不大好打开。

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

我不明白这姑娘什么原因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

因此,我依旧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久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

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噔一声落了下来。

然而,
这当儿火车差不多安然钻出隧道,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

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

他们个个都特别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

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

他们抬头望着火车通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

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突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

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

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

然而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只是气来。

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

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定睛望着那个姑娘。

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住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文洁假设译)
(1)以下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重点突出了对橘子色彩的描写,橘子鲜艳色彩尽管是姑娘漂亮心灵的象征,但看不出“我”那被温暖了的充满喜悦的情感变化。

B.“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那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那个地方,作者用的是直白的抒情。

C.作品的“我”糟糕的情绪或多或少是作者本人当时心境的写照,但通观全文,作品并不是以消极的情绪收尾。


D.作品的结局试图在向我们暗示他的人生观中的悲观厌世。

E.作品里的那个姑娘是劳动人民的缩影,但不足以说明是“美”的化身。

(2)作品的主人公“我”的情绪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6分)
(3)这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一手法的妙用表达在哪两点上?试作简要说明。

(6分)
(4)这篇小说的主题,有的人认为是暴露知识分子空虚苦闷的精神世界;有的人认为是歌颂劳动人民质朴的感情和美好的品质;有的人认为是作者自我内心的解剖。

请结合作品及你对作者的了解,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四】有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脱却樊笼奋起飞
——吴冠中的突破
吴冠中的画,给我的印象之一,是善于把复杂的事物归纳、锤炼成单纯、素净之美,他画的许多江南风景(例如1988年的《水乡》),往往只是一两笔带过的黑瓦屋顶、一两根灰直线画出白墙壁,再用淡墨衬以树石,江南人家的情调,便在眼前。

1984年的《玉龙山下的古
柏》、1985年的《春雷》、1986年的《山高水长》、1991年的《峨眉劲松》,同样以简练的水墨线条和皴染,以墨、灰、白三色主调,成功地表达出中国情结的作品。

这种提炼手法和淡色调,是中国画的差不多情调,但从吴冠中的提炼中,又令人想到巴黎的莫迪里亚尼和马蒂斯的画面。

昊冠中刻苦锻炼差不多功(长途跋涉的风景写生,是他独到的差不多功之一)的成就,养成自己删繁就简(或净化画面)的特别手段。

他善于把复杂的景物对象在收入画面时,该去掉的干脆去掉,该入画的用极其利索的线形和色彩予以约定。

这确实是石涛所说的“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新淡假设无”,也是《老子》说的: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煎一条小鱼一样(“治大国假设烹小鲜”),不费气力。

另一印象是,善于把复杂的画面,有条不紊地纳入一个统一的调子中,使混乱显出秩序,化为规律的关。

1992年吴冠中创作《天书》和《非天书》两幅作品,前者属于小幅,后者是180厘米长的大作品。

两者都在画面上画满纵的、横的、不规那么的,黑色、灰色、粗细不一的线,间以他爱用的印度红、翠绿、鲜黄的线或点,画面上满铺毫无规律的点和线,十分复杂,但给你的印象却不是乱麻一团,而是动中有静,乱中有序;作者的满腔激情,全部寄托于这些纵横错落,疏密阴阳,空(空白)中有色,色中有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美妙秩序,构成他心目中的形式美。

《天书》、《非天书》是作者从具象逐渐走入抽象的作品;同一年代的作品,《秩序》、《并化》等,都属于同一类型,但基本上特别成功地以墨线、重色调为主,以浅灰线及缤纷的彩色小点为变调的《无声诗》,而同一年代的《汉柏》、《大树》、《年华》,1991年的《船群》,1993年的《中国城》、《春风吹又生》等,那么是具象或半具象的,色彩较重的作品。

以上这些例子,基本上说明吴冠中寓简于繁的创作本领,以主调统一纷繁复杂的变调,是他的另一种绝招。

不管“删繁就简”依旧执简寓繁,事实上只是统一的艺术手法的两个侧面。

石涛说的“自一以治万,自万以治一”,确实是那个道理。

在中国画史中,粱楷、倪云林、渐江、八大山人等,都有删繁就简的手段,所谓“逸笔草草”,但罕有执简寓繁的作品留存;而王蒙(黄鹤山樵)、龚贤、石霎瞽,那么是“执简寓繁”的高手,但极少删繁就简的画幅;只有石涛以及现代的黄宾虹、张大千等具有两者兼备的功夫。

吴冠中在形式美的追求下,他没有刻意经营繁、简的格调。

一般说来,吴画早期趋向于简,八九十年代才出现画面浓重的繁。

但不管简、繁,都只是为了迭到形式的美。

宋代郭假设虚说:“假设知画有疏密二体,方能够言乎画。

”(节选自黄苗子《画坛师友录》,有删改)
(1)以下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中国画的差不多情调是以简练的水墨线条和皴染,以墨、灰、白三色主调,成功地表达出中国情结。

B.吴冠中的作品深受巴黎莫迪里尼亚和马蒂斯的妨碍。

C.《天书》、《非天书》、《秩序》、《异化》、《汉柏》、《大树》、《年华》、《春风吹又生》等基本上具象和半具象的作品。

D.吴冠中的画善于把复杂的事物归纳、锤炼成单纯、素净之美,把复杂的画面,有条不紊地纳入一个统一的调子中,使混乱显出秩序,化为规律的美。

E.纵观全文,作者在“删繁就简”、“执简寓繁”的艺术手法使用中,更倾向二者的兼备。

(2)作者在文中引用老子“治大国假设烹小鲜”的用意是什么?(6分)
(3)你是怎么样理解“空中有色,色中有空”的?(6分)
(4)关于绘画,有人认为应“删繁就简”;有人认为宜“执简寓繁”;有人认为应两者兼备。

