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川羌族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篇一: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在威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三面环海,海产品丰富,环境优美。
我居住的村庄叫蒲湾村,一个只要走上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看到大海的村子。
村里最有名的建筑非海草房莫属。
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住上了楼房,但还是保留了几个古老富有特色的海草房。
由于靠近海边,所以用于建造海草房的原料海带草特别丰富。
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
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
苫房的原理其实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
海草房苫房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严密。
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
据说苫间海草房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搞好。
然而现如今许多有手艺的建造海草房的
人已经不在了,而能传承这种手艺的人也是极少数的。
与现代式的房屋相比,海草房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智慧与手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少了钢筋水泥,这种原始的建筑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据我的调查,海草房从我们村子建设以来就有了,大概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悠远。
由于新农村建设,许多大瓦房拔地而起,其他村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海草房与现代建筑格格不入,渐渐淘汰了古老的海草房,而只有我们村子还保留了几个海草房,现在居住其中的大多数是些老人,年轻人更倾向于平房。
海草房有许多优点,古朴典雅,冬暖夏凉,是一个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
从老人们口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对海草房独有的感情,而那些年轻人却仅限于知道其存在,对其历史了解甚少。
曾有名人对海草房情有独钟,吴冠中这样描述海草房: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
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
看一眼那渔家院子,立即给你方稳、厚重的感觉。
大块石头砌成粗犷的墙,选材时随方就圆,三角形的大山墙,在方形院子的整体基调中画出了丰富的几何形变化,它肩负着房盖上外覆的一层厚厚的草顶。
吴冠中优美的言辞形象生动的描述出了海草房的外观,令人充满无限向往。
海草房不华丽,不高贵,但如果你是亲眼见到他的真面
容,一定会被其古朴的外表所打动,他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勤劳与朴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海草房的知名度也逐渐提高,许多人慕名而来参观海草房,并想尝试一下住在海草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过近年来,海草房的情况却令人堪忧。
越来越多的近海养殖,使海草的数量越来越少,几乎打捞不上来足够的海草去搭建一个海草房,人们也越来越不乐意花费精力去搭建,所以海草房的光辉时代已经过去。
关于海草房的保护也是一个引人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村子零星分布着几个海草房,多数年久失修,大队也不会特别重修或加固。
我认为海草房是几代人记忆中的独特建筑,我们应该加大保护力度,可是适当向村民宣传保护仅有的海草房,大队也应该从经费种拿出一部分用于海草房的修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保护海草房的重任,让其不至于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篇二:关于中山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山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报告摘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
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然而,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给传统文化以重大打击,现如今,随着中西文化不断交融,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融入了学生的生活:圣诞节、万圣节是孩子们热捧的节日;肯德基、麦当劳是孩子们热衷的美食;钢琴、小提琴是孩子们热选的乐器……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陌生。
很多学生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不知端午、重阳为何时,不知胡服骑射为何意,不知三皇五帝为何人,更不知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不容忽视。
为了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同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将所学的应用于社会之所需,我特地做了此次的寒假社会实践。
关键字中山传统文化
主要内容
传统文化尴尬现状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光辉夺目,宛如盛开在世界东方的一朵奇葩。
无论是中华人引以为豪的诗学、词学、文化,还是哲学、天文化、历史学、医学、体育学,都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
一个民族的文化。
西方文化中有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有《诗学》、《诗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山海经》、《周易》,真可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回顾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成就让我们顿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但放眼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却是痛心疾首,令人汗颜。
就像程陵的《传统文化基础丛书》——总序[1]里描述的那样:上个世纪初,中文系的才子和外语系的佳人是大学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时常伴随有才子佳人的爱情传说发生。
但到了上个世界末这种平衡性已荡然无存,“英语热”席卷中国,高校则首当其冲,中文系则像光辉不再的老者,逐渐暗淡。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海外兴起的“汉语热”,众多海外知名高校设立了孔子学院,而国人则沉浸在“英语梦”中,正如某些专家所说的“墙外开花墙内不香”。
传统文化尴尬现状的原因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
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
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
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
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
有许多
东西是好的。
有许多东西是糟粕。
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
这使后人感到困惑:想说爱你,又不容易。
因为分明有着太多的腐朽成份。
想恨你吧,又恨不起来。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许多至可宝贵的东西。
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复杂的这个特点,令后人感到十分尴尬。
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一个原因。
中山市文化的发展
中山市是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
旧称“香山”,因境内五桂山多奇花异卉而得名。
中山地处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历来能得风气之先,它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思想启蒙的摇篮,先后诞生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近代思想家郑观应、
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父萧友梅、广东音乐宗师吕文成、中国著名电影人郑君里、当代著名花卉画家萧淑芳等一大批分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物。
中山市的历史文化丰富且悠久,光是历史悠久、深藏于民间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高达300多个,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伴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中山市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山市的传统文化,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大力弘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中山人精
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着力推动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大力扶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经济相融合,全面推动“文化名城”向“文化强市”迈进。
以市重点文化设施为核心、以镇区文化场馆为基础、以农村文化室(农家书屋)为节点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现代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覆盖中山城乡各个角落,遍布城乡的数字化影院大大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初步建成的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一体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每一个中山人得以随心享受着精神文化的滋养。
