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阳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下·铜仁期中)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题目。
(1)描述画面主要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2)用一句话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8高二上·大庆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气质原本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也指风度、模样。
借用到书法上来,
讲的也是其稳定的个性特点。
书法的气质便是在色彩、布局、笔墨、线条中展现。
那么,除了表现之外,书法的气质来源于哪里呢?一个人的气质是一个人内在涵养和修养的外在体现,是内心平衡及文化修养的结合,是持之以恒的结果。
同样,书法的气质也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
书法的气质首先来源于法度,书法的“法”就是方法和尺度。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字由篆而隶,进而有楷、草,在书写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法度。
从单字结构到章法布局,再到笔墨精神,都有一整套行为规则,不同的书写者如何拿捏运用这些规则,便是“度”。
面对同一规则,每个人运用的度不同,所以形成了风格迥异而又内在统一的书法作品。
书法的气质,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
这种累积,不仅是总和,更多的是特质。
文人,是笔墨里生出来的魂灵,这样的魂灵,源于笔墨,而又付于笔墨。
书法是他们的心迹,如果说“迹”是书写,由心而
生的迹则是书法。
书法最讲心迹。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讲的便是这个道理。
中国文人的气质成就了书法的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的气质也代表了中国文人的气质,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质。
讲书法,最具特点的两句话是:结构严谨,法度庄严。
两个“严”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和书法的高度自律精神。
法籍华人哲学家熊秉明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这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书法的地位和意义。
书法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汉字最初多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书写要求更加简便、快捷,汉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符号化。
而书法把这种生活的具体和符号的抽象统一起来,用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各种书写风格,把这种黑白、动静、虚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而且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思维、情感与生活的统一。
从《兰亭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欣喜、《祭侄文稿》“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的悲痛,到弘一法师临终写的“悲欣交集”,无不表现出活生生的灵魂与现实的对话。
中国哲学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书法便是这种结晶的表现形式之一。
所以说,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气质原本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也指风度、模样,是内在稳定不变的个性特点。
B . 书法的气质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书法的气质来源于法度,即方法和尺度。
C . 中华文字在长期的书写中经历了篆、隶,楷、草的阶段,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法度。
D . 书法的气质影响了中国文人的气质,从这一意义上说书法的气质就是中国人的气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由“气质”这一概念说起,从而引发出后文对“书法的气质”的分析论述。
B . 文章第二段论述了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灵累积是书法的气质的重要来源这一问题。
C . 文章第三段所举《兰亭序》等例,为书法的书写风格“极高明而道中庸”提供论据。
D . 文章善用引证,大量的经典名言警句,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了充实而有力的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书法的气质在色彩、布局、笔墨、线条中展现,每一幅书法作品的气质都完全不同。
B . 书法作品的风格迥异而又内在统一,是因为不同的书写者对同一规则拿捏运用的“度”不同。
C . 书法特点中的两个“严”字,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和书法的高度自律精神。
D . 汉字最初是象形文字居多,而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汉字越来越抽象和符号化。
3. (9分) (2020高一下·长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试论“家”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价值
陈午晴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家”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家”的精神价值。
此处“家”取广义,指人们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且主观认定的生活共同体;而“家”的精神价值,则是“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性情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对自己子女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是特别强调对其德性的培育。
此处的“德性”,是指人们以道德价值追求为核心的精神气质、品性,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心灵。
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丰富的家庭教育文本即透露出对德育的偏重。
譬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发蒙读物虽然也含有部分生活常识,但更偏向伦理教化;而大量的《家训》《家规》简直就是道德读本。
当然,中国人更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相应地,晚辈学“做人”则首先要懂得关爱亲人,而“关爱亲人”的起点自然着落在“家”的生活世界里。
所以我们说,“家”是中国人德性成长的摇篮。
“家”还是中国人道德价值追求的平台。
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看来,家人、亲人之间原本就应该知道相互关爱。
