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冲式导管冲洗器预防白血病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冲式导管冲洗器预防白血病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的
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在预防白血病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的作用。

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2015年度使用BD福徕喜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封管的白血病住院患者461例为观察组,2014年度使用传统的生理盐水进行封管的白血病住院患者41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以及感染病原菌分布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血培养分离20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11株占55.00%,革兰阴性菌6株占30.00%,真菌3株占15.00%。

结论白血病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预冲式导管冲洗器能有效降低其发生风险。

标签:预冲式导管;静脉留置针;血流感染;白血病
静脉留置针因其维持时间长、对血管刺激小、减小患者每天穿刺痛苦以及减少护理工作量等优点,深受护患欢迎。

白血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化疗后血象三系开始不同程度下降,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使用静脉留置针过程中,不恰当的导管护理操作皆可能使病原菌侵入血液,从而导致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

本研究旨在探讨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在医院感染中的预防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2月1日~2015年11月30日入住本院血液科并且采用双上肢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白血病患者。

血液科自2014年12月开始全面使用BD福徕喜预冲式导管冲洗器,之前皆采用传统的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冲对静脉留置针进行封管操作。

故以2014年12月1日~2015年11月30日入住本院血液科且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461例白血病患者为观察组,2013年12月1日~2014年11月30日的417例白血病住院患者为对照组。

观察组平均年龄(53.21±3.44)岁,其中男性169例,女性292例;对照组平均年龄(51.52±4.12)岁,其中男性136例,女性281例。

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标本采集与培养怀疑留置针引起的血液感染时,采患者两侧的外周血各1次,2次间隔30min,分别进行厌氧菌和需氧菌培养。

不能取得2次外周血样时,则1次由留置针抽取,1次由外周静脉抽取血液进行培养[1]。

采用梅里埃公司的VITEK-32细菌鉴定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

1.3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感染病例的诊断,以2次培养结果一致时的检出菌为血液感染致病菌,非静脉留置针引起的血流感染不计入本研究的病例范畴。

1.4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
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4例,感染率为0.87%;对照组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16例,感染率
3.84%。

对照组感染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见表1。

2.2感染病原菌分布观察组检出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各1株。

整体来看,革兰阳性菌为主要检出菌(11株,占55.00%),其次为革兰阴性菌(6株,占30.00%),真菌3株占15.00%。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是临床输血、补液、静脉内营养支持给药等的重要手段,临床应用广泛。

静脉输液本身是一项侵入性操作,静脉留置针若操作或者维护不当,生理盐水封管液在配制及封管过程中污染,则会增加患者的感染风险。

有研究报道,静脉血管内导管感染率约为1~4.25/千个导管留置日,患者年龄越高、留置时间>4d、相关并发症越多,则越容易发生静脉留置针输液相关医院感染[2]。

白血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作用和反复化疗,机体免疫功能差,易受病原菌入侵发生感染。

一旦发生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治疗,甚至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

有研究报道,白血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约为35.00%,其中约有25.00%的患者为血流感染,且血流感染的患者病例率高达50.00%[3]。

因此,临床有必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来降低白血病患者的感染風险。

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证实使用预冲式导管冲洗器可有效预防白血病患者发生静脉留置针相关血流感染。

王紫蔺[4]等人研究也证实了预冲式导管冲洗器能有效减少堵管、降低患者静脉炎以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本研究中的血流感染患者分离出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11株,占55.00%),其次为革兰阴性菌(6株,占30.00%)与真菌(3株占15.00%),与刘宏博[5]等人研究一致。

从表2可知,检出菌株多为人体皮肤表面的常驻菌,故护理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注重手卫生,同时做好病人宣教,保持留置针创口清洁。

参考文献:
[1]胡洁.留置针感染的检验与诊断[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04:372.
[2]苏玉兰,庞随香,王春艳.静脉留置针相关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8:4478-4479+4482.
[3]周文锦,俞康,郑翠苹,等.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2:5421-5422+5425.
[4]王紫蔺,熊宇,卢莹.预冲式导管冲洗器临床应用效果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1:3.
[5]刘宏博,李钰,赵立,等.MICU患者留置导管培养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7):1532-1534.编辑/金昊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