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大英中学蓬莱分校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遂宁市大英中学蓬莱分校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下列有关生物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A、C、T、U四种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共有7种
B.一个转运RNA只有三个碱基并且只携带一个特定的氨基酸
C.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
D.控制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分别是DNA和RNA
参考答案:
C
2. 试管婴儿、试管苗和克隆羊三者均属于生物工程技术的杰出成果,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母本性状
B、都是细胞工程的技术范围
C、都充分体现了体细胞的全能性
D、都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和变异
参考答案:
B
3. 下列现象与人类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是()
A. 汗流浃背
B. 望梅止渴
C. 画饼充饥
D. 谈虎色变
参考答案: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中条件反射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大
脑皮层)参与。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和过目不忘都属于条件反射;汗流浃背是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4. 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
A.肾上腺 B.甲状腺 C.胰
岛 D.性腺
参考答案:
C
5. 经测定,某多肽分子式是C21H x O y N4S2。
已知该多肽是由下列氨基酸中的几种作为原料合成的。
苯丙氨酸(C9H11O2N)、天冬氨酸(C4H7O4N)、丙氨酸(C3H7O2N)、亮氨酸(C6H13O2N)、半胱氨酸(C3H7O2NS)。
下列有关该多肽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多肽叫四肽化合物
B.该多肽水解后能产生4种氨基酸
C.该多肽中H原子数和O原子数分别是32和5
D.该多肽在核糖体上形成,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54
参考答案:
B
6.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 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 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参考答案:
B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相互影响,A项错误;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B项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监控和清除功
能可以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D项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
【名师点睛】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基础: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三道防线。
其中溶菌酶既是第一道防线也是第二道防线。
(2)根据形成的时间:如果是先天形成的,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则为特异性免疫。
(3)根据免疫对象:如果对各种抗原均具有免疫作用,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只针对某种抗原发挥作用,则为特异性免疫。
7. 研究土壤小动物时,错误的做法是()
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
B.用避光法或者避热法收集小动物
C.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
D.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
参考答案:
C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研究土壤小动物丰富度.
利用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
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酒精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试管中.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计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二是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解答】解: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以更统计和比较,A正确;
B、由于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用避光法或者避热法收集小动物,B正确;
C、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用样方法估算蚯蚓的种群密度,C错误;
D、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但不能不统计,D正确.
故选:C.
8. 某花卉感染了植物病毒,子叶呈现疱状,欲培养出无病毒的后代,应采取的方法是
A.用种子培养后代
B.用无明显症状的部分的枝条扦插
C.用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诱导出植株
D.用叶表皮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诱导出植株
参考答案:
C
9. 机体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和T细胞()
A.分化、发育的场所相同 B.都参与特异性免疫
C.都能攻击被感染的细胞 D.遗传信息不同:
参考答案:
B
10. 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棉花纤维的粗与长 B.豌豆的紫花和红花
C.狗的白毛和鼠的褐毛 D。
玉米的圆粒和黄
粒
参考答案:
B
11. 科学家研究发现,向刚刚失去收缩功能的离体肌肉上滴葡萄糖溶液,肌肉不收缩;向同一条肌肉上滴ATP溶液,肌肉很快就发生明显的收缩。
这说明
A.葡萄糖是主要能源物质
B.ATP是主要能源物质
C.葡萄糖是直接能源物质
D.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参考答案:
D
12. 人工种子是指植物离体培养中产生的胚状体,包裹在含有养分和具有保护功能的物质中,并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发芽出苗的颗粒体。
下列与人工种子形成过程无关的是()
A.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B.细胞的全能性
C.细胞有丝分裂 D.细胞减数分裂
参考答案:
D
解析:人工种子是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减数分裂无关。
13.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正确关系是()
A.同种物质在同一时期的两种形态B.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时期的两种形态
C.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D.不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参考答案:
C
14. 下图中左图为神经元细胞模式图,右图为突触结构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图中的结构只能在甲图中的⑤部位上形成
B.刺激甲图中的③,兴奋将发生双向递减的传导
C.乙图中兴奋的传递只能从A到B
D.甲图中⑤的末端将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
参考答案:C
15.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
B.能量沿食物链循环流动
C.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
D.消费者的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多
参考答案:
A
16. 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
PCR过程一般经历下述三十多次循环:95℃下使模板DNA变性、解链→55℃复性(引物与DNA模板链结合)
→72℃下引物链延伸(形成新的脱氧核苷酸链)。
下列有关PCR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也可利用解旋酶实现
B.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
C.延伸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
D.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要酶的最适温度较高
参考答案:
C
17. 如图所示,图甲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图甲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a处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是
A.m<X<n B.X=i C.n<X<i D.X>i
参考答案:
A
18. 下列关于机体水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增加 D.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
参考答案:
D
19. 人工种子是人们模仿天然种子结构制造出来的生命有机体,它能像天然种子一样萌发生长.人工种子的核心部分胚状体可以由悬浮培养的芽尖细胞得到,也可以通过试管培养的花粉或胚囊获得,由此人们把胚状体分为“体细胞胚”和“花粉胚”.请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工种子可以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子困难、发芽率低等问题
B.培育胚状体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C.同一种植物“体细胞胚”和“花粉胚”的染色体组的数目比为1:1
D.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反映了细胞的全能性
参考答案:
C
【考点】人工种子的制备.
