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高二生物备课组审定:高二生物备课组校对:高二生物备课组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9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一、(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②表示种群的出生率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答案】D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不正确叙述是()
A.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B.某池塘中全部鱼是一个群落,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是由于食物种类的影响
D.群落是同一自然区域内种群的集合
【答案】B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答案】C
【解析】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是年龄特征,A正确;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属于出生率,B正确;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C错误;由于微甘菊人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死亡率和出生率,D
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各数量特征间的联系:
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答案】C
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B.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数量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时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答案】C
6.下列关于调查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许多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弱,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都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C.吸虫器可用于采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
D.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的是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约为96只
【答案】A
【解析】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但可采用取样器取
样的方法进行丰富度调查,A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以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B正确;吸虫器,适于采集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种群密度大约等于46*25/12=96只,D正确。

【考点定位】物种丰富度的调查
7.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 mm×2 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

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那么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A.5.2×104B.3.25×105 C.5.2×103D.3.25×104
【答案】B
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答案】B
【解析】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根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比较可知,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起始条件不同,A正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形成森林,但是初生演替更难形成森林,B错误;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C正确;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两种演替的比较:
9.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可能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C.d<b时,M与N之间竞争激烈
D.当M呈“S”型增长到达K值时,会将N从该区域中完全排斥出去
【答案】D
【考点定位】种间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C
【答案】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成分
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
B.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化能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C.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答案】B
12.如图曲线表示了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已知种群甲是自养生物,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食物链表示为丙←乙←甲
B.乙在第5~7年之间数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丙大幅度增加和甲大幅度减少
C.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D.乙、丙的存在,加快了物质循环
【答案】C
【解析】根据种群的个体数量,能量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分析出食物链为甲→乙→丙,A正确;根据右图中的曲线分析,种群乙在第5-7年之间,个体数大幅度下降的原因:①.种群丙个体数大增,使种群乙个体被大量捕食②.甲种群个体数剧减,种群乙减少等原因,B正确;一定自然区域内,甲是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再加分解者,是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乙和丙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加快了物质循环的速度,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名师点睛】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
1.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减少时,将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

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的影响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2)主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连锁性发生变化,因为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时只有10%~20%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且能量流动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多,所以该类连锁变化的规律是:当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 种群的数量将增加;若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 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13.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
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
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池塘,则该森林的丰富度高于该池塘
D.不同的群落,物种的丰富度是定值
【答案】C
【考点定位】物种丰富度
1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B.若C增加1 kg,则需要消耗A约42 kg
C.A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B的个体数量
D.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答案】B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15.如图所示食物网中,E是生产者,共含有7.1×109 kJ的能量,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 kJ,从理论上计算A最多获得的能量是()
A.2.38×108 kJ B.2.84×108 kJ C.1.41×109 kJ D.3.05×108 kJ 【答案】A
【解析】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是指上一营养级流入该营养级的所有能量,图中E是生产者,共含有7.1×109KJ的能量,则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最多(包括B、C和D)=7.1×109KJ×20%=1.42×109KJ;又已知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KJ,则C和D生物种群的总能量=1.42×109KJ-2.3×108KJ=1.119×109KJ.所以A最多获得的能量是1.19×109KJ×20%=2.38×108KJ,故选A。

【考点定位】能量流动的特点
【名师点睛】能量流动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16.下表是某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种群的能量值,下列营养关系不成立的是()
【答案】C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在解题过程中,首先根据能量的流动特点判断表格中生物的营养关系,写出食物链,然后再结合各选项逐项分析。

17.下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组成
B.图中蜘蛛与青蛙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植食性鸟减少,会导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
【答案】B
【解析】图中食物链有:草→植食性鸟→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共5条食物链,A错误;对图中蜘蛛与青蛙相互争夺共同的食物食草昆虫,因此属于竞争关系;青蛙吃
蜘蛛,因此蜘蛛与青蛙又属于捕食关系,B正确;食物链中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吃植食性动物的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因此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青蛙共4种,C错误;由于鹰可以从5条食物链获得能量,所以当植食性鸟减少时,不会导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D错误。

【考点定位】食物链和食物网
【名师点睛】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一个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植物,第二营养级是植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是肉食性动物,第四营养级以及以后的营养级都是肉食性动物。

18.关于赤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赤潮是海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发生赤潮时生物全部死亡
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原因之一
【答案】B
19.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所以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答案】C
20.科学家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

这个实验说明( )
A.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
B.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的作用
【答案】B
【解析】该实验只是说明蟑螂能感受光信息,并不能说明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A错误;蟑螂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光照是物理信息,不是行为信息,说明物理信息影响蟑螂的生命活动,B正确、C错误;通过题干信息不能说明生物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21.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经历初生演替过程
②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③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④乙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甲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答案】D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
B.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当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降低
【答案】B
【解析】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善能源结构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A 正确;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 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当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时,其营养结构简单,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降低,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名师点睛】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23.下列与遗传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水稻的糯性与非糯性、果蝇长翅与残翅是相对性状
B.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纯合子
D.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答案】A
【解析】相对性状指的是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水稻的糯性与非糯性、果蝇长翅与残翅,A正确;隐性性状指的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B错误;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纯合子和杂合子,C错误;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DD与Dd的表现型相同,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的遗传
24.羊的白毛对黑毛是显性,要判断一只白羊是否为纯种,选用与它交配的羊最好是()A.纯种黑羊 B.纯种白羊
C.杂种黑羊 D.杂种白羊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已知,羊的白毛对黑毛是显性,则黑毛肯定是纯合子aa,白毛可能是AA或Aa,欲判断白毛的基因型,可以让其与黑毛aa杂交,若后代出现黑毛aa,说明是杂合子Aa,如果没有出现黑毛,则为纯合子AA,故选A。