“亲情”一词虽然没有出现在古代汉语当中,但“爱亲”“敬长”“亲亲”等说法在感情层面的含义即等同“亲情”。
可以说,儒家思想的起点正是从道德修养、道德规范的意义上来看待亲人之间的关爱方式,进而确立“亲亲、尊尊”原则,对亲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与“情义”进行一致化的诠释。
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亲情表现方式自然是“孝”,“孝”就是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特有的关爱,就是对父母的情义。
诚然,从今天科学的立场和时代发展的视角来看,亲人之间形成的深厚亲情一定有多种源头,“亲亲、尊尊”原则也不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不过,道德价值追求无疑仍然是亲情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动力,同时也是维系亲情稳定的一个保障。
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明白自己对“家”的维系与发展必须有所担当;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懂得亲情不能超越道德规范;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自觉自愿地对亲人给予关心、体贴、照顾和爱护,如尊老爱幼、育儿养老、扶危解困及感恩回报等。
也就是说,人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道德责任,即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对家人、亲人采取相应的关爱行动。
故此,“家”为我们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追求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途径或平台。
现在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家”的精神价值,自然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家”的精神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而弘扬“家”的精神价值则应该是当下有关民族复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首先,民族的真正复兴必然包括文化复兴,因为,文化复兴才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核,而“家”的精神价值原本就是中华文化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次,
“家”的精神价值不是简单地见诸文化典籍中的信条,而是一种文化机制,这种机制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家”的精神价值在一定意义上铸就了我们中国人的民族特性。
再次,文化复兴需要从多个向度和层面上展开,而“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形态,因此,践行“家”的精神价值也是最基本、最可行的一个文化复兴途径。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家”的精神价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家”的精神价值指“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性情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B . “家”的精神价值体现在“家”不仅是中国人德性成长的摇篮,还是中国人道德价值追求的平台。
C . “家”的精神价值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它铸就了所有中国人的民族特性。
D . “家”的精神价值是一种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的文化机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教育,不仅注意对子女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对子女德性的培育。
B . 中国人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的道理,所以晚辈学“做人”只能从关爱亲人开始。
C .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爱亲”“敬长”“亲亲”等说法在感情层面的含义即等同于现在的“亲情”。
D . 践行“家”的精神价值是最基本、最可行的一个文化复兴途径,因为“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字经》《弟子规》等发蒙读物以及大量的《家训》《家规》都是专门的道德读本。
B . 从时代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亲亲、尊尊”原则也不完全符合时代友展的潮流。
C . 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道德责任,就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对家人、亲人采取相应的关爱行动。
D . 更好地弘扬“家”的精神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家”的精神价值的目的。
4. (12分) (2016高一下·沙市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米脂
贾平凹
走头头的骡子三盏盏的灯,挂上那铃儿哇哇的声。
白脖子的哈巴朝南咬,赶牲灵的人儿过来了;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
在米脂县南的杏子村里,黎明的时候,我去河里洗脸,听到有人唱这支小调。
一时间,山谷空洞起来,什么声音也不再响动;河水柔柔的更可爱了;山也不见了分明,生了烟雾,淡淡地化去了,只留下那一抛山脊的弧线。
我仄在石头上,醉眼蒙眬,看残星在水里点点,泛出明灭长短的光波。
我不知这是谁唱的。
三年前,我听过这首小调的唱片,但那是说京腔的人唱的,毕竟是太洋了;后来又在西安大剧院听人唱过,觉得舒扬有余,神韵不足;如今在这么一个边远的山村,一个欲明未明的清晨,唱起来了,在它适应的空间里,味儿有了,韵儿有了。
歌唱的,是一位村姑。
在上岸的柳树根下,她背向而坐;伸手去折一枝柳梢,一片柳叶落在水里,打个旋儿,悠悠地漂下去了。
这是个极俏的人,一头淡黑的头发披着,风动便飘忽起来,浮动得似水中的云影,轻而细腻,倏忽要离头而去。
耳朵一半埋在发里,一半白得像出了乌云的月亮。
她微微地斜着身子,微微地低了头,肩削削的,后背浑圆,一件蓝布衫子,窈窕地显着腰段。
她神态温柔、甜美,我不敢弄出一点响动,一任儿让小曲摄了魂去。
这是一首古老的小调,描绘的是一个迷人的童话。
可以想象到,有那么一个村子,是陕北极普遍的村子。
村后是山,没有一块石头,浑圆得像一个馒头,山上有一二株柳,也是浑圆的,是一个绿绒球。
山坡下是一孔一孔窑洞,窑里放着油得光亮的门箱,窑窗上贴着花鸟剪纸,窑门上吊着印花布帘,羊儿在崖畔上啃草,鸡儿在场埝上觅食。
门前小路,一拐一拐,到了河里,河水很清,里边有印着丝纹的石子,有银鳞的小鱼,还有蝌蚪,黑得像眼珠子。
少妇们来洗衣,一块石板,是她们一席福地。
衣服艳极了,晾在草地上,于是,这条河沟就全照亮了。
有那么一个姑娘,该叫什么名字呢?她是村里的俊仁者。
父母守她一个,村里人爱她,见过她的人都爱她。
她家在大路口开了个饭店,生意兴旺,进店的,为了吃饭,也为着见她。
她却最是端庄,清高得很,对谁也不肯一笑。
姑娘有姑娘的意中人,眼波只属于清风,只属于他。
他是后山的后生,十八或者二十岁,每天要从这里路过去县上赶脚。
进得店来,看见她,粗茶淡饭也香,喝口凉水也甜,常常饥着而来,呆会便走,不吃不喝也就饱了。
她给他擀面,擀得白纸一张,切面,刀案齐响,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窝丝。
她一回头,他正看她,给她一笑,她想回他个笑,但她却变了脸。
他低了头,连脖子都红了,却看见了桌布下她露出的两只鞋尖。