【分析】1、人工种子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通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
2、优点:不受季节限制;可以很方便运输和储存;不会造成遗传性状的改变.
3、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为植物体细胞的全能性,即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培养过程的顺序是离体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根、芽等器官进而形成新的植物体.
【解答】解:A、人工种子具有很多优点,如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籽困难、发芽率低等问题,A正确;
B、胚状体的形成是离体的细胞经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的(即植物组织培养技术),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体细胞胚是由植物的体细胞经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的,而花粉胚是由花粉(经减数分裂形成)经脱分化和再分化形成的,因此,同一种植物的体细胞胚和花粉胚的染色体组的数目比是2:1,C错误;
D、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工种子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0. 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生物体内部的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B.是大多数极性分子和离子的溶剂
C.是C3还原和丙酮酸分解成CO2的原料 D.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
参考答案:
C
21. 下面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双链DNA分子通常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B.每个碱基分子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
C.每个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
D.一段双链DNA分子中的含有40个胞嘧啶,就会同时含有40个鸟嘌呤
参考答案:
B
22. 一对夫妇表现正常,却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在妻子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白化病基因数目和分布情况最可能是()
A.1个,位于一个染色单体中 B.4个,位于四分体的每个染色单体中
C.2个,分别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中D.2个,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参考答案:
C
23. 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参考答案:
A
24. 某科研小组研究果蝇性状时,使用了一个数量较大的果蝇种群,其中每10000只果蝇中有36只黑身果蝇,其余为灰身。
现取一只已繁殖过的黑身子代的灰身雄果蝇与一只未交配过的灰身雌果蝇杂交。
预测其子一代中出现黑身果蝇的概率是多少?ks5u
A.3% B.97% C.2.8% D.25%
参考答案:
C
25. 320世纪90年代,乌干达木薯业遭到了病害的毁灭性打击。
科学家究其原因发现,是一种新的病毒引发的疾病,而这种新病毒是由两种已知病毒重组产生的。
这一事实有力地支持了下列哪一观点
A.转基因生物有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威胁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
B.导入转基因生物的外源基因有可能与感染转基因生物的某些细菌或病原体杂交,从而重组出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病原体
C.转基因植物的抗除草剂基因,有可能通过花粉传播而进入杂草中,使杂草成为除不掉的“超级杂草”
D.抗虫棉能抵抗棉铃虫,但随着棉铃虫抗性的增强,抗虫棉有可能被淘汰
参考答案:
B
26. 细胞具有多样性,下面对细胞形态结构及功能关系的理解有偏差的是 ( )
A.卵细胞富含营养、体积大与早期胚胎发育相适应
B.精子具有尾部与其运动功能相适应
C.神经元有长的突起与其神经传导功能相适应
D.红细胞无细胞核与其强大的再生功能相适应
参考答案:
D
27. 下列生理活动中与生物膜无直接关联的是()
A.抗体的分泌过程
B.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过程
C.人体红细胞吸收血浆中的K+
D.遗传信息转录形成信使RNA
参考答案:
D
略
28. 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工程中所用技术与原理不相符的是
A.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和胰蛋白酶处理一一酶的专一性
B.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一一细胞的全能性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一一生物膜的流动性
D.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一一细胞分裂
参考答案:
B
29. 有一种疾病称为“重症肌无力”,病人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致使神经冲动传递低下,肌无力,其发病机理与哪种病最相似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C. 过敏反应
D. 感染引起的关节炎
参考答案:
A
30.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参考答案:
C
解析:从图像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
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
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由于强调了鱼是专食浮游动物乙,显然A项是不合理的。
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的竞争,可能在大量投入鱼(丙)
时会导致空间(水池)、氧气等方面的竞争。
31. 根据下列概念图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 若甲中a和b分别代表乳酸菌和蓝藻,d可以代表原核生物
B. 乙图能体现酶(c)、蛋白质(a)和固醇类物质(b)的关系
C. 丙图表示糖类(b)和糖原(a)的关系
D. 丁图可体现出细胞(c)、核糖体(a)和线粒体(b)的关系
参考答案:
B
【分析】
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糖类的种类: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元(动物)。
【详解】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等,其中细菌又包括乳酸菌等,因此若甲中a和b分别代表乳酸菌和蓝藻,d可以代表原核生物,A正确;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B错误;糖原属于糖类中的多糖,C正确;核糖体和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的两种细胞器,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生物学中某些概念的从属关系,明确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但是蛋白质不一定是酶。
32. 下列对基因结构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小麦细胞基因的编码区中存在非编码序列
B.花生细胞基因结构中内含子存在于编码区,是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
C.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与RNA 聚合酶结合点位于编码区下游
D.乳酸菌与酵母菌基因结构中,都存在外显子和内含子
参考答案:
A
33. 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值,这种现象包括()
A. 种间竞争、种内互助
B. 种间竞争、种内斗争
C. 共生、寄生
D. 捕食、种内斗争
参考答案:
B
【分析】
1、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2)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叫做种内斗争。