【考点定位】相对性状的判断
25.在某种牛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体色是红褐色的,aa是红色的。

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是红褐色的,而母牛是红色的。

一头红褐色母牛生了一头红色小牛,这头小牛的基因型及性别为()
A.Aa,雌性 B.aa,雌性
C.Aa,雄性 D.Aa,雄性或雌性
【答案】A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正推型)
26.小柿子的果皮红色与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遗传因子用R、r表示),下表是关于小柿子的果皮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相关情况。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小柿子的果色中,红果为显性性性状
B.实验组2的亲本遗传因子组成:红果为Rr,黄果为rr
C.实验组3的后代中红果中纯合子占1/3
D.该实验说明控制果色性状的遗传因子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答案】B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27.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① F1测交后代性状表现的比例②F1产生的配子类型的比例
③F1性状表现的比例④F2性状表现的比例
⑤F2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例
A.②④ B.①③ C.④⑤ D.①②
【答案】D
【解析】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测交后代性状表现的比例为1:1:1:1,①正确;F1产生的配子类型的比例为1:1:1:1;②正确;F1性状表现只有一种,③错误;F2性状表现的比例为9:3:3:1,④错误;F2遗传因子组成的比例4:2:2:2:2:1:1:1,错误。

故选D。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8.在下列亲本杂交组合中,后代只出现一种表现型的是()
A.AaBb×AaBb B.AaBB×aabb
C.AABb×aaBb D.AaBB×AABb
【答案】D
【解析】AaBb有两对等位基因,故能产生表现型种类数=2×2=4种,A错误;AaBB×aabb杂交产生表现型的种类数=2×1=2种,B错误;AABb×aaBb杂交产生表现型的种类数=1×2=2种,C错误; AaBB×AABb杂交产生表现型的种类数=1×1=1种,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正推型)
29.小麦的抗锈病(T)对易感锈病(t)为显性,植株的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现用一个纯合易感染锈病的矮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锈病的高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中出现既抗锈病又抗倒伏的纯合植株的比例为:()
A.1/8 B.1/16
C.3/16 D.3/8
【答案】B
30.已知人体的眼睛棕色(Z)对蓝色(z)为显性,耳垂离生(W)对连生(w)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一位棕色眼离生耳垂的男人与一位蓝色眼离生耳垂的女人婚配,生了一个蓝眼连生耳垂的孩子,倘若他们再生育了一个孩子,是棕眼离生耳垂的几率,是蓝眼连生耳垂男孩的几率分别是:
A.1/4、1/8 B.3/8、1/8
C.9/16、1/8 D.3/8、1/16
【答案】D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0分)
31.(10分)下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请思考回答: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森林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采取法;取样时,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

(2)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兔子和老鼠个体会另觅食地,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3)在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 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为 g。

(4)下图为兔子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根据甲图在下面坐标系中画出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将B、D标在纵坐标合适的位置上)。

【答案】(每空2分共10分)(1) 样方随机取样
(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 900
(4)(坐标没有注明B、D,曲线趋势正确只给1分)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1.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2.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32.(10分)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毫克汞或者0.1毫克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某研究小组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

分析回答: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2)通过途径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高。

针对这一问题,你将提出什么样的保护或改善建议?
(3)请用表中所示字母表示,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生产者与消费者只考虑上表所示的生物)(4分)。

【答案】(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10分)
(1) 小球藻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食物链(食物网)防止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
(3)(4分)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33.(8分)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其目的是减少
CO2的全球排放量。

中国政府作出了降低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人关注。

如图表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无法回收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哪种成分?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碳在生物群落内以的形式进行流动。

(2)假设图中的B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将其引入某动物园繁育的保护措施属于保护。

(3)环境污染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答案】(每空2分共8分)
(1)C 含碳有机物(2)易地(3)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只写出1个不给分,写对两个得1分)
别是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34.(12分)某种水果的果皮颜色(E、e)有红色,也有绿色;果肉味道(F、f)有甜的,也有酸的,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现有3个品系,即甲(红色酸果)、乙(红色甜果)和丙(绿色酸果),杂交结果如下表:
(1)上述两对相对性状中,是显性性状.
(2)某研究小组为培养出纯种的绿色甜果,则选择杂交的亲本是;F1的表现型为,F2中绿色甜果的基因型有种,符合要求的品种占F2中的。

(3)若将基因型为EeFf的个体与丁个体杂交,其后代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3:3:1:1,则丁个体的基因型是。

【答案】(每空2分共12分)
(1)红色、甜果(2)乙和丙红色甜果 2 1/16
(3)Eeff或eeFf(写对1个不给分,写和不给分)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