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方言与社会民俗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白鹿原》作品背景 小说《白鹿原》出自于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 之手,该书字数多达 50万字,历经多年,由作者无数 次研磨最终得以成型。白鹿原所有的故事情节均以 白鹿村作为核心地点,讲述白家和鹿家牵涉几代的恩 恩怨怨,故事情节的辗转从清末时期一直持续到 1980 年,这一时间段的设定,彻底将两家的往来之事加以 放大化,一方面加强了恩怨的持续时间,另一方面则 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直接表明了历史推演的行迹, 为小说中多数人物的心理变动、行为变动做出了合理 的解释[1]。可以说《白鹿原》一书代表了建国前夕陕 西地区的民风民事,它虽未直接指向历史史实,但从 其内容中深入感受,也能感悟出作者对于自身所经历 事件的映射思维。 二、民俗文化对《白鹿原》作者思维的影响 该书多达 50多万字,属于大长篇小说。大长篇 具有一定的创作特征,即作者若要将其完成,就必然 会借用自身思维中,以及作者本身生长环境中的各种 元素。这些元素既有可能是来源于作者的想象、作者 对于陕西民风的思考和理解,也有可能是来源于作者 的生长环境、所见所得。《白鹿原》中,能够代表一方 民俗文化的内容极多,从衣帽服饰再到语言文化和处 事风格,无一不凸显出封建时期以及民国时期陕西地 区人民的生活方式。这种极度写实的状态,绝对不会
是出自于作者的想象,因此联系作者的出生地可知, 陕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必然对作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影响的来源可能出自对生产生活的耳濡目染、长辈的 话语和讲述,也可能是作者对陕西地区的感情,令其 格外地看重民俗文化,继而将其深度记忆在脑海中, 直至创作之时又从笔尖流出。
三、《白鹿原》中应用方言的特征与作用 (一)细致筛选,直至突出人物形象 从人的角度 来 看,人 或 许 可 以 控 制 面 部 表 情,控 制说话的内容,但在方言基础上,人们所说出的语气 词,实际上就是将人们内心对于某个人或某个事件的 理解加以无限放大的最好体现[2]。不仅如此,除了作 者以人物语言作为途径而给出的语言线索外,作者也 会通过一 些 以 方 言 为 主 的 描 述 词 来 凸 显 人 物 特 征。 例如在描 述 鹿 贺 氏 时,作 者 便 使 用 了 “白 眨”一 词。 “白眨”在陕西方言中是一个形容词,其代表着一个人 漫无目的地 眨 眼,多 用 于 形 容 蠢 人、呆 子。 而 从 书 中 的情节来看,鹿贺氏并非为呆傻之人,她之所以白眨 地讲话,实际上是因为其没有主见,只是她丈夫的顺 从者。如若作者并未在形容鹿贺氏时使用“白眨”,那 么读者理解鹿贺氏的身世背景和脾气秉性时,便只能 够在剧情中不断记忆以及将记忆加以联络才能完成 理解。但针对那些对方言有着理解的读者而言,仅仅 用方言词语便能够将人物的形象特征加以清晰描述。 应用方言突出人物形象也不能随意使用,要准确地使 用简短的几个字将人物特征加以突出,这样才能达到 “暗示”的作用,不会令语言过于沉重[3]。这一点在描 述田小娥时,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作者描述田小娥 为“秀溜”,并且说她一反往日的“死气沓沓”,直接使 用这两种方言词语,将田小娥当前的生活状态加以突 出。即田小娥已经通过所谓爱情的滋润,获得了继续 生活下去的理由,于是她的脚步才变得“秀溜”。
《白鹿原》作为一本将两代人恩怨描述得极为通 彻的小说,其内部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民俗文化与方 言文化。这些文化内容既可以达到充实小说背景的 效果,也能 够 起 到 加 强 情 境 效 应 的 作 用。 不 仅 如 此, 方言和社会民俗文化还能够成为一种思维,一种可以 牵动人物情绪、昭示剧情发展的地方文化思维。因此 对小说中的方言与社会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具有切实 的研究价值。