请你就其一种观点,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二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通过漫长的评选,终于尘埃落定,并于2017年11月9日在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为获奖者进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

B.朱东润先生是国内闻名的学者,涉猎广泛,著作等身,但他的愿望是要当一名忠实的传记文学家。

C.这些年来我经常审稿,发明有些论文虽有导师署名,但读来文理不通、艰涩难懂,尤其是英文文稿,破绽百出、不忍卒读。

D.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14.以下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少年维特的苦恼》这部属于全人类的作品,逾越时空,它不仅风靡了当时,而且将以其固有的生命力,流传于后世。

B.所谓“网络黑社会”,俗称“网络推手”、“网络打手”、“发贴水军”,好听点儿就叫“网络公关公司”、“网络营销公司”。

C.我私下猜度,岳阳楼与洞庭湖以及范仲淹的“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先忧后乐”给了他语文人生的高度与广度,同时提升了他的人生境界。

D.在生态与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她的诗歌所蕴涵的朴素有力的“生态美学”越发显得难能可贵。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语言文字用来表情达意。

u,u,二者密不可分。

uu;u;uu。

在教学进程中,由于对其本质特征缺乏深入理解,往往人为地割裂,妨碍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①离开了情和意,②表现力、生命力就丧失③“表”与“达”是语言形式④语言文字是僵死的符号⑤“情”和“意”是内涵⑥就不是语文教学的任务⑦离开了评议文字讲情和意
A.⑤③①④②⑦⑥
B.①④②⑦⑥⑤③
c.③⑤①④②⑦⑥
D.①④②⑦⑥③⑤
16.在当今语文狂欢的年代。

新词新语层出不穷。

许多新词语的产生具有不可预期性。

其中“给力”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语义各不相同。

试依照语境判定其不同的语义。

(5分)
①一方面,关于从全然上防止腐败的发生,现有制度还不够“给力”。

②俄罗斯“海豚音王子”维塔斯、中国闻名歌唱家宋祖英,这两位绝对大腕,加上《蓝色多瑙河》的原唱维也纳合唱团,这首批公布的演出嘉宾,真是太绐力了!
③今年,范冰冰在慈善公益方面也颇为给力。

a.事物或政策制度等效果明显、作用强大。

b.带劲,令人振奋。

C.关心别人特别热心,相当于“尽力、投入”。

①u;②u;③u。

17.仿照下面的黑体例如,以“脚”和“耳”为话题。

另写两句话,要求贴切,旬式与例如相同。

(6分)
生命是漂亮的,真正的漂亮!尽管生命有时并不完美,正如我们有眼睛能够洞察世界,但难免面对污秽与悲惋;u ;有鼻能闻到花香的清馨,也难免浊气的涌入;尝过甘露,也曾饱受苦果的折磨,但我们无法不去赞美生命的漂亮。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

依照要求写一篇许多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一位闻名的中国画家名叫俞仲林,他擅长画牡丹。

有一次,有人慕名买了一幅他的牡丹画,回到家就快乐地挂在客厅里。

不料,此人的一个朋友看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幅牡丹图没有画完全,缺了一边。

“牡丹代表富贵,缺了边,岂不是‘富贵不全’?”朋友说。

此人听了,觉得茫然,因此去找画家。

画家说:“我是有意如此画的。

牡丹代表富贵,缺了边,不确实是‘富贵无边’吗?”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l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在微博上投注过多的时间与注意力,必定挤占总的读写时间)
2.D(要表达像样的思想比较困难。

不是“无法表达”)
3.C(大多是视觉层面的愉悦)
4.D(崇尚)
5.C(①指韩愈反对异端,昌明孔道;②指韩文之力;③④指韩愈为官不畏艰险,忠心耿耿;
⑤指韩愈对待李翱如友;⑥指韩愈聪明智慧)
6.C(只追于君命)
7.(1)唉!孔子远了,杨、墨之徒恣意横行,孟轲抵制他们,功败于垂成。

(2)《诗》、《书》、《礼》、《易》、《春秋》的流风余韵,中断之后又复兴,学者有所归依,文风也因此而更新。

8.“劳劳”,惆怅忧伤。

用它作地名本身就象征离别,来到那个地方送别,自然会产生加倍的离愁别绪。

“慊慊”,不满足有所记挂。

意思是说,天下的人多得特别,只是记挂着你!正因为如此忠贞地爱,送别才那般难受。

9.夸张与比喻。

长江本来没有这么满,这基本上我的眼泪流成如此啊!这是说她泪水涌流得多,难过至极。

这是夸张。

把江水说成泪水,这又是比喻,这形象是动人的,爱人正是乘这一江泪水远行,处处都可感受到她的感情的分量。

她用如此的话语倾诉了爱怨交织的深重的离愁,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

10.(1)浮云游子意萧萧班马鸣
(2)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11.(1)BC(A“尽管……但看不出”改为“既是……也是”;D既有悲观厌世的一面,也有健康积极的一面;E与其说是劳动人民的缩影,不如说是“美”的化身)
(2)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在姑娘向她的弟弟抛橘子之前,“我”的心情是倦怠、抑郁的。

二是当“我”看到姑娘为犒劳给她送行的弟弟们,从车窗抛下橘子时,“我”的心境发生了特别大的转变——“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

(3)“寓情于景”。

作者为了表现出倦怠与抑郁的消极情绪,没有选择大段的心理描写,而是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这一手法表达在两个策略的妙用:一是暗色调的使用。

小说一开始的寥寥几笔既明了地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和地点,又瞬间营造出一种孤寂、阴冷的氛围,奠定了小说前五分之四的色调是昏暗的。

二是大量具有消极意义的词汇的使用。

如此引起人们的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