她看出他的意思了,却更冷了脸儿,饭端上来,偏不拿筷子。
他问;她说:“在筷笼,你没长手?”他凉了心,吃得没味,出去了。
她得意地笑,终又恨他,骂他“孱头”。
他几天竟不来了,她坐在家里等。
等得久了,头也懒得梳,她说:“不来了,好!”但却哭了。
一天却听见门外树上的喜鹊叫。
她走出来,却是他在用石子打那鸟儿。
她愣了,眼泪都流了出来。
他瞧着她喜欢,向她走来,她却又上了气,“为什么打鸟?”“我恨!”“恨鸟儿?”“它住在这里。
”“那碍你什么了?”“也
恨我。
”“恨你?”“恨我不是鸟儿!”她想了想,突然笑了。
他一看她,她立即面壁不语。
他向她走近来,她却又走了,一直走到窑里。
只想他会一挑帘儿进来,回头一看,他没有进来,走出窑看时,他却走了,边走边抹着眼泪。
她盼他再来。
再盼他来。
他却再也没来。
每天赶脚人从门口来往;三头五头的骡子,头上缠着红绸,绸上系着铜铃,铜铃一响,她出门就看,骡子身上架着竹筐,一边是小米,南瓜,土豆,一边是土布,羊皮,麻线,他领头前边走,乜她一眼,鞭儿甩得叭叭地响,走过去了。
一次,两次,眼睁睁看他过去了,她恨自己委屈了他,又更恨那个他!夜里拿被子堆一个他,指着又骂又捶又咬,末了抱住流眼泪。
等着他又路过了,她看着他的身影,又急切切盼着他能回过头来,向她招一招手……
小调停了,我却叹息起来,千般万般儿猜想,那后生是招了招手呢,还是在走他的路?一抬头,却见岸那边走来一个年轻人,白生生赶了一群羊,正向那唱小调的村姑摇手。
村姑走了过去,双双走到了岩那边的洼地,坐在深深的茅草丛中去了。
我悄悄退走了,明白这边远的米脂,这贫瘠的山沟,仍然是纯朴爱情的乐土,是农家自有其乐的地方。
(1)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作者写“我”听唱片中的这首小调时觉得“太洋”,在西安大剧院听的时候觉得“神韵不足”,是为了衬托村姑的歌唱水平,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小曲的韵味。
B . 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那位唱歌的村姑的五官,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其窈窕的身段、温柔甜美的神态来突出她的娇俏美丽。
C . 虽是想象中的一个恋爱中的女子,小说也用细腻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她那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流变过程。
D . 作者想象的故事中,因为女主人公的喜怒无常,使得男主人公产生了误会,造成了爱情的悲剧,而现实生活中的村姑却等来了向她招手的“哥哥”。
E . 作者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从发现歌唱的女孩,到转向对歌中女孩的爱情的描述,最终再回归到现实。
最终表达了对这片乡土上的爱情的理解。
(2)小说主要描写了想象里那位“俊仁”的姑娘的爱情故事,其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是作者的想象,请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有评论家指出,贾平凹的写作风格拙朴但却鲜活,颇具地方特色。
你认为这种写作风格体现在小说的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一下·东乡族自治期中) 阅读下面内容,根据要求完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风雨兴焉兴:兴起
B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雕刻
C .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功:功绩
D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神明:精神清明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的()
A . 积善成德
B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 . 用心一也
D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B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 . 而闻者彰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7高二上·辽源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
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C .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D . “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E . 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
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9高二上·佛山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可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 ,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之意。
(2)《氓》中回忆儿童时代尽情欢娱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由写景向写人过渡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
8. (5分) (2020高一下·渭南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既然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把物质的生命延续到理想的长度,那么,________,使这有限的生命历程更有意义。
人的一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朴素的真理。
的确,________,那也就很不容易了。
很多人常常哀叹人生苦短,却不知道人生的长短并不是只以寿命来衡量的。
要知道,人的生命通过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才能从有限到无限,人生的内涵也才能从简单到丰富。
所以,________,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有价值。
9. (5分)有关研究调查机构进行了美、韩、日、中四国“高中生学习、生活意识比较”课题研究。
调查结果表明,四国高中生学习生活意识各不相同,幸福指数也不一样。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合图表内容,以“美国高中生”为陈述对象,得出一个结论。
(不要出现数字)
请结合表格,谈谈提高中国高中生幸福指数的建议。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7高三上·宝鸡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莎士比亚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
有十本书被列为“死活读不下去前十名排行榜”,有《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强》《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等书籍。
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目中的现当代文学大师前十位分别是: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钱钟书、冰心、金庸、张爱玲、郭沫若、林语堂。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又怎样的感触与思考?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