第 34卷 第 9期 Vol.34 No.9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8年 9月 Sept.2018
《白鹿原》方言与社会民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摘 要]《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枕棺之作”,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在 1998年,这部小说获得了第 四届茅盾文学奖。本文首先对《白鹿原》所描述的故事背景以及情节进行了简单叙述,再针对方言和社会民俗文化这 两个研究点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该探索能够为《白鹿原》以及小说中方言及民俗文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文字素材。 [关键词]《白鹿原》;方言文化;社会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8)09001802 [收稿日期]2018-06-1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白鹿原》社会民俗文化词汇研究”(项目编号:NJSY16362)。 [作者简介]杨姝琼(1981-),女,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第 9期
杨姝琼:《白鹿原》方言与社会民俗文化研究
19
(二)突出语气,强化小说方言背景 我们在读书时常常会使用一种习惯性的方式,那 就是当读者了解一个人物的故事背景和当下的性格 后,人们便会一边阅读人物所讲的语言文字,一边按 照自己的理解,去将文字在脑海中转换为有“声音”的 语言。而在小说中所使用的一系列方言语气词,便能 够成为帮助作者更加深入到小说中,理解小说情节的 重要辅助。陕 西 方 言 中,语 气 词 一 般 会 在 句 末 出 现, 且具 有 一 定 的 日 常 感。 例 如 “哇、呀、哩、喀 ”等 语 气 词,便属于比较常见的系列。其中,“喀”代表着一种 强调,将该词放置在句末,整个语句便更加具有力度。 例如白嘉轩说的:“罂粟喀!”语气直接为其建立了一 种霸道的、权 威 的 形 象。 当 田 福 贤 回 嘴 后,白 嘉 轩 又 说道:“你吹啥 哩!”一 个 “哩 ”字,直 接 将 白 嘉 轩 语 气 中的嘲讽加以凸显。对话仅仅两段,两个陕西汉子的 形象呼之欲出,仿佛直接将读者放置到了白鹿村中, 眼看着白嘉轩坐在土炕上在与人交流。 (三)使用排比,凸显陕西方言风格 陈忠实先生似乎特别喜欢使用直接、淳朴的语气 来撰写小说。尤其《白鹿原》以描写男性为主,语气便 更加的厚重朴实。而在描写一些落差较大(或人物心 理波动过强的情节)时,简短的形容词并无可能将这 种心情充分阐述。因此作者便会使用多重排比的形 式,直接突出故事情节的起伏性和复杂性。如在形容 白嘉轩的儿女时,作者便重复使用了“鼓出的”一词: “鼓出的鼻梁、鼓出的眼球……”看着这些词语,读者 可以很容 易 地 理 解 白 嘉 轩 儿 女 对 于 剧 情 的 重 要 性。 所有“鼓出的”都是与白嘉轩相像的,意味着他们就是 白嘉轩的投 影、白 家 的 传 承 者。 这 种 浅 显 的 语 言,有 时更能凸 显 出 陕 西 地 区 的 方 言 风 格 特 色,即 语 言 淳 朴,感情真实。 四、《白鹿原》中的民俗文化素材 (一)宗族文化 小说以封建时期作为叙 事 起 点,而 在 封 建 王 朝 中,宗族文化 最 为 兴 盛。 且 越 是 在 山 林 间,越 是 文 化 水平较低的地区,对于宗族文化中负面和固化的内容 就越是遵守。小说中对于白嘉轩的介绍就是如此,白 嘉轩是在封建文化思想中成长,并将封建思想加以身 体力行的“老实人”。在建国前夕的陕西地区,祖先崇 拜属于深埋于该地区人民血液中的文化。于是无论 是白家还是鹿家,便都以长子作为核心。无论是行动 还是商议事项,所有的核心都围绕在白嘉轩和鹿子霖 两个长辈周围。宗族文化既有好的面,例如村里瘟疫 时,白嘉轩只能“顾着活人哩!”便草草地埋葬了自己 最爱的妻子,负起了长辈和父辈的责任。也有 坏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