全市镇区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和本土特色产业文化,为文化活动提供了鲜活的养分,“西区醉龙文化节”、“沙溪民俗文化节”、“石岐休闲旅游文化节”等主题文化活动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每年近6000场次的公共文化活动已成为中山市民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20XX年,国务院授予中山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中山目前拥有孙中山故居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观应故居等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
目前已成功申报中山咸水歌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鹤舞等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乡民歌等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建设了非遗展示馆和全省首个市级非遗资源数据
库。
中山市在20XX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山市结合近年来中山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山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府(20XX)108号)等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制定《办法》。
该《办法》包括中山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两大管理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部分:主要明确了扶持对象是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负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补助的重点范围是:申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名录的项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的调查、保护、传承和展示推广等九项。
中山市首次确定4处历史文化街区及30处优秀历史建筑。
这4处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孙文西路街区、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和南区沙涌村历史文化街区。
孙文西历史街区古称迎恩街,从隋唐时期开始到1925
年间逐渐拓展。
1925年之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孙文路。
是欧亚混杂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现。
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逾400年。
该街区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西山寺,不可移动文物2处——中山县殉国烈士纪念碑、中山纪念图书馆。
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于清末民初时期,生动反映了中山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点的特征。
沙涌村历史文化街区:沙涌村整体地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村落环境。
同时还建立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列如中山黄圃麒麟舞传承基地:黄圃镇横档村;鹤舞传承基地:沙溪镇申明亭鹤馆;小榄菊花会传承基地: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等。
如何传承发展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
不过,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保留。
保守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守。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创造性地使之转为现代型,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高一级文明,并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绵延。
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
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且对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因此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防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流失和损坏。
其次,加强法制建设,系统保护传统文化。
最后,运用多种方式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
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
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三)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
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
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
要系统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
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
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工作。
相信在全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传统文化将会发扬光大,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篇三:关于无锡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无锡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班级:
组长:
组员:
一、历史背景
周灭商后,因太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正式封立吴国。
从太伯至吴王阖闾共24世,前后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
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
与江南地区原有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二、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时间的变迁,无锡的古典文化越来越淡出我们的视线。
为了更好的传承古典文化,发扬优良的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无锡的传统文化,我们小组决定对无锡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
许多组员虽说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可是对传统文化依旧是一无所知。
于是,在网络与身边长辈的帮助下,我们终于获得了丰富的资料。
最后,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此次调查。
三、活动方案
1.时间:20XX年5月
2.调查形式:发放调查问卷
3.前期:确定主题,拟定调查主题,制定小组分工方案。
划分行动小组
4.中期:走到不同类型的群众中发放调查问卷
5.后期:调查问卷整理归案,做好相关记录,撰写调查报告
三、相关资料
春节是无锡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 3 声开门爆仗。
早餐吃糕丝、圆子、面,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
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
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 "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
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
老人自年满 60 虚岁开始,每 10 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寿。
建国后,健康的民间习俗依然保留。
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名上元节。
元宵意即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元夕、元夜。
元宵节早晨吃荠菜蒸糕或汤圆,中午吃春卷,晚上园家在一起吃团圆饭。
这天茶馆里泡茶,惯例加进青橄揽,俗称"吃橄揽茶",又称"吃元宝茶"。
橄揽象征元宝,寓意发财得福。
夏历正月十五又是灯节。
晚饭后,人们纷纷点起各种彩灯,敲着锣鼓,聚集崇安寺闹元宵。
有的还跳大头娃娃舞,有的赛花灯、放爆仗。
花灯比精巧和数量,爆仗比放得高与响。
还有翻筋斗、豁虎跳、三角倒立、跳百索等杂耍比赛。
有的设步障、扎高台,选娇男美女,身穿绫罗衣衫,扮演新戏。
每年从正月十五一直闹到正月二十才结束。
在农村,人们在晚饭后,点着各种彩灯,青壮年组成龙灯队.敲着锣鼓,到各村去耍龙灯。
龙灯内点燃许多蜡烛,在夜空中翻滚,宛如火龙飞舞。
观者如云,故无锡有"正月半,龙灯看"的民谣。
元宵节前后的几天晚上,锡山龙光塔的每只角
和每一窗口都挂彩灯,恍如火树。
元宵节晚上,还有人携带酒、菜登锡山、惠山,一面观赏市内夜景,一面饮酒赏月。
建国后,元宵节仍有早晨吃元宵、晚上吃团圆饭的习俗。
四、调查结果
传统文化现状:
1.传统文化流失
2.外来文化冲击
3.传统文化走出去
如何继续和发展传统文化: 1.要想发展传统文化,首先要得到政府的重视。
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凝聚人心,还是国家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在全社会营造文化的良好气氛。
2.学校在发展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学校作为传播文化的教育机构,理应在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不盲目排外,又不崇洋媚外,学习借鉴洋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反战中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