2、种间关系:
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详解】“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异种微生物和乳酸菌之间属于种间关系,所以属于种间竞争;根据“当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到了后期由于营养物质等资源的缺乏,导致种内发生斗争.故选B。
【点睛】该题关键区分种内的斗争和种间的竞争。
34. 当卵细胞达到时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A.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
C.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成熟
参考答案:
C
35.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
A.为了摄食树叶,颈和腿不断伸长,代代相传,愈伸愈长
B.长颈长腿者比短颈短腿者有较多的生存机会
C.长颈长腿影响了遗传基因
D.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达时受到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
B
36. 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
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抗原,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会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
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一现象的免疫学原理相同
A.少数患者注射青霉素后产生休克反应
B.感染HIV病毒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失
C.产生红斑狼疮的病理过程
D.注射流感疫苗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
参考答案:
C
37. 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一片草原上的一些斑马
B.一个鱼塘的全部鱼
C.两个山谷上的所有老鼠
D.一个山坡上的所有太阳花
参考答案:
D
38. 高等植物细胞中,下列过程只发生在生物膜上的是()
A. 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
B. 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
C. 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
D. 以DNA为模板合成RNA
参考答案:
A
【分析】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有氧呼吸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的基质中进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进行。
【详解】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A正确;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B错误;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以DNA 为模板合成RNA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D错误。
故选:A。
【点睛】关键要明确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具体场所,以及该场所是否具膜。
39.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
括
( )
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⑤食物链和食物网⑥物质循环⑦能量流动⑧信息传递
A.①②③④ B.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参考答案:
C
略
40. 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和最大的生命系统
B.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生命活动与生命系统没有关系
D.各层次的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具有相同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参考答案:
B
【考点】11: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解答】解:A、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和最小的生命系统,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A错误;
B、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正确;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的生命活动需在细胞内完成,C错误;
D、各层次的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具有不同的组成、结构和功能,D错误.
故选:B .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
41. 夏季某晴朗的一天对一密闭蔬菜大棚中的某种气体的含量进行24小时的检测,结果如图1。
图2是叶肉细胞内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关系图解。
图3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植物分别在光照和黑暗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所测气体为________;该大棚内的蔬菜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有机物?________。
图1中BF 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它们各自的前一阶段相比,EC 段和DB 段叶肉细胞内的C 3含量的变化趋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处于图3中的X 点时,图2中应该进行的气体转移途径有________。
(4)乙图显示植物体积累有机物的量最多时的温度为________℃;当温度为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是呼吸消耗有机物量的________倍。
参考答案:
(1)O 2 是 相同时间细胞呼吸吸收的O 2大于光合作用产生的O 2 (2)减少 增加
(3)A 、C 、D 、E(多答、错答、漏答不给分) (4)25 3 ks5u
42. 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
( )
A .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
B .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
C .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
D .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
参考答案:
B
43. 鱼被宰杀后,鱼肉中的三磷酸腺苷(ATP )经过ATP→ADP→AMP→IMP 过程降解成肌苷酸(IMP ),
IMP 能提升鱼肉鲜味,但在酸性磷酸酶(ACP )作用下IMP 会被进一步降解,导致鱼肉鲜味下降。
为了研究鱼类的保鲜方法,研究者从常见淡水鱼(草鱼、鮰鱼和鳝鱼)的肌肉中分离纯化得到ACP ,并对该酶活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相关实验结果如下。
请回答问题:
(1)生成IMP 的过程中,ATP 首先断裂_________键。
(2)据图可知,鮰鱼ACP 的最适pH 为_________左右;草鱼ACP 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_左右,该温度下鳝鱼的ACP_________,原因是ACP 的_________被破坏。
(3)综合上述信息,请写出一种保持鱼肉鲜味的方法: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 (2). 5.8~6.0 (3). 60℃ (4). 失活 (5).
空间结构 (6). 低温储藏等控制pH 或温度的方法
试题分析:本题结合图型,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